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业人才 助力质量兴农
——2024 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进大学校园”工作座谈会侧记
2024-04-29刘月姣
|本刊记者 刘月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1 月30 日,一场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进高校校园”为主题的工作座谈会在安徽成功举办。来自农业农村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农业农村部相关事业单位以及22 所高校代表共聚灵秀江淮,共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理念、新制度、新知识等融入高校涉农专业教学,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更好贴近质安需求、支撑监管实践,助力质量兴农。
会上,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延边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代表对质量安全课程进大学校园工作方案进行介绍。农业农村部有关部属事业单位、六省份农业农村厅有关人员就质量安全课程进大学校园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部分与会代表还赴安徽农业大学调研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部地区)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
示范培养掌握现代监管理念和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在落实好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地方党委和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以及部门监管责任的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高校校园是培养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科技创新等人才的关键环节,在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数高校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人才培养很重视,但在全面性、系统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方面也还存在一些不足。相关调研显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课程设置较少,对禁限用药物名录、残留限量标准等关键内容教学不深入、更新不及时,对新农安法要求与监管实践关注不足。为此,亟需推进农安课程进校园工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理念新精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新制度新内容等纳入涉农高校有关专业教学。
“我们想通过进校园的活动,推动建设一支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政策制度的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具有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意识和专业素养的学生人才。”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监管司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
与会各方表示,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进校园这一工作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治理能力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庆亮在致辞时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以课程形式走进大学校园,是切实推动大学新农科建设、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将聚焦植保、园艺、农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等涉农专业,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理念、新制度、新需求系统融入各涉农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力争推动农林高校特色教育教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同向同行、互促互融。
首批试点高校围绕六大重点内容创设农安课程
“浙江大学将探索推进‘1+N’的课程教学改革,建设1 门新课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控技术》,改造提升多门已有课程,多种形式开展理论和实验实践课程。”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陈云在交流发言时介绍说。
“围绕农安课程进校园工作,学校遴选5 个试点学院,重点抓好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平台3 方面建设,计划增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2 门课程,并对现有的3 门课程进行改革。”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祖海珍介绍说。
自2023 年11 月,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监管司发布了《关于征集“农安课程进大学校园”试点工作参与单位的函》以来,全国多所高校积极响应。首批试点的22所高校,立足学校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理念新精神、法律新制度新内容、新标准、生产技术、风险控制、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监管体系等重点内容对学校课程进行创新性设计。
安徽农业大学计划构建农理、农工、产教、农文、科教融合的“五融”课程体系,拟率先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概论等4 门专业课程,聚焦农业前沿、对接产业发展,实现适应农产品“三前”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实践的需求。
延边大学则明确组织、制度、机制、资源保障,计划率先开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等3 门通识教育课程,覆盖全校涉农专业,授课形式结合理论、实践和专题讲座。
上海海洋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水产特色高校,将以水产养殖、水生动物医学、食品科学等作为试点专业,计划打造1 个符合产业特色和最新要求的高水平水产品质量安全课程群,包括6~8 门专业课程,1~2 门通识课程,编著1 本《水产品质量安全》专业教材,建设1 个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具备实践能力的课程团队。
作为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职院校,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等4 个专业为主要对象,优化定位、完善内容、创新模式,重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课程体系,增加5 项实训内容和2 次专家专题报告,探索面向农产品质量监管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力为农安课程进校园提供支撑保障
河北农业大学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课程的开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湖南农业大学将在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全力支持农产品质量课程建设;海南大学建立与课程教学有关的规章制度,每学期检查项目包括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课堂和评价成绩等。首批试点高校都为课程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资金、资源保障。
不仅是试点高校,农业农村部相关部属事业单位,相关省份农业农村部门,都表示将积极为此项活动提供多维度支撑服务。
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等有关部属事业单位在交流发言时表示,将从自身的主责主业出发,在课程内容设置、教材编写修订、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共同打造符合新时代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将全力提供行业专家、重点平台、实践岗位等各类资源条件支持,努力做好精品课程制作、交流活动策划等方面的支撑服务工作。
“课程应体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新理念、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新要求以及基层监管新实践”“课程内容要囊括常规用药快检技术原理、风险监测与评估、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新技术”“建议增加农产品绿色发展、品质评价、分等分级等高质量发展新内容”……
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则根据地方实践提出了工作考虑与建议。与会的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农业农村部门代表表示,将与辖区内的高校强化协作,在人才培养、师资团队建设、教材制修订、品牌课程打造、产教结合、实践课程等多方面提供条件支持,切实推动高校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满足农业安全生产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我们一贯高度重视与高校合作,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潘鑫介绍,2023 年,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与5 所高校合作开展定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养,开设12 个涉农专业,招生334 人,其中本科237 人、专科97 人,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培养174 人。下一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将积极协调、服务、推动安徽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课程进大学校园工作,建立合作推进机制,加强教材编写、协调师资、实践培训等各方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