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月度测评三)

2024-04-29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4年6期

1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太阳下的风景

—沈从文与我

◎ 黄永玉

从十二岁出来,在外头生活了将近四十五年,才觉得我们那个县城实在是太小了。不过,在天涯海角,我都为它而骄傲,它就应该是那么小,那么精致而严密,那么结实。它也实在是太美了,以致以后的几十年我到哪里也觉得还是我自己的故乡好;原来有时候还以为可能是自己的偏见。最近两次听到新西兰的老人路易·艾黎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的长汀……”他是以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六十年的老朋友的身份说这番话的,我真是感激而高兴。

我那个城,在湘西靠贵州省的山洼里。城一半在起伏的小山坡上,有一些峡谷,一些古老的森林和草地,用一道精致的石头城墙上上下下地绣起一个圈来圈住。圈外头仍然那么好看,有一座大桥,桥上层叠着二十四间住家的房子,晴天里晾着红红绿绿的衣服,桥中间是一条有瓦顶棚的小街,卖着奇奇怪怪的东西。桥下游的河流拐了一个弯,有学问的设计师在拐弯的地方使尽了本事,盖了一座万寿宫,宫外左侧还点缀一座小白塔。于是,成天就能在桥上欣赏好看的倒影。

城里城外都是密密的、暗蓝色的参天大树,街上红石板青石板铺的路,路底有下水道,蔷薇、木香、狗脚梅、橘柚,诸多花果树木往往从家家户户的白墙里探出枝条来。关起门,下雨的时候,能听到穿生牛皮钉鞋的过路人叮叮叮地从门口走过。还能听到庙中建筑四角的“铁马”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下雪的时候,尤其动人,因为经常一落即有二尺来厚。

最近我在家乡听到一位苗族老人这么说:打从县城对面的“累烧坡”半山下来,就能听到城里“哄哄哄”的市声,闻到油炸粑粑的香味道。实际上那距离还在六七里之遥。

城里多清泉,泉水从山岩石缝里渗透出来,古老的祖先就着石壁挖了一眼一眼壁炉似的竖洞,人们用新竹子做成的长勺从里头将水舀起来。年代久远,泉水四周长满了羊齿植物,映得周围一片绿,想起宋人赞美柳永的话“有井水处必有柳词”,我想,好诗好词总是应该在这种地方长出来才好。

……

有一天傍晚,我正在孔庙前文星街和一群孩子游戏,忽然一个孩子告诉我,你们家来了个北京客人!

我从来没亲眼见过北京客人。我们家有许许多多北京、上海的照片,那都是我的亲戚们寄回来让大人们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它又不是糖,不是玩意,看看也就忘了。这一次来的是真人,那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

这个人和祖母围着火炉膛在矮凳上坐着,轻言细语地说着话,回头看见了我。

“这是老大吗?”那个人问。

“是呀!”祖母说,“底下还有四个咧!真是旺丁不旺财啊!”

“喂!”我问,“你是北京来的吗?”

“怎么那样口气?叫二表叔!”祖母说,“是你的从文表叔!”

我笑了,在他周围看了一圈,平平常常,穿了件灰布长衫。

“嗯……你坐过火车和轮船?”他点点头。

“那好!”我说完马上冲出门去,继续我的游戏。一切一切就那么淡漠了。

几年以后,我将小学毕业,妈妈叫我到四十五里外的外婆家去告穷,给骂了一顿,倒也在外婆家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一个中学生和我谈了一些很深奥的问题,我一点也不懂,但我即将小学毕业,不能在这个中学生面前丢人,硬着头皮装作对答如流的口气问他,是不是知道从凤凰到北京要坐几次轮船和几次火车。

他好像也不太懂,这教我非常快乐。于是我又问他:知不知道北京的沈从文?他是我爸爸的表弟,我的表叔。

“知道!他是个文学家,写过许多书,我有他的书,好极了,都是凤凰口气,都是凤凰事情,你要不要看?我有,我就给你拿去!”

他借的一本书叫作《八骏图》,我看了半天也不懂,“怎么搞的?见过这个人,又不认得他的书?写些什么狗皮唠糟的事?老子一点也不明白……”我把书还给那个中学生。

“怎么样?”

“唔,唔,唔。”

许多年过去了。

我流浪在福建德化山区里,在一家小瓷器作坊里做小工。我还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叫作工资的东西,所以老板给我水平极差的三顿伙食,我已经十分满足。有一天,老板说我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的时候,居然给了我一块钱。我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昆明冬景》。

我是冲着“沈从文”三个字去买的。钻进阁楼上又看了半天,仍然是一点意思也不懂。这我可真火了。我怎么可以一点也不懂呢?就这么七角钱?你还是我表叔,我怎么一点也不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呢?七角钱,你知不知道我这七角钱要派多少用场?知不知道我日子多不好过?我可怜的七角钱……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只身来到上海,生活困难得相当可以了……我已经和表叔沈从文开始通信。他有过一篇长文章谈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状,与其说是我的有趣的家世,不如说是我们乡土知识分子在大的历史变革中的写照。表面上,这文章有如山峦上抑扬的牧笛与江流上浮游的船歌相呼应的小协奏,实质上,这文章道尽了旧时代小知识分子与小山城相互依存的哀哀欲绝的悲惨命运。我在傍晚的大上海的马路上买到了这张报纸,就着街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眼泪湿了报纸,热闹的街肆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

