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国

2024-04-29屈晓婷向燚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可视化分析

屈晓婷 向燚

[摘  要]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多年的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大量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涌出。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探讨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演进脉络和其中的热点问题。现阶段关于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研究较为全面,成果也较为丰富,主要聚焦于我国学习型大国的建设目标、基本组成、建设路径与方法、建设措施与实践经验四个方面;但整体上还存在重经验、轻理论,缺少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对国外学习型国家的研究不够透彻、借鉴不够充分,领域内机构与作者研究不够集中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

[关键词]  学习型大国  学习型社会  全民终身学习  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4)01—0033—12

收稿日期:2023-08-25

作者简介:屈晓婷,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向燚,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部员。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将学习型大国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共同列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讲话,对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级党组织开展的坚决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相关活动,成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助力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生动实践。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法客观地揭示近年来我国学习型国家建设研究热点,并对此进行归纳反思,以期为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数据与方法

文献计量方法是以文献为载体,以数学与统计学为方法论基础,研究文献在发文数量、横向热点分布、纵向研究演化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定量分析方法。文献计量方法有两个主要用途:表现分析和科学图谱,表现分析旨在评估学者和机构的研究表现,科学图谱是为了揭示研究领域的整体框架结构和研究动态[1]。

本研究所使用的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广泛运用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可视化工具,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研制,通过共词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准确分析大量研究文献,全景分析特定领域的热点变化和发展趋势[2]。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知识图谱分析了我国学习型大国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通过CNKI检索界面设置主题为“全民终身学习+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检索时间设置为2002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刊来源类别设置为核心期刊,初步得到2605条检索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文献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对初步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剔除征稿信息、书刊评述等与本研究主题无关条目以及重复条目,最终整理得到有效文献2386篇,基本涵盖了我国学习型大国二十年建设发展进程的主流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挖掘国内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整体态势和发展趋势。本研究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文献计量方法以文献为载体,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关于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研究热度。图2列出2002年到2022年国内学习型大国建设的文献发表情况,年均发文量约为119篇,年累计发文量在一定程度内整体呈现对数分布[年累计发文量=882.10×ln(年份)-488.85,R2=0.93]。

研究发现,2003至2011年,相关研究维持着较高的发文量,显示出领域内相关研究处于蓬勃发展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一政策号召,随后的2003年相关研究发文量显著增加。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通过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使2008年相关发文量再次升高。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为战略目标,促使2011年相关研究达到近年来的发文量高峰。2012年至今,学习型大国研究数量有所下滑、存在波动,但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研究热度,处于相关研究的平稳发展与持续深化时期。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学习大国”写入2035年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大指示,相关研究发文量随即在当年攀升。

总体而言,关于我国学习型大国的研究发文曲线符合研究热度规律,且同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重大会议的召开有着较强的联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完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研究体系并努力实现2035年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性,显示出中国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国家意志。因此,现阶段关于学习型社会研究的总结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热点分析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6.1.R3软件,时间切片为1年,g指数选取为25,经Pathfinder方法裁剪后进行关键词共现与聚类研究,探究国内学者在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与学习型大国领域的研究演进与主题脉络。

我们对研究热点进行横向分析,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图中共有926个节点、1714条连线。每个环形节点分别代表1个关键词,节点圆环的颜色深浅代表相关关键词在时间上的分布,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呈正相关,同时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与学界对此关键词的重视程度有关。这些关键词反映了学界关于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具体选题方向。

2002至2022年,出现频次达3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表1),分别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全民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远程教育、学习型城市、开放大学、学习者、高等教育、学习型社区、研究型大学。这些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体现了过去二十年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核心研究主题。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开放大学四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在0.2以上,表明它们在知识网络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中介性作用。

图3中的全民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学习者等关键词反映了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战略目标,即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学习者,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等关键词阐释了学习型大国的重要组成与基本特征,为我国全面建设学习型大国提供了阶段性目标;终身教育、高等教育、创新、资源共享等关键词反映了我国学习型大国的建设路径;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关键词反映了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实施方法;数字化学习港、学分银行、微课程等关键词展现了目前关于学习型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与探索成果。

