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摩梭人祖母房抗震性能提升及宜居改造研究
2024-04-27韦雅妮戴必辉陈鹏邢世琦杨涛宇
韦雅妮,戴必辉,陈鹏,邢世琦,杨涛宇
(西南林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0 引言
云南等西南地区民居建筑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保留了丰富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元素,但当地地震活动频繁,对民居建筑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北京时间2022 年1 月2 日,宁蒗发生5.5 级地震,造成了23 人受伤,大量摩梭人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毁坏[1];同时,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带来了游客和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对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改变[2-4]。本文以地震中大量损毁的最具摩梭文化特色的摩梭人祖母房为例,探讨重建工程中,如何基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对摩梭人祖母房进行抗震性能提升和宜居改造,以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文化保护,并推动当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 宁蒗摩梭人祖母房建筑概况
1.1 摩梭聚落现状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摩梭人遍布于云南省西部,摩梭民居大多建在山腰上,避开了平坦的农田。其中宁蒗地区摩梭民居聚建在泸沽湖畔,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如传统的走婚习俗、母系制度等。最终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造就了摩梭人建筑的主要形式——木楞房[5]。
1.2 摩梭聚落民居类型
受旅游业的影响,现代摩梭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设计时,民居部分功能出现改变,除传统的农耕家庭模式的民居,出现了大量具有酒店居住功能性的民居。前者以农业生产功能为主,房屋的外围保留着大量的家畜养殖空间和耕种场所;后者主要功能变更为旅游接待,因为除原有的公共活动场地之外,增设了公共停车场、休闲娱乐空间等。
2 宁蒗摩梭人祖母房存在的问题
2.1 聚落特征
通常聚落民居的整体建筑规划密度较高,摩梭民居依山而建的方式更增加了建筑的稠密度,同时还存在建设场地处于不稳定的地质层上,导致房屋本身抗震能力弱的问题。所以在发生地震时,高密度建筑群易造成损毁范围扩大、阻塞道路甚至砸向疏散人员等安全风险。且由于村落缺乏合适的防灾避险场地,救灾帐篷只能搭建在住宅院落中,导致发生余震时易造成二次伤害[6-7]。
2.2 空间布局
摩梭人的住宅主要包括祖母屋、经楼、花楼和草楼[7]。受条件所限,也有普通家庭只保留祖母屋和经楼,在花楼和草楼中选择一栋围合而成[3](图1)。摩梭人采用垂直分层来组织功能分区,以“中心式”布局来组织各分区内部的具体空间单元。以祖母屋为基点,通过“回”字型布局[8],把祖母屋分为主室、分室,作一层设置,承担会客、商议、厨房、祭祀等功能[9]。在布局上,祖母屋充分发挥空间可利用性,主室包括火塘、神灵等;分室有四个,其中的上下室可用来储存粮食,各部分保证互通。此外,主院落内其他功能区均为两层房屋,如进行日常活动的内院、作为生产空间的外院等。民居以内外结合为主,各部分都有合理划分,借此突出祖母屋的核心地位[10]。随着时间推移,旧建摩梭民居窗户开口数量少、面积小,同时祖母屋内火塘经久不灭,又缺乏排烟管道,导致内院通风采光差、烟尘严重[11]。通过走访调查还发现人和牲畜安置地缺少必要的间隔、缺少独卫等,对现代摩梭人的正常生活造成许多不便。
图1 摩梭人住宅平面图
2.3 建筑结构
