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禹治水与华夏文明的“开启”

2024-04-29廖群

现代阅读 2024年6期

意象先河

神话与传说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解码文明的历史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符号。我们在神话传说中找到了炎黄儿女团结协作、坚韧抗争的民族血脉,也看到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共通性。

史前时代最后的阶段,人们并不只是忙于争夺地盘和主宰权的战争,英雄礼赞也不只是呈现古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人类还有另一个战场,即与自然的搏斗。在中原大地上,人们所面临的,是一场滔滔吞世的大洪水。于是,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神话传说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页,这就是大禹治水。

与第一代洪水神话女娲补天不同的是,这时的治水神话,烙上了英雄时代血与火的印迹。

这段神话的序曲是用禹父伯鲧的鲜血和不屈的精神谱写的: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原来,在大禹降生之前,他的父亲伯鲧就已经在为如何制服洪水而殚精竭虑了。面对就要吞没世界的一片汪洋,伯鲧顾不得触犯天规将会带来的下场,毅然从天帝那里偷出了息壤—一种能随水的长势而增高的神土,匆匆治水去了。谁知这种善意的冒犯,对于天帝来说,竟比洪水猛兽的威胁还要严重,他让伯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神话不只是客观生活的折射,更是人类理想和愿望的寄托。“鲧复生禹”,“复”借作“腹”,说的是被杀的伯鲧精魂不散,又孕育出了一代英雄大禹,来继续他那未竟的事业。伯鲧被杀之后,尸体居然三年不腐,天帝为之坐立不安,只好又派祝融二次前往,用锋利的吴刀把伯鲧剖腹解体,谁知一刀下去,竟从伯鲧的腹中跳出一个鲜活的生命,正所谓“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是用出禹”(郭璞注《山海经》引《归藏·开筮》)是也。荒诞的故事,叙述的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类就是如此前仆后继,才终于抵抗住自然的压迫,生存发展下来的。

所以说,伯鲧的死并不是一场悲剧的谢幕,而是正剧的开始,接下来便是大禹波澜壮阔的治水生涯。

神话系列中,大禹接过父亲以生命代价和不屈精神换来的天帝恩准的神土,铺垫出山峦起伏的九州大地,所谓“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诗经·小雅·信南山》);还在应龙以尾画地的导引下,疏浚出绵延千里的江河水道,所谓“应龙何画,河海何历”(《楚辞·天问》);为了制服洪水恶魔,他曾杀掉九头蛇身的水怪相繇,并把它污血所致腥臭伤生的沼泽化为池子,就地建台,让群帝镇守(《山海经·大荒北经》);为了开山辟路,他更曾化为黄熊,结果其妻涂山女见状惊走,化为石身,他那名叫“启”或“开”的儿子就是在石破天惊中诞生的(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引《淮南子》)……

历史传说系列中,大禹作为被联盟推举出来的治水领袖,已经在治水的旗帜下,号令着来自不同氏族、不同部落的多路人马。他不但身先士卒,在繁忙的疏导工程中曾“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而且权重声威,在各路头领商讨治水良策的集会中,杀了消极迟到的防风氏,据说这防风氏体长身巨,一根骨节就能“专车”(《国语·鲁语下》)。

总之,这是个赞美英雄的时代,也是个礼赞血与火的时代,英雄们就是在这血与火的纷飞中诞生和行动的。

血与火的格杀,也叩响了原始向文明迈进的启门声。大禹之子“启”裂石而出的那一刻,一个崭新的时代就要“呱呱坠地”了。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神美隐现:史前·夏商卷》,有改动)

文明交流互鉴

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西方这一类故事的叙述方式通常是,神发怒降下大洪水惩罚人类,绝大多数人被淹死,只留下少量幸存者(一个人、一对兄妹、一家人或数个人)重新开始繁衍人类,成为现今人类的始祖。……大洪水神话传说可能是一种人类思考世界灭亡与再生的范型,不同族群都可能会创造这一类范型。

(节选自《史林》2020年第4期文章《中国洪水与治水故事:范型神话或历史传说?》,作者:郭静云 郭立新)

思考空间

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共同想象的结晶。神话传说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关乎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这个民族的精神历程。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有创世神话传说,你知道哪些?请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提示:最古老的创世故事有埃及神话中八位原始神创造岛屿、孵化太阳;古巴比伦神话中马尔杜克神以金固之血造人;印度神话中梵天创造世界;中国民间传说中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等。关于神话传说的思考,可以发散思维,言之有物即可。比如由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可以联想到中华民族如大地般宽厚、朴实的秉性;可以联想到中国自古以来繁荣的农耕文明;可以联想到亲近土地、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