我们在对关键词进行图谱分析之后,对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进一步挖掘数据。通过特定算法将数据对象的集合分组,形成结构化的知识集群,展示该知识领域的主题分布与知识结构。为了深入探究关键词的分布与关联,厘清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研究主题脉络,本研究在CiteSpace中运用对数极大似然率算法,对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图4),聚类内外关键连接由加粗线表示。

对关键词主题的聚焦展现了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主要聚焦于17个主题:学习型社会、全民终身学习、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人力资源强国、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高等教育、高校、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数字化学习港和学分银行。这些聚类主题同核心关键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原因是出现频次高、中介性强的关键词往往代表了学界关注的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总结归纳与二次研读,我们发现17种聚类主要聚焦于我国学习型大国的建设目标、基本组成、建设路径与方法、建设措施与实践经验四个方面(图5)。

1.建设目标

主要包括“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人力资源强国”四种聚类。聚类内的代表性关键词包括人才发展战略、一体化建设、后大众化阶段、人本管理,学习者、主体性、自主学习能力、中国教育现代化,全纳教育、EQF开发、教师教育、微课程,就业导向、人力资源优势、教育规划纲要等。

学习型社会理念诞生于社会形态发展变革大潮,诞生于“未来社会必当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理念。美国的教育学家罗伯特·哈钦斯出版了《The Learning Society》[3]一书,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初期设想。随着学界对相关理念的积极探讨,学习型社会这一概念逐渐流行于国际教育领域并不断丰富起来。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人力资源建设高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自此,国内关于“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4]。

全民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与生动实践,学习型社会是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目标与机制保障,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割裂。营造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是提升公民素质的客观需要。相较于全民学习这一范围概念,终身学习更强调社会个体的学习过程这一时间概念。周恩来同志曾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的观点,认为人生决不能机械地被割裂成“学习期”和“劳动期”[5],学习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同时,终身学习是一种先进的生存方式,是个体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模式,关乎个体的生存质量与社会的先进程度。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08年提高至9.91年,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有所提高。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将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快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同样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来源于实现教育变革以及对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系统的思考,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全民教育与全民学习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全民学习是我国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而全民教育是这一目标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支撑。终身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而终身教育就是满足终身学习者意愿与需求的基本途径。

结合我国国情,人力资源强国是建成学习型大国的必然结果与评价指标。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势必会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而公民素质的提升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抓手。建设学习型社会必须要将人力资源和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支撑和评价指标。此外,职业教育作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2.基本组成

主要包括“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三种聚类。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涉及的主体较多,除了以上三种聚类,还包括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家庭等。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领域,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达到了形成聚类的规模。聚类内的代表性关键词包括党政干部、学习型政府、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型社区、图书馆、社区学院、全民阅读推广,企业大学、学习型区域、协作共享空间。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到,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这是因为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前提,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动力,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6]。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二十年,是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史,也是一段不断学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学习,在20世纪40年代,党在延安就开展了大规模学习运动,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到,党员要“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并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不能只是单纯学习,需要不断地消化。而党员干部作为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更需要终身学习,需要懂得“是非明于学习”这一道理[7]。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同时勉励全党同志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强调解决新老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所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8]。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需要科学理论武装和善于把握规律。

学习型城市需要树立以城市空间形态为特征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思路。2013年,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举办,迄今已历五届。学者也持续关注着在墨西哥、爱尔兰、哥伦比亚和韩国举办的大会[9-11]。中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建设经验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的赞誉。北京[12]、上海[13]、杭州[14]、成都[15]四个城市形成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探索的丰富成果,并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十四五”规划指出,城市应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阅读的全民动员将城市公民的学习、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是普及终身学习观念、推动建成学习型城市的有力抓手。

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较为宽泛,所处空间可以为公司、学校、研究机构等。其与个人学习的差别在于,学习型组织是通过有序管理组织起来的学习群体,需要同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的管理方法协同起来,助力组织内的个人完成学习行为。学习型组织通常具有一致的目标愿景,在集体思考与分析中促进学习,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3.建设路径与方法

主要包括“高等教育”“高校”“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八种聚类,显示出国内学者对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路径与措施的研究热情较高。聚类内的代表性关键词包括知识经济、人才培养、大学教育观,研究型大学、本科生、人格养成教育,终身教育立法、“互联网+”,人的全面发展、生源多元化,学习力、教育关怀,一体化学习平台、学分互认,老年教育、资历框架。