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的献身的幻想。从历史角度看来,这既不协调且充满悲凉,以至表叔和我都是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来源:百花文艺出版社《太阳下的风景》,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老朋友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故乡湖南凤凰的美,彰显古城小而美的独特魅力。

B.城里的清泉是小城的特色之一,记忆中的故乡美景都极动人,绮丽山水体现小城的灵气。

C.“就着街灯,……谁也不知道这哭着的孩子正读着他自己的故事”,体现出遭遇磨难时路人的冷漠带给“我”的身心创伤。

D.文章末尾说“翻阅另一本大书”,意思就是离开这风景如画、民风朴实的古城,前往大千世界。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内外环境动静结合,先简笔勾勒城外的桥与河,再重点写热闹的市声,更增添了小城的活力。

B.“我”买了书后看半天读不懂,还发了火,文章反复写“七角钱”,表现出“我”因心疼钱且自尊心受到打击而不满。

C.“平平常常”可见“我”对“北京客人”的童幼无知,也体现出表叔沈从文的宽容、温和与从容。

D.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以一个顽童的视角写湘西、说凤凰,把叔侄之间的琐事娓娓道来。

3.人们评价沈从文的文学语言“流淌着诗意”,黄永玉的文字也继承了这一特点,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文章副标题“沈从文与我”与主标题“太阳下的风景”之间的联系。

2文言文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材料一

齐景公游于菑①,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驲②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子大夫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泆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材料二

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③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④,三返不受。公不悦,趣⑤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

材料三

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材料四

sGFGP8Rr/GbYSlRtJkl+8UNYXjdoG3qK0piNN6T+Qps=晏子将使荆⑥,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对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

(来源:【汉】刘向《说苑》,有改动)

【注释】

①菑:通“淄”,即淄河,在今山东境内。②驲:驿站,驿车。此指逢驿换马。③不任:不相当,不适合。④辂车乘马:辂车,高大之车,古代天子诸侯所乘。乘马,又称驷马,古代战车一乘四马,故以乘为四的代称。⑤趣:通“促”,立即。⑥荆:即楚国。

5.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笔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景公 A 有马 B 其 C 圉人 D 杀之 E 公 F 怒 G 援 H 戈 I 将自 J 击之。

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坐,犯了什么罪。材料四中“坐”与《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中“坐”意思不同。

B.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材料四中“得无”与《促织》“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得无”意思不同。

C.寡人, 诸侯王谦称。材料一中“寡人”与《烛之武退秦师》“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意思相同。

D.社稷, 国家。材料一中“社稷”与《三国演义》“社稷立见崩摧矣”中“社稷”意思相同。

7.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为者也”可理解为“干什么的”,楚国君臣精心设计“陷阱”却被答非所问地反驳,更显其无德无能。

B.晏子擅长外交辞令,出使楚国时注意分寸,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其丰富的潜台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C.圉人杀马,齐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之人面前,一口气怒斥了他当处死罪的三条罪状。

D.景公关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马拉的大车,但晏子重视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辞让,拒不接受。

8.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得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2)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

9.晏子去世后,齐景公素服而往,悲痛万分。请结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齐景公敬重的原因。

试题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哭”的行为是“我”看到沈从文写的“谈我的父母和我的行状”的“一篇长文章”后的情绪反应。这篇文章的内容是“自己的故事”引发了走上社会的“我”强烈的感触和特别的思考,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沈从文对“我”影响之深刻。“热闹的街肆中没有任何过路的人打扰我”在选项C中变成了“路人的冷漠带给‘我’的身心创伤”,显然是对作者本意的误读。

参考答案:C

2.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我”之所以“发火”,一方面是因为心疼那七角钱,另一方面是因为《昆明冬景》的作者是“我”引以为傲的表叔。后一个原因让读不懂书的“我”尤其感到沮丧和难堪。B项中的“不满”一词是对文章的过度解读。

参考答案:B

3.该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流淌着诗意”的语言的鉴赏,学生首先应明确语言的“诗意”是怎么回事。一般而言,诗意盎然的语言是和谐的、上口的、跳跃的、具有韵律感的;同时,它还是具象的、鲜明的、生动的、具有画面感的。按这样的标准去对号入座,不难发现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一些叠词和拟声词,如“密密”“家家户户”“叮叮叮”“叮叮当当”等,这些词语具有音乐美;另外,句式的长短参差,也增添了这种错落有致的美感。除此之外,画横线的句子还针对描写对象添加了表示色彩的修饰词,如“暗蓝色”“红”“青”“白”等,使整个画面显得色彩斑斓。“蔷薇、木香、狗脚梅、橘柚,诸多花果树木”也能勾起读者繁花似锦的联想,点染出湘西小城特有的意境与风韵。如果从语言所营造的氛围的角度来赏析,则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诸多花果树木往往从家家户户的白墙里探出枝条来”写出了花果树木的俏皮感,活灵活现,很有表现力;“下雨的时候……还能听到庙中建筑四角的‘铁马’风铃叮叮当当的声音”则写出了类似“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寂感和清冷的况味。

