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运动疗法联合陆地物理疗法治疗62例腓总神经损伤的疗效分析
2024-04-28范慧卓燕玲田德宽孙莉
范慧,卓燕玲,田德宽,孙莉
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北京 100016
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腓总神经损伤在下肢周围神经损伤中最常见,约占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的50.9%[1],目前腓总神经完全损伤需手术治疗,不完全损伤除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外,多采用康复手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神经电刺激和陆地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 PT)。水疗康复技术近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其中水中运动治疗(Aquatic Therapy, AT)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康复治疗师利用水的浮力(反向阻力)、静水压力、导热(温度变化)、黏滞阻力的特性,给患者做各种功能性训练的一种方法[2]。关于水疗的研究重点多放在骨科康复、脑卒中偏瘫等方面,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方便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收治的62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T联合陆地PT在腓总神经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本院收治的62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水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水疗组中男12例,女19例;年龄26~53岁,平均(41.21±11.32)岁;损伤位置:左侧21例,右侧10例;病程1~6月,平均(3.6±1.5)月。对照组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25~56岁,平均(39.42±13.73)岁;损伤位置:左侧26例,右侧5例;病程1~6月,平均(3.7±1.3)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RHEC-2021-03-001-K01),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明确单侧腓总神经损伤,年龄≥18岁;病程1~6个月;压迫导致神经损伤;肌电图检测到被检神经支配肌(胫前肌、腓骨长肌、趾短伸肌)大量纤颤电位或正相电位发放频率≥20 Hz的自发电位,发放频率≤30 Hz的单纯募集相,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波幅≤5 m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30 m/s。排除标准:认知障碍者;恐水症者;腓总神经完全损伤者;开放性损伤者;二便失禁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
1.3 方法
两组均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片(国药准字H20143107;规格:0.5 mg),剂量为0.5 mg,3次/d。两组均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型号:BA2008-III型)治疗,选取29号处方(适应证:周围神经损伤),2个电极片分置于腓骨小头及胫前肌运动点,正弦调制中频电流,调制方式为连频,调幅100%间调波,通断比T1 ∶ T2为1 s : 1 s,频率50 Hz,时间20 min,15次治疗后休息1周。
1.3.1 对照组 给予陆地PT,包括良肢位摆放,维持下肢关节活动度,防止踝关节挛缩,肌力训练(注重踝背屈肌力训练),功能性动作训练,运动控制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行训练等。使用冰块和毛刷刺激小腿外侧及足背部皮肤,促进本体感觉输入,减轻麻木感。训练10次/周,40 min/次,持续训练共8周。
1.3.2 水疗组 采用荷兰EWAC公司生产的可升降游泳池(欧洲标准的医疗级水体,15×10 m,室内相对湿度:50%~75%,室温:22~26°C,水温:32~36°C,型号:Adjustable Floor型)进行训练。患者训练时水深齐胸骨剑突水平,采用如下水疗技法:Halliwick疗法,促进患者在水体环境中的独立性和参与性,建立维持平衡的能力,训练姿态控制,对陆上训练存在延续影响效应;格拉斯环技法(The Bad Ragaz Ring Method),选取下肢模式:双侧对称,以反推为首,减少躯干活动,腿部活动很高,躯干和头部的平衡控制,限制技术,动员髋关节近端杠杆。水疗师在水下诱发患侧踝背屈,协助患者在水中站立位下主动踝背屈训练,肌力达4级(Lovett量表评定)后开始屈髋屈膝训练。依据患者步行功能调整跑台速度,并利用水下摄像机观察并记录步态,及时纠正异常步态。水疗组每周分别进行AT 5次+陆地PT 5次,40 min/次,持续训练共8周。
1.4 观察指标
两组在康复训练前后均进行步长和步宽测定、踝关节背屈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患侧)测定、10 m步行距离和电生理测定。
比较两组步长、步宽。采用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步态分析,选取参数步长、步宽。
比较两组踝关节背屈AROM。取坐位,膝关节屈曲90°,踝关节处于中立位,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避免髋膝代偿,以外踝为轴心,固定臂与腓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第5趾骨平行,嘱患者踝关节尽可能背屈,测定背屈角度(AROM正常0°~20°)。
比较两组10 m步行速度。在陆地PT康复训练厅指定区域进行,分别在起点、3 m、13 m、终点做记号,患者以最快速度走完全程,采用秒表主要记录3~13 m所需时间,计算出步行速度,以m/s表示。测量3次,取平均值。
比较两组神经电生理检查。应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仪(型号:Nicolet EDX型),在康复训练前后,检测并记录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代表肌胫前肌、腓骨长肌和趾短伸肌的自发电位发放频率,计算治疗后减少百分比(%),重用力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 MUP)募集频率,CMAP以及受损神经的传导速度,计算上述指标治疗后增加百分比(%)。自发电位的采集及MUP的检测采用同心针电极,神经传导检测刺激电极采用鞍型电极,记录电极为针电极,地线位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刺激频率1 Hz,刺激时长0.2 ms,反复多次检测,以超强刺激取得最大波幅,确保全部神经干内轴索都被兴奋。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步长、步宽、踝关节背屈AROM、10 m步行速度和神经电生理各指标)以()表示,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比较