近年来,我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图6为我国2011—2021年各类学校数量的变化情况,显示出为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我国大力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高。因为城镇化造成人口集中,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随之高度集中化,初、中等教育学校也随之被整合形成规模化,学校数量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减少。此外,我国重视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等学校的建设,相关学校数量稳步上升。

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人们技能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和挖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高等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广泛的大众,所服务的人口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是形成全民学习格局的重要手段。高校正在成为更大范围的终身学习者追求美好生活与职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基础上扩大教育体系纵向受众的方法。丰富教育体系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更包容,加强社会凝聚力。这也是对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的回应,满足了个体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基础上扩大教育体系横向群体的方法。远程教育突破了教育的空间界线,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大众化和信息化。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创新战略,赋予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融合的新使命。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关键路径,是面向全人生的、具有终身教育功能的重要教育类型。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并提出相关要求。社会力量办学集合了社会力量,为建成学习型大国注入新能量,丰富了我国的教育层次类型,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

通过全面夯实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基础,我们不断强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的纵向链接和横向融通,促进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不断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推向前进,以更加公平、优质、包容的教育建成学习型大国。

4.建设措施

关于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的具体做法与实践成果方面的研究较多,其中,对“学分银行”和“数字化学习港”两种方法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加体系化,吸引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形成了领域内的聚类。聚类内的代表性关键词包括开放教育资源、资源共享、OERs平台,数字化学习、远程教育学术圆桌、数字图书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学分银行,开设学习账号,完善公民学习成果存储、认定与转换等制度,推进和促成不同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学分银行就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在不同类型教育间(包括不同形式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无一定形式的教育与学习活动)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16]。学分银行的基本功能是把学分当作计量单位,对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存储和转换等管理,目前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热度较高[17]。

数字化学习港主要服务于远程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也创造了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的巨大市场。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6月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通过建立数字化学习港推动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18]。

传统的数据分析是“逆向分析”,这是对已发生事情的统计分析;而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分析是“前瞻性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针对这种情况,可视化分析通过图形的方式不仅清楚地显示了现有知识和数据的分析结果,而且更生动地显示了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和明确的发展趋势[19]。本文对研究热点进行纵向分析,通过绘制关键词时间线图(图7),分析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随时间序列变动在主题深化、研究热点等方面的动态演进过程。

2002至2011年是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落在建设政策的分析、建设的宗旨与目标、建设的实现路径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上。在图谱上表现为各聚类都在同步研究,早期尤其关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等基本研究主题。

2012至2022年,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处于稳定发展与重点研究阶段。在图谱上表现为对“数字化学习港”“人力资源强国”“成人教育”等聚类相关关键词研究已大幅减少,可能是相关方向的研究已经比较完备,学者将研究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一体化平台建设[2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1]、积极老龄化[22-23]、技术赋能[24]等方向。

突现词代表新兴关键词的出现,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的突现词(表2)体现出研究的前沿问题。通过突现词表可知,早期研究热点突现性较强的有开放大学、图书馆、学分银行、成人教育,突现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有老年教育、学分银行、知识经济。目前研究热度仍然较高的有老年教育、学分银行、职业教育、本科生、资历框架、教育体系、开放教育。其中,学分银行相关研究突现性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资历框架、教育体系、开放教育关键词突现性较高且突现时间较晚,可预测今后我国的学习型强国的研究热点可能与资历框架的建立与落实、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开放教育的完善等相关。

通过对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关键词横向与纵向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

一是现有研究缺乏战略高度。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海峰会后与外国专家座谈时提出:“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上演讲时再次指出:“我一直强调中国要做学习大国,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妄自尊大,而是要谦虚谨慎、勤奋学习,不断增益其所不能。”学者们应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站在国家立场,以国际视野深入研究我国建立学习型大国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二是研究整体上重经验、轻理论。在全民终身学习理念同中国本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融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思路,学者们需要有观察新动态的敏锐性,及时将新做法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出一套服务于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理论。

三是实时跟踪学习国际上建立学习型国家的先进经验。由图7可知,关于国际上建设学习性城市、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先进经验的学习、理解与吸收主要集中在2012年以前,需要紧跟国际上的理论突破和实践丰富而开展与时俱进的研究。

