跟着名家学作文:选材要推陈出新,学会移花接木
2024-04-29
特约名师 侯雪涛
语文讲师,青年作家,具有10年教学和15年写作经验,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表多篇阅读量达10W+的文章,在《读者》《青年文摘》《做人与处世》等杂志发表作品累计十余万字,部分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阅读理解材料。
教育宣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导 语
唐刘禹锡诗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南宋陆游也曾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写作最忌一味地模仿或者机械地拼凑。素材如同血肉,是确保文章言之有物的关键。在选材上,一些学生会有“假、大、空”的问题。这个病症的原因有二:第一,学生对生活观察得不够细致,没有发现可写的角度;第二,学生对生活感知不够,不能体悟生活中细小事件背后的情感和美好。基于此,参考学习名家名作的选材角度,感受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可以提炼出“推陈出新,移花接木”的选材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改善选材问题。
名段展台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来源:肖复兴《苦瓜》)
名段赏读
唐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家肖复兴用敏感细腻的心去感受、去触摸生活,就地取材,使文章真实而动人。母亲虽然不喜欢苦瓜,但是她依然会为我炒苦瓜。由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感悟母爱,以小见大,这是情感类作文的常见写法。而作者的高妙之处不止于此,他还把母亲比作苦瓜,称赞苦瓜为“君子菜”,这其实是在表达他对无私母爱的赞美之情。作者用到了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令文章的情感层次丰富、真挚动人。
名段展台
小学一年级时,冬天,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大便急了,憋不住,拉在裤子里了(我记得我拉的屎是热腾腾的)。我兜着一裤兜屎,一扭一扭地回了家。我的继母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我洗了屁股。她把我擦干净了,让我围着棉被坐着。接着就给我洗衬裤刷棉裤。她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来源:汪曾祺《我的母亲》)
名段赏读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取材于真实生活,写出真切感受。“赶紧烧水”“擦干净”“围着棉被坐着”“洗衬裤刷棉裤”,这一系列动作中,继母“不但没有说我一句,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我的母亲》选段用精准而连贯的动作描写和平淡动人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小时候在冬天意外拉裤子后,继母无私、耐心地照顾他的情形,融情于事,真实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形象。汪曾祺的作品向来以真实细腻的生活描写著称,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美好和真谛。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拓展选材视野,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那些细小的美好。
写作锦囊
1
着眼生活,紧扣一个“真”字
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开始编故事,或者把自己之前积累的素材又加工一遍。依赖这种把“我”置身于写作之外的方法,很难写出好的作文。写作本身其实就是写生活,关注“自我”,去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些许收获、某种体验,并且加入自己的感知,体会其中的情感,再经过精心“剪辑”、巧妙组合,让素材变得光彩夺目。在我们的教材中,无论是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抑或杨绛的《老王》,都是着眼于自己的生活,留意身边的人、生活的事,然后再写出动人的情或深刻的理。
2
聚焦事件,紧扣一个“小”字
选材不宜过大、过泛,需聚焦于事件中的“小”。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都是从一些细小的局部切入。再比如,“小”的物品:一碗汤、一盘苦瓜、一个暖水瓶、一把老藤椅……这些物品都有可能承载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让读者从一个小的窗口,去认识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情感或现实世界。
3
放大人物,紧扣一个“细”字
在写作中,我们想要更好地描写故事、传递情感,还需要多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写事离不开写人,我们应放大人物特质,紧扣一个“细”字。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细节表现,包括言行举止、情感变化、思维逻辑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着力描绘,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细”字也提醒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避免过于笼统或模糊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