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4-04-28谢榜旗陈玉华
王 丽,谢榜旗,陈玉华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胃肠二区,河南南阳 473000
胃肠道恶性肿瘤(GIM)属于消化系统恶性病变,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GIM患者发病后的生存期较短,生存质量较差[1-3]。化疗作为GIM系统性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周期,提高生存质量,但也会影响GIM患者的胃肠功能,产生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和营养不良[4-6]。因此,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力、减少不良反应是GIM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护理干预的重点。良好的营养支持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不良反应,同时采用管饲的方式更易于管理[7-8]。常规的肠内营养支持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但手术和化疗对患者胃肠功能的损伤较重,导致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能力较差,尤其是对于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常规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效果有限。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是从平衡肠道微生态的角度寻求更科学、更有效的肠内营养干预方案,其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对肠内营养成分的耐受力,减少不良反应,进而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功能[9]。本研究探讨了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对GIM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应答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GIM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常规营养组和微生态营养组,每组55例。常规营养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36~72岁,平均(49.63±5.72)岁;肿瘤分期:Ⅰ期15例,Ⅱ期16例,Ⅲ期24例。微生态营养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34~70岁,平均(51.23±6.34)岁;肿瘤分期:Ⅰ期14例,Ⅱ期18例,Ⅲ期23例。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文献[10]中GIM的诊断标准,且进行GIM根治术治疗;(2)入院时间>1 d;(3)具有GIM根治术后化疗指征;(4)无肠内营养禁忌证;(5)化疗前1周内未使用免疫增强剂;(6)无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功能或精神疾病者;(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病历资料不完整者;(5)依从性较差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30901)。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GIM根治术后2周开始化疗。进行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化疗方案:85 mg/m2奥沙利铂,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2 h;400 mg/m2亚叶酸钙,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 2 h;2 400 mg/m25-氟尿嘧啶,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46~48 h,每2周化疗1次,共化疗12次。化疗期间均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创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针对胃肠道肿瘤知识、化疗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等对患者开展口头健康宣教;化疗期间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记录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巡房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引导患者表达内心想法和疑问,并耐心解答患者问题;告知患者不健康饮食对疾病进展的危害。常规营养组:化疗期间,给予常规的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肠管或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给予佳纤营养流食(生产厂家:西安力邦临床营养股份有限公司,批号:SC13061011200721,规格:每瓶500 mL),初始采用低浓度、小剂量、缓慢匀速喂食,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增加剂量,提升浓度和喂食速度。每天维持摄入总热量不低于780 kcal。微生态营养组:化疗期间,给予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将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生产厂家: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号:S10970105,规格:每粒210 mg)水化后加入到佳纤营养流食中,鼻饲注入肠内营养,每次4粒,每天2次。肠内营养喂食方式与常规营养组相同。两组均在营养干预24周后评估干预效果。
1.3观察指标 (1)营养状态。干预前后,分别抽取患者晨起静脉血3 mL,常规抗凝后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8 cm,取上层血清冷藏待检。采用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家:深圳普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121TT00465)检测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同时,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11]和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2)免疫功能。干预前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仪(生产厂家: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riCyte E6)检测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3)不良反应。干预期间,记录两组重度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NRS2002评分、BMI,以及ALB、PA、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MI、ALB、PA、Hb水平均高于干预前,NRS2002评分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微生态营养组BMI、ALB、PA、Hb水平均高于常规营养组,NRS2002评分低于常规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比较
2.2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8+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均高于干预前,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干预前,且干预后微生态营养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均高于常规营养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常规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2.3两组干预期间不良反应比较 干预期间,微生态营养组重度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常规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期间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 论
GIM作为一种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病灶配合化疗是目前公认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癌细胞扩散,控制病情进展,进而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2-14]。但手术和化疗均会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手术和化疗的疗效。有研究证实,化疗期间进行营养干预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15-17]。但针对GIM患者,因肿瘤处于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较差,胃肠道微生态遭到破坏,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发生的风险升高,常规方式补充营养物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GIM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寻找有效的营养干预方案以改善营养不良的状态,对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用于GIM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微生态营养组ALB、PA、Hb水平明显高于常规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符萍等[18]研究结果相符。提示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态。可能是因为GIM根治术后患者化疗时,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机体的正常细胞,加上手术切除胃肠道肿瘤对胃肠道造成的损伤,使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肠道菌群失衡。常规的肠内营养干预,虽然能一定程度上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但因为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使输送的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和吸收,依然达不到较好的补充营养的效果。而本研究采用的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可通过肠内营养方式向胃肠道输送营养物质,补充的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主要包含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和嗜酸乳杆菌,可有效清除致病菌,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增加肠道有益菌群数量,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持肠道菌群相对稳定,改善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19]。在此基础上向肠道输入营养物质,可更好地帮助肠道消化和吸收,进而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微生态营养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均高于常规营养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常规营养组,且重度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口腔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能明显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为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进而诱发炎症反应,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肠黏膜屏障遭到破坏,损伤免疫功能[20-21]。有研究证实,微生态制剂可有效改善肠道的微生态失衡,较好地维持机体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减轻炎症应激反应,进而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22],与本研究结果相近。本研究将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混于肠内营养液中,在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的同时可促进益生菌定植于肠道中并快速生长、繁殖,有助于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及增加T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病原菌的数量,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此外,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机体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可促进机体吸收补充的钙、铁及其他微量元素,改善营养不良的状态,进一步提升免疫功能。另外,化疗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食欲减退,影响机体所需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吸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从而进一步加重不良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化疗的疗效。在进行肠内营养的同时补充肠道所需的益生菌,清除肠道内的致病菌,调节失衡的胃肠道菌群,维持机体的胃肠道菌群平衡,可减少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用于GIM根治术后化疗期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升免疫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