三、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机构与作者分析

我们通过对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研究机构的分析可知,当前领域内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相关发文量达到7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见表3。

前20位研究机构共发表论文367篇,占比15.56%,远低于该领域内一半的成果量,客观反映出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成果在全国研究机构中分布较为分散。

在CiteSpace生成的关于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的机构科学知识图谱(图8)中,共有522家机构节点与148条合作关系连线。

根据图谱可以观察到,研究机构类型包含了高校、协会组织、政府机构、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较为多样化;但整体上以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研究主阵地,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力度偏弱。

从机构的地区分布来看,研究成果较多的机构集中在我国东部、中部地区,尤其以北京市、上海市为代表,形成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与文献。

以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高校对如何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国开展了大量研究,范围包含远程教育[25-26]、社区教育[25-29]、自学考试制度[30]、个人学习权[31]、终身学习面临问题与对策[32]、学分银行[33-36]、学习型组织文化[33-38]、数字化教育[39]、学习型城市[40],研究方向多样、范围较广。高校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同时高校内各机构之间也互有合作。高校内的教育学院系、政法学院系、继续教育学院科研处等研究单位深度合作,形成了大量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中国建设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也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深度挖掘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的内在价值,如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了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了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等。

以上海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为代表的主要面向成人教育的高校,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研究方向也聚焦于非学历继续教育[41]、远程教育[42]、数字化学习港[43-44],新办开放大学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自身办学的定位与路径特点上[45-47]。

本文对研究作者进行分析,统计了在核心期刊发表过相关领域文章的作者数量,809位作者总计发文2359篇。

高发文作者的研究侧重点各有差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48-49];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严冰对发展社会化远程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开展了广泛研究[42];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吕林海的相关研究对象则更多限于国内外研究性大学的学生群体[50]。

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是指发文最多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论文最高产的作者发文量为13,求出值为2.7篇,即发表论文数量达3篇及以上的作者为终身学习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根据统计结果(图9)得知,本研究中的106位核心作者完成了30.48%的论文量,表明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领域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整体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尚未形成体系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研究团体。

图10展示了作者合作的科学知识图谱,共有627个作者节点、137条合作连线。我国学习型大国研究的不同机构的学者之间有合作发文,如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的何鹏程与华东师范大学教科学院的吴遵民从构想与实践方面合作研究了上海市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的背景、目标和内容[51];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的孙健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王秀丽合作探究了学习型组织文化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基石作用[3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竺鹏与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的陈乃林合作提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52]。但整体而言,图谱连线数远小于节点数量,线点比仅为0.22,说明各个研究团队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有待加强。目前,学界可以广泛建立学术交流机制,汇集学者智慧,形成主流研究方向,促进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我们对2002—2022年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收录的2386篇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较为直观地探寻了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的现状,得出结论如下。

1.通过学习型大国研究热点的横向分析,产生了926个关键词、17个聚类主题。这些关键词与主题讨论了学习型大国的建设目标、基本组成、建设路径和方法以及具体做法,基本覆盖了学习型大国建设研究的方向。

2.通过对学习型大国研究热点进行纵向分析,我们发现了关键词的分布规律,2002—2011年是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高速发展期,学者的研究重点分布比较广泛。2012—2022年是我国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稳定发展与持续深化阶段,研究指向更加集中。

3.通过对研究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我们发现部分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学习型大国研究的核心机构,且研究机构类型较为多样化,但研究成果的数量集中程度较低。

4.通过对研究者的可视化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建设学习型大国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部分作者之间虽有合作发文,但合作还不够广泛。高发文作者的发文时期与研究侧重点有所差异。

我们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我国在建设学习型大国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面向未来,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进一步统筹学习数字化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共同关注个人全面发展与民族复兴,共同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硬性基础设施建设与软性公共服务体系部署,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推进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口强国。我们应当深入抓好理论学习,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问题导向,以学为先,以学促干,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建设学习型大国的积极成效。

参考文献:

[1] ZUPIC I, ATER T.Bibliometric Methods i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5,18(3):429-72.

