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响起了“东方红”
2024-04-29李选清柳刚
发展引擎
科学与技术
科技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在一些领域,中国科技产业正在引领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航天事业是今日中国最闪亮的科技“名片”之一,从开始的举步维艰到现在的遥遥领先,沉淀着中国文明强大的韧性与卓越的创新智慧。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具备独立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这一天,当《东方红》的动人旋律在茫茫太空响起,整个世界震惊了—奇迹!简直是个奇迹!他们瞪大了眼睛,心中不禁画出这样一个巨大的问号:中国,这个刚从积贫积弱中站立起来的国家,这个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坚强脊梁”铸就了这伟大的事业?
咯吱!咯吱!咯吱!
行走在雪地里,这声音有节奏地回荡在寂静的清晨。一行脚印,两行脚印……很快,雪地里脚印叠着脚印。早起的人们,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匆匆赶往工厂、学校。不知不觉间,冰雪覆盖的人行道变成了黑色。
大街上,一辆载着乘客的公共电车驶来,清脆的到站铃声回荡在凛冽寒风中。更远的地方,工厂高耸的烟囱喷吐着浓烟……在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射下,这座冰雪之城正在一点点苏醒。
这,是1955年11月25日哈尔滨的清晨。①
这一天,对于这个城市的居民来说,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仍按照各自的生活轨迹行走奔波。可是,这一天对共和国大将陈赓来说,有些不一样。
这一天,陈赓大将起得比平时要早,因为他要迎接一位重要客人的到访。寒风中,他一身戎装,提前站在办公楼下等候。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陈赓大将为了迎接这位重要客人,专程乘专机提前一天从北京赶回哈尔滨。
这位重要客人,究竟是谁呢?②
此时,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驶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校园。车门打开,一张温文儒雅的脸庞出现在众人视线之中。
是他—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一个多月之前的10月8日,钱学森刚刚回到祖国。三天前,他正式到中国科学院报到。东北之行,是他回国的首次参观调研。
关于钱学森的价值,早在1950年,美国时任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就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无论在哪里,一个钱学森都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那个时候,在整个朝鲜战场,美军的地面兵力是七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③这名美国军人用职业眼光的换算,正应了中国那句话: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在美国人眼中,钱学森是“最优秀的火箭专家”。现代火箭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不难想象。因此,美国千方百计阻挠他回到祖国,将他软禁整整五年……
事实证明,金贝尔是有远见的,但他还是远远低估了钱学森的价值,他那笔账算得并不精明。
新华社对外公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总结了钱学森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卓越的11项“第一”—
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
这些个“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
在这个寻常的冬日清晨,他们相遇了。一位是九死一生、战功赫赫的共和国将军,一位是为报效祖国而不计个人名利、抛弃荣华富贵从大洋彼岸克服千难万险归国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他们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两颗忧国忧民的心灵碰撞而生的火花,足以驱散这个冬天的寒冷。
历史总是这样,在不经意间,便掀开了火石飞溅的那一页。
那天,陈赓大将关切地询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果断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
陈赓大将说:“好,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在历史的回音壁里,这段经典对话至今在我们耳畔轰鸣作响。从此,钱学森这个名字与新中国的国防大业紧密相连。
钱学森在自己的回忆中这样写道:“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起这事的是陈赓大将。”
他们的“相遇”,可以说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导弹、原子弹、卫星)开创时期的“加速器”。因为从这一次“相遇”之后,在陈赓大将的穿针引线下,一切关于“两弹一星”事业的事情,推进的节奏都变得快了起来。
(节选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问天之路——中国航天发展纪实》)
阅读笔记
①前三段由远及近刻画动态场景,通过不间断的听觉描写和连绵的视觉描写营造一种连续时空的镜头感。以普通人的平凡日常反衬1955年11月25日这一天对陈赓、钱学森乃至中国来说的不寻常,于对比中更加鲜明地表达主题。
②由前文铺垫引起读者好奇,再以问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③以美国军方高官的极端发言,侧面展现钱学森对于中国、对于世界的重要性,凸显了钱学森不畏牺牲、“一寸赤心惟报国”的爱国精神。
文明交流互鉴
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今天的中国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天和、问天、梦天三舱齐聚天宇,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外国媒体指出,中国空间站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远见和能力完成壮举”,中国迈向航天强国“势不可当”;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问世,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英国《自然》杂志评价,中国在量子领域“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表示,深化与中国的科技交流,引进更多的中国创新科技产品,将大大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差距。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3月10日4版,有改动)
文化赏读
科技之光辉,亦是民族性之光辉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共和国大将陈赓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的历史性会面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开创时期的“加速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勇于奉献的结果。
科技之光辉,亦是民族性之光辉。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弹一星”工程,“中国天眼”天文望远镜,“神州”“天宫”“天问”三大航天系列,“悟空”量子计算机……一项项从无到有、举世瞩目的国之重器,在极端艰难困苦之中,由一代代中国人凝心聚力共同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品格,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的势不可当。
群 文
总 结
群 文
活 动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我们能为全球文明交流做些什么?
1.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向国际友人介绍有趣的中国传统习俗。
2.踊跃参加中外青少年交流活动,积极展示剪纸、写春联等中国民间传统技艺。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