参考答案:①叠词、拟声词的运用,有音韵的美感,如“密密”“叮叮当当”;②色彩丰富,画面感强,带给读者诗意的联想。

4.该题聚焦于文章的标题,要求学生理解和分析副标题与主标题的关系,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和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读文先读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此类题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先分别揭示主标题和副标题的内涵,然后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解说。通常情况下,主标题具有概括性,关乎文本的精神主旨;副标题具有补充性,往往是对主标题的限制或阐释。文章的主标题“太阳下的风景”,既指故乡湘西凤凰的自然风景,也指具有特定风俗人情的人文风景。这里不仅有喜爱和眷恋之情,更有把故乡当作精神发源地的深深依赖。不论“我”在福建德化山区,还是在繁华的上海,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都始终与故乡给予“我”的滋养维系在一起。文章副标题“沈从文与我”一方面说明了“我”与沈从文的关系—沈从文是“我”的表叔,“是我爸爸的表弟”;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表现了沈从文对“我”的深刻影响,“我”之所以“在十二三岁时背着小小包袱,顺着小河,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沈从文的精神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生活经历,也是在不断追随沈从文的经历。文章主标题是“太阳下的风景”,但全文对“太阳”“阳光”只字未提,这是耐人寻味的。这里的“太阳下”,更多地带有隐喻的性质,文章所表现的,是光明美好的一面,不论是“流浪”,还是“生活困难得相当可以”,“我”的内心始终是丰盈和温暖的。在外生活了将近四十五年后再回首,年少时经历的一切,无不是动人的风景。

参考答案:①“太阳下的风景”,是湘西山民的朴素情操,是故乡凤凰小城的文化风情;②“沈从文与我”,作者以表亲两代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回忆表叔与“我”的漂泊人生。③古城人杰地灵,“小小山城”是叔侄二人的文学摇篮。“太阳下的风景”是“沈从文与我”的精神世界的依赖。

5.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正确断句,明确该句中的人物及其关系十分重要。该句涉及“景公”和“圉人”,这里的“圉人”即齐景公的马夫,“公”即“景公”。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齐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准备亲自去杀那马夫。此外,“其”“之”等代词作为断句的标志,也不可忽略。该句的难点是在“公怒”和“援戈将自击之”之间必须断开,学生只要知道“援戈将自击之”之前省略了主语“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答案:B E G

6.该题体现出“因文设题”的特点和回归教材的倾向,命题形式较为灵活。在该题的四个选项中,“寡人”和“社稷”针对的是文化常识,“坐”针对的是一词多义,而“得无”针对的是固定句式。并且,A、B、C三项均涉及课本内容,D项则指向了整本书阅读,其覆盖面和命题视野较广。B项“得无土地使之然乎”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两句中的“得无”都是“莫非、莫不是、该不会”的意思。

参考答案:B

7.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C项中“晏子也很生气”于文无据,晏子在这里实际上是运用了“反将法”,通过列出圉人“为吾君养马而杀之”“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这三种“罪不可赦”的情形,借指斥圉人来劝谏景公,让景公意识到自己犯了“人不如马”的错误,并陷入“不仁”的道德困境,最后不得不开释圉人。

参考答案:C

8.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1)题没有什么生僻难懂的词语,但针对“煖”“敝”“驽”等仍应注意翻译的准确性。“煖”虽是生僻字,但结合后面“饱食”的搭配可看出其和“暖”同义;“敝”在这里是“破旧”的意思,其义与上文的“不任”相同;“驽”在这里是“衰弱”“低劣”的意思,“驽马”即劣马、跑不快的马,“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个词语学生在《劝学》中已经学过。第(2)题中比较难以理解的词语有“临”“其”和“先”。“临”在这里是“管理”“治理”“监管”的意思;“其”在这里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与《游褒禅山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中的“其”字的意思相同;“先”本来是名词,为“榜样”“表率”的意思,这里作动词,意为“做榜样”“做表率”。

参考答案:(1)我能够穿暖吃饱,使用旧车劣马,以此维持个人生活,这些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2)国君派我管理百官,我节省衣服饮食之类的供养之物,以此为齐国人做个榜样。

9.材料二、三、四通过“晏子辞赐驾”“晏子救圉人”“晏子使楚”这三件事,刻画了晏子清廉、智慧、始终以国为重的人物形象。概述晏子受齐景公敬重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对这三件事中晏子所体现出的个性特质和精神品质作系统性的解析和梳理。这三件事分别从坚守个人节操、维护君王名声和捍卫国家尊严这三个角度来立体凸显晏子形象,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学生才会在组织答案时有层次、有条理地表达。

参考答案:①晏子以身作则,生活简约,净化了奢靡的社会风气。②晏子忠心劝谏,矫君之失,维护了君主名声。③晏子心系国家,智斗楚王,捍卫了国家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