治疗前,两组步长、步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水疗组的步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比较[(),cm]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长、步宽比较[(),cm]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配对t检验)。
治疗后21.26±3.45 24.22±2.76 0.570 0.331组别水疗组(n=31)对照组(n=31)t值P值步长治疗前20.93±6.15 18.54±4.52 1.210 0.233治疗后(39.82±7.46)*(27.67±5.19)*3.140 0.003步宽治疗前27.81±2.71 26.82±3.69 0.840 0.41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AROM、10 m步行速度比较
两组治疗后踝关节背屈AROM、10 m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水疗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AROM10 m步行速度比较()
注:AROM: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配对t检验)。
治疗后(1.27±0.44)*(0.85±0.39)*2.205 0.041组别水疗组(n=31)对照组(n=31)t值P值踝关节背屈AROM(°)治疗前2.15±0.13 3.05±1.63 1.593 0.127治疗后(7.28±3.06)*(4.75±2.03)*2.155 0.046 10 m步行速度(m/s)治疗前0.81±0.40 0.78±0.36 0.228 0.822
2.3 两组患者神经电生理各指标比较
两组经康复治疗后,水疗组与对照组受损腓总神经支配肌的自发电位减少百分比、受损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百分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水疗组患者重用力MUP募集频率和受损神经CMAP波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电生理资料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电生理资料比较[(),%]
注:MUP:运动单位电位,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组别水疗组(n=31)对照组(n=31)t值P值受损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百分比25.19±12.81 26.73±10.26 0.589 0.545自发电位减少百分比19.69±9.52 19.38±9.67 0.144 0.885重用力MUP募集频率增加百分比41.03±17.81 26.27±11.87 4.341 0.002受损神经CMAP波幅增加百分比174.69±75.64 103.58±43.51 5.225 0.002
3 讨论
腓总神经损伤后主要表现为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足下垂,增加跌倒风险。腓总神经损伤后康复训练非常重要,一旦不完全损伤确诊需尽快开展康复治疗,应避免时机延误遗留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常用康复手段主要有陆地物理治疗、神经电刺激等,本研究除采用上述常用康复治疗手段外,加入了水中运动治疗,包括丰富多样的水中技法[3-5],力求探索出新颖的、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
腓总神经损伤后足下垂致踝关节伸屈受限,而踝关节为微调枢纽,是步行姿势和稳定性的前提[6],步长、步宽是步行中的重要参数。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水疗组步长(39.82±7.46)cm长于对照组的(27.67±5.19)cm(P<0.05),虽然对步宽的改善不明显,但差值6.55 cm优于2.6 cm,说明水疗组在减少步宽上仍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疗组10 m步行速度(1.27±0.44)m/s改善优于对照组的(0.85±0.39)m/s(P<0.05),提示步长增加、步宽缩短能改善足下垂症状,提高步行速度。马强等[7]对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AT联合电刺激治疗,经过8周AT训练后,步长(43.26±4.71)cm,步宽(13.08±1.08)cm,步速(54.69±3.74)m/min,较对照组的步长(35.41±4.85)cm,步宽(19.22±1.11)cm,步速(36.88±3.69)m/min改善显著(P均<0.05),本研究的步宽没有显著改善,可能AT在周围神经损伤改善步宽方面不如中枢神经损伤,也可能与样本量不同有关。李永杰,Jitka V等[8-9]均进行了AT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评定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对AT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评定指标进行了Meta分析,证实AT可显著改善中枢神经损伤脑卒中步行功能。本研究对于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来说,AT可加快腓总神经损伤后步行功能的恢复速度,说明AT对周围神经损伤康复也有价值。在步态训练方面,和其他研究的浴槽式浅水跑相比,本研究采用的是可升降泳池中配备的水中跑台,可操作空间大,康复治疗师可与患者同时位于水中,在水中实时纠正异常步态,还可利用水下摄像机记录步态变化,使康复训练更为直接有效。本研究水疗组在改善步态上更有效,有益于AT充分利用了水的特性,患者能更早地进行站立和行走,提高屈肌和伸肌的控制能力,可以达到陆地上难以实现的控制,促进脊髓中枢模式发生器的发生[10],缩短康复周期。
本研究治疗后,水疗组踝关节背屈AROM为(7.28±3.06)°较对照组的(4.75±2.03)°改善显著(P<0.05),因为在32~36°C的水疗池中进行踝关节背屈AROM训练时,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明显提高痛阈,降低关节僵硬度,扩大关节活动度[11]。随着患者身体逐渐浸入水中,水的浮力逐渐增大,同时浸入关节的负荷逐渐减少[12-13],达到了减轻体质量、减少异常关节冲击、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效果[9,14],提示在水环境中进行关节牵拉,较陆地上更容易起到改善腓总神经损伤后足背屈角的作用。王菲等[15]也曾报道过AT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AT改善AROM更为明显,和本研究结果一致。
肌电图是周围神经损伤的金标准,经康复训练后复查肌电图也可显示损伤恢复程度,治疗后水疗组显示MUP募集频率明显增加的同时,CMAP波幅亦明显增加(P<0.05),CMAP波幅反映了有功能的轴索数量[16],说明研究期内虽未见神经髓鞘快速生长,但使再生轴突的数量增加,提示AT较陆地PT更能刺激腓总神经受损细胞轴突的生长,使得腓总神经运动支的神经支配能力逐渐恢复。随AT治疗时间的延长,受损神经传导速度能否明显增快,自发电位发放频率能否明显减少,仍待大样本、远期研究。
综上所述,在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方面,AT有着其独特的特性,较陆地PT更有效,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