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哲思领悟故事用道理点亮生活

2024-04-29李璐琳

现代阅读 2024年6期

导 读

在平时的写作中,为了避免把抽象的道理讲得空洞、说教,可以尝试写作喻理散文,通过生动的生活记录表达出深刻的哲思。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生动而细致地描写了庖丁的解牛过程,并借庖丁之口讲述了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来阐释养生和处世的道理。

怎样才能写出生动又充满哲思的喻理散文呢?本篇文章结合《庖丁解牛》这篇课文,对创作喻理散文的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写作策略。

技法精析

策略一

描述生活化场景,引人入胜

写喻理散文首先要对生活化的场景进行生动、精彩的描述,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进而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庖丁解牛》开篇将庖丁解牛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对庖丁解牛的动作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绘,对读者而言,阅读这篇课文如同欣赏了一部行云流水的动作片。庖丁解牛的场景既有潇洒从容的连续性动作,又有充满节奏和韵律感的声响,画面的视听冲击感极强,能极大地调动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如临其境,饶有兴致。

“手触” “肩倚”“足履”“膝踦”四个解牛动作,用整齐的四字短句排比写成,给人一种紧密连贯、一气呵成、浑然无隙之感,而且画面充满动感,犹在眼前。配合这番娴熟的解牛动作,更有“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的声响,让每一个解牛动作都有“莫不中音”的艺术享受。段末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作结,从韵律、节奏两方面表现出这番解牛场景的艺术效果。作者用精彩的语言对庖丁解牛的流程和姿态着意渲染,烘托出庖丁这位“行为艺术大师”出神入化的造诣。

正因为有了这样生活化的场景描述,文惠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庖丁解牛技艺的娴熟和从容,他喜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嘻,善哉!”在惊叹、羡慕、崇拜的心境之下,文惠君按捺不住兴奋之情,想要向庖丁讨教这一番高超解牛技艺背后的秘诀,因而,有了“技盖至此乎”的提问,作者也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关于庖丁的议论。

由此可见,一篇好的喻理散文的基础是要描写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节,令人在场景中思考、在情境中获益。

策略二

探究现象后析原因,辩证分析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往往在意想不到之时给人以灵感启示,在品悟生活故事之时,可以通过现象来分析原因,辩证地看待,对比着分析,从小故事中发掘大道理。

《庖丁解牛》为读者展现了一连串流畅、潇洒的解牛动作,接着借庖丁之口提出观点“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为什么这么说呢?庖丁以“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显示出他对牛的生理结构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开始“所见无非牛者”,后来“未尝见全牛也”,如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说明,庖丁也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解牛的经验,而是久经实践,慢慢摸索,才能够熟悉解牛的规律。庖丁对牛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也是我们平时认识事物、研究学问的一般过程。

那么,文中的庖丁为什么能够超越族庖、良庖,成为“游刃有余”的神庖呢?原因有三:其一,正如他所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其二,他努力探求、运用规律,在反复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三年时间达到了“未尝见全牛”的境界;其三,他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机警敏锐,细致入微,即使已有十九年的解牛经验,看到很难下刀的地方仍然“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的“解牛经”,其实就是作者的“人生经”。

好的故事本身就蕴藏着道理,字里行间深埋着作者的慧心智性。

策略三

结尾观点句点睛,阐明主旨

喻理散文的精华当属结尾的点睛之笔,即精当、凝练的议论。不管故事多么生动曲折,哲理多么深邃隽永,也需要作者以一句明确的议论,阐明主旨,使读者豁然开朗。

在平时的写作中,文章主旨是否深刻,常常要看结尾是否有点睛式的议论将文章主旨予以必要的深化。

《庖丁解牛》开头描述庖丁娴熟解牛的鲜活场景,引出主体部分对庖丁高超解牛技艺背后原因的探究,侧重论述庖丁解牛已经超越了技术操作层次,进入到了熟练掌握牛的生理结构特点、能够遵循规律地解牛的最高境界。文章本是通过庖丁的解牛场景引出对解牛技巧的探究论述,但结尾处文惠君的一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将庖丁的解牛之道引向了养生之道,文惠君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养生也像庖丁解牛一样,要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文章的意蕴就不单纯是解牛之道,更有养生之理,原本单纯论述解牛之道的文章,因结尾的点睛式议论而升华了主旨,给读者的启示就更入木三分、韵味无穷。

故事生动固然可贵,但经过层层深入的挖掘剖析、不断追问的原因分析,能够使故事延伸开去,得到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从而深化文章主旨,增强文章对读者的思想启迪、认识深化和行动指引作用。

写作启示

喻理散文的写作策略还有很多,重点都是要准确把握故事和哲理的关系—描绘故事尽可能生动、细致;表达哲理尽可能深刻、精炼。故事为哲理铺垫,哲理为故事添彩。比如,在写作时改平铺直叙为曲笔设计,“文似看山不喜平”,用悬念和冲突点缀故事,用反转和意外点亮文章。

总之,大家可以在平时多加观察,细心体会,从真实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从日常小事中感悟人生道理。还可以多阅读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哲理散文等,增加阅读储备,从他人的优秀作品中获得讲故事的灵感,写出有新意、有启发性的喻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