[2] BICHENG D, ADNAN N, HARJI M B, et al.Evolution and hotspots of peer instruction: a visualized analysis using CiteSpace[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22:1-18.

[3] HUTCHINS R M.The learning society [M]. The learning society,1969.

[4] 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4.

[5]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79-85.

[6] 赵可铭.论建设学习型政党[J].求是,2005(7):28-30.

[7] 习近平.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J].西部大开发,2013(5):5.

[8] 胡为雄.“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论学习的系列重要讲话研读体会[J].党的文献,2015(1):17-23.

[9] 刘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城市:进展与任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57-59.

[10] 朴仁钟,刘音.终身学习型社会与韩国的学分银行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16-20.

[11] 奇永花.韩国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实务运作[J].成人教育,2009,29(3):10-16.

[12] 孙善学.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历程、特征及趋势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94-101.

[13] 袁雯.为了每个市民的终身发展: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4):32-39.

[14] 金岳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杭州学习型城市[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32-36.

[15]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成都市全民终身教育网络建设构想[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49-53,80.

[16] 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12-15.

[17] 厉毅,吕长生,琚向红.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内涵、动力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2):51-57.

[18] 任为民.学习型社会、数字化学习港与公共服务体系[J].开放教育研究,2007(1):9-13.

[19] WANG W H, LU C.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big data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J].Soft Computing,2020,24(11):8173-8186.

[20] 吴遵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基于服务与融合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20,41(7):16-22,68.

[21] 张胜军,孙建波.社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因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4):52-57.

[22] 程豪,吕珂漪,李家成.迈向共学互学的未来:当前隔代学习研究的知识图景[J].中国远程教育,2022(10):48-57.

[23] 温书宇,李冰,穆星妍.助力新时代的积极老龄化:新型老年大学建设标准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9):10-8,78.

[24] 吴遵民,蒋贵友.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体系的现实挑战与生态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5):3-11.

[25] 曾海军,范新民.从八个维度比较分析中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8(2):64-73.

[26] 袁利平.基于知识社会的远程教育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1(3):58-62.

[27] 高志敏.浅议学习型社区建设需要认识与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9):51-54.

[28] 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5-12,48.

[29] 周嘉方.创建“学习型社区”与相关工作的关系梳理及行动方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1(9):97-99.

[30] 靳希斌,戴家干.自学考试制度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J].教育研究,2010,31(6):49-52.

[31] 尹力.学习权保障:学习型社会教育法律与政策的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0-78.

[32] 肖庆华.中国终身教育: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4-16.

[33] 谢浩.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4):8-14.

[34] 谢青松,白然,谢浩.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基础性制度: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近二十年国内学分银行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75-86.

[35] 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3):42-46.

[36] 周晶晶,陶孟祝,应一也.“学分银行”概念功能探析:基于国内理论研究的回顾和实践探索的梳理[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1):3-10.

[37] 孙健,王秀丽.组织文化的新向度:学习型文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2-56.

[38] 黄建军,魏佳.高校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0):22-24.

[39] 高迎爽.在数字化中实现学习型校园:法国大学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3):85-88.

[40] 高志敏.学习型城市的发展愿景与发展目标研究[J].成人教育,2009,29(5):4-7.

[41] 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1):68-71.

[42] 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广播电视大学的功能拓展与探索空间[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5-20,26,78.

[43] 任为民.发展现代教育服务业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18-21,79.

[44] 张晓华.发展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广州电大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13(3):17-21,95.

[45] 荆德刚.基于终身教育视域的开放大学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20(3):1-4.

[46] 谭璐,张春华.论开放教育的概念、特征及意义:基于相关概念的解读与辨析[J].成人教育,2020,40(11):7-12.

[47] 徐皓.开放大学在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24-30.

[48] 吴遵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与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0(5):6.

[49] 吴遵民,法洪萍.终身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与发展路径[J].人民教育,2021(12):40-43.

[50] 吕林海,龚放.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深层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的比较研究:基于中美八所大学SERU调查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8,39(4):111-120.

[51] 何鹏程,吴遵民.上海市终身教育地方立法的实践及其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Z1):51-55.

[52] 张竺鹏,陈乃林.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现状评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6-18.

责任编辑:连  刚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可视化分析
关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探讨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试论发展继续教育与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