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28生霞李金慧

甘肃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运用策略定义

生霞 李金慧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经过各国教育家的不断探究,其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走向成熟,而我国对任务驱动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从任务驱动法的定义入手,梳理了任务驱动法的发展历程,探讨了任务驱动法的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以期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自身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法;定义;价值;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7—0090—04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任务驱动法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并被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但在一线的教学中,相关的实践研究及理论研究都较为匮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践行新课标所提倡的相关理念,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任务驱动法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任务驱动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定一个或多个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思考,主动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水平、合作本领和语言才华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对任务驱动法的研究最早是从维果斯基开始的。而英国教育家Prabhu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最早实践,他也被认为是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第一人。Prabhu在印度进行了一个实验,从中他总结出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的资源中,经过自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的一个过程。之后在Prab? hu研究的基础上,David Nunan认识到最重要的是任务的设计,因而提出运用任务驱动法要遵守脚手架原则、情境真实的原则等[1]。Jane Willis进一步探索,他提出任务驱动法教学应分为前任务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20世纪末,任务驱动法才逐渐被我国学者所熟知,并被运用到一线教学中去。而我国对任务驱动法的研究主要可分成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学者对任务驱动法的了解还很陌生,因此,他们的论文大多是对国外此教学研究文章的翻译,只停留在表面阶段,并未深入结合我国国情。2.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学者们对任务驱动法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不仅发表的文献数量上有很大提高,而且关注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语言教学上。于2001年發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由此,我国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达到了高潮[2]。3.深入阶段。在深入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领域则更加广泛。它不断向中等教育方向延伸,例如赵文涛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但也有一些学者针对某一具体任务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姜丰《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文审题立意策略研究》,这种研究也只是以对作文的研究为主,而在文言文、古诗文等阅读教学方面的探索较少[3]。

二、任务驱动法的研究价值

(一)有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更加艰巨,因而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任务的设置中也要提出富有挑战力和创新性的任务及任务群,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进一步理解,挖掘文章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有启发性思维,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要学会启发学生,让学生自主思考,并结合相关文章、知识,让他们在任务框架的引导、支持下完成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点的建构。此外,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他人的观点,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设置出不同等级的任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4]。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思维、文化、审美这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它们的关系交错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强调让学生通过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多方面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强调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语文学科的变化。因此,无论是情境任务的设置,还是教学目标的选择,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为目的,围绕如何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而展开[5]。

(三)有利于教学目标的优化

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设定。那么,如何设计好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1世纪初,教育家们提出了三维目标,因此,一线教师纷纷学着将三维目标运用到课堂教育中去,但由于一线教师对三维目标的了解不深,缺乏理论支撑,不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实际操作的具体要求,导致三维教学目标的理念与内涵割裂开来,而任务驱动法则能将其整合在一起,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提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一些文章由于内容较深刻,许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时,教师便可借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尊重学生差异及认知水平的条件下,根据教学目标明确一个学习任务,靠任务带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积极性,以达成教学目标。但从近年来的高考来看,高中所选择文章则很少直接呈现教材中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要教会学生理解文章、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1.优化阅读策略,增加文化内容。根据近几年的高考阅读材料来看,阅读文本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多样化,因此,逐渐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及宽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当下的阅读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注重文化的参与。在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专家设置了中华传统文化专题、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这其实就为教师在文化方面的教学提出了要求。作为教师,要选择不同时期的文化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体会作品中的精神价值。比如,我们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概括文章大意,或者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写在阅读积累本上,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上课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进行发言交流,每个发言的小组可获得一次特权奖励。如此一来,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爱上语文学习。

2.设置任务多样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及学生的阅读情况设置不同等级多样化的阅读任务。英国学者Willis将任务分成了六大类,分别是分享型任务、解决问题型任务、比较型任务、项目型任务、列举型任务和排序分类型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壮志难酬的情感,可以让学生找出苏轼和周瑜之间的不同点。周瑜在24岁时便身居高位,可苏轼47岁时仍然不得志;周瑜生活幸福,家中更是有娇妻小乔,而苏轼生活不幸,其妻早亡;周瑜外表英俊,可苏轼却是早生华发;周瑜少年得志,功成名就,可苏轼却是功业未成。通过比较,苏轼的痛苦更是可见一斑,借周瑜的得志,突出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通过对周瑜、苏轼的比较,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了苏轼,对古诗主旨有了更深刻的见解。除此之外,教师较常用到的是分享型任务,例如在优秀文章阅读分享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或撰写文学短评,这就要与高考阅读题型相联系,此种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见解,思考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而解决问题型任务,在教师教学中也较为常见。例如,学生在阅读散文时,教师可设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再如,在小说阅读中,可设置“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形象的?”等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中读懂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主旨,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及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基于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等级的任务,如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归纳、概括的题目;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深挖文本背后的意旨,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

3.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分为三大部分: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任务的完成过程,还要及时地做出评价,充分体现教学评一体化,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结果的教学模式,要对学习的准备过程、结果作出评价,预估学情,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反馈,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成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自己注意到不完善之处,才能更好地改进。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评价自己,而他们评价的过程也是不断改进的过程。为了让他们知晓评价的重点,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设置评价量表,在评价量表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在部编版新教材中,每本教科书的最后一个单元就是古诗诵读单元。据统计,高考必背60篇文章中有39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的重要性。

1.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专题教学作为单元教学及单篇教学的综合,在高三年级的教学中逐渐呈流行趋势。专题教学具有综合性、体系化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对此,我们可以选择将同一类型的诗歌放在一起对比学习,从而总结规律,寻找异同点。例如,我们在选取怀古诗专题时,可以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诗进行分析。我们要明晰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及手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在此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任务,让他们学会在对比中总结怀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及所用的手法。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其实是一个独立思考又合作探究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或几个简单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此时的任务相对简单。之后,任务难度有所上升,可以先提出自己在学习诗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大家一起帮忙解决。之后,小组长可以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配难度不同等级的题目,先自主思考,然后大家一起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对诗歌的内容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勇于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最后,小组推选一人将自己组的成果在全班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做好记录,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弥补不足。待小组学生展示完所有知识点后,如果发现知识比较零散,需要整合,教师便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此类诗歌,总结规律。待学生总结规律后,教师再设置相似类型的题目,学以致用,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

3.设置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设置“目标引领+任务驱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活动方式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例如,可以通过“今天我是主讲人”“抽签大比拼”等活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对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一线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它作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青.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2]王永霞.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18.

[3]王晓丹.任务驱动法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2.

[4]丁思琦.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

[5]陆娟娟.“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2.

編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法运用策略定义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漫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重要意义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