摩梭民居建筑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由于房屋基础和木结构原因所造成[6]。传统摩梭民居通常用毛石砌筑基础,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基础砌筑不合理。许多房屋的基础仅由毛石干砌,无灌浆或仅用泥浆灌浆。专业知识匮乏导致部分细部构造效果粗糙,无法充分保障房屋的整体性和稳定性[5]。在现有的研究中,云南民居有合院式、井干式、干栏式等类型[12]。通过调查发现,这里的房屋结构以井干式、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其中井干式的墙体以土坯墙、夯土墙或砖墙为主,而穿斗式的木质墙体则既具有结构性又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由于木结构与地面、围护墙体间缺乏有效的防潮处理,木材受潮腐蚀导致强度降低,且围护墙体没有做构造拉结措施,整体稳定性差,遇到地震时即使木结构没有发生变形,依旧容易造成围护墙体与结构脱离。对震后的损失进行分析发现,井干式木构架梁柱体系损坏情况并不严重,穿斗式的损坏则相对棘手。从屋面构造上看,铺瓦但不垫石灰浆的情况明显,因此在地震时瓦片极易掉落,增加人员、财产损失和救援难度。传统摩梭习俗有规定,即祖母屋落成后,除了屋顶的木板可以翻工维新,其余部分均不可变动,导致自然作用对房体结构的渐渐蛀蚀。
2.4 建材使用和质量
传统摩梭人聚居地资源匮乏,因此摩梭人就地取材[13],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破坏加剧。且村民为降低造价选择小尺寸木材,质量参差不齐,而祖母屋等功能分区大多为木制墙体,存在防腐性不强、结构脆弱、火灾隐患等各类问题。
2.5 现代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展,摩梭人对原有建筑形态进行了调整:新民居采用钢筋混凝体结构,且打破了传统层高,内部均改为酒店的标间设计。虽保留了祖母屋的传统形式,但过多注重对现代建筑的模仿,房屋风格、颜色及外观等均取缔了许多传统构件,祖母屋原有的大部分传统功能随之消失,失去了摩梭人的大家庭特色,摩梭文化在人们对现代化的盲目追求中逐渐湮灭。虽改善了居住条件,但由于自主建造的房屋缺乏土建、规划等专业知识,在建筑的结构、与周围环境融合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图2 为以木楞墙作为承重方式的某改造前房屋)。
图2 改造前房屋形式
3 抗震性能提升及宜居改造
本文主要围绕提升宁蒗摩梭人祖母房抗震防灾能力、祖母房宜居性能两个方面进行改造。根据对摩梭村落现状的调研情况,探讨如何在保护传统摩梭文化的同时,做到宜居和结构、消防等安全。
3.1 抗震性能提升
传统的摩梭民居多采用天然木材,对自然资源消耗量大,对生态环境不友好,同时木材的使用寿命不高,保温性能、隔音效果不好,防火性、抗震性不强。针对此问题,在一些承重墙、围护墙体上可以采用新型材料替代的方式,如钢筋混凝土、砖石等,解决了传统材料的弊端。对于祖母屋的特殊地位,若想保留建筑传统,可采用砖木混合的形式,既可以沿袭传统布局形式,又保证了结构上的安全,但需注意对木材应进行防腐、防火等耐久性处理。祖母屋的屋面可采用座泥砂浆的简板瓦或冷摊小膏瓦修建。
抗震性提升关键在结构上。如上文所述,摩梭民居多采用井干式梁柱体系。震后分析发现,这也正是抗震性能良好的结果体系,并且具有冬暖夏凉的宜居优势。因此,可以通过使用井干式木构架,将承重结构和围护墙体分离[14],同时,木构架节点可采用扣榫、银锭榫来增强建筑构架的整体性,从而在地震条件下保证“墙体倾倒,屋子不倒”。这种体系和钢筋混凝体所产生的效果是一致的。图3 是房屋结构改造后的形式,以木框架承重,木楞墙填充[15-16]。
图3 改造后的房屋形式
3.2 宜居改造
摩梭民居最重要的部分是祖母屋,对秉持母系文化的摩梭人来说,祖母屋是一个摩梭大家庭的象征[17]。因此要保证其原有的内部形态、结构和床的方位等传统要求不变。但考虑到现代人的身高变化,可适当增加床的大小尺寸。同时可在祖母屋旁设置餐厅,承载祖母屋维系大家庭的作用;经营民宿的家庭还可以借此增加游客的体验感。祖母屋内的男女柱,寓意阴阳,两根柱子上方交搭的四根横梁则保持不变。祖母屋的火塘经久不灭,但应增设排烟管道,保证空气流通和消防安全。
其余功能分区,如内院落作为家庭成员来往最频繁的地方,要做到严格功能划分,满足摩梭人日常生活需求,还应改进地面的硬化程度,防止积水、积土。同时修建供水、排水管道,增设独卫,改善不良卫生习惯;经楼作为摩梭家庭里的宗教场所,具有严格的进入身份限制,可不做改动。花楼,又叫女儿房,通常作为摩梭家庭中过成年礼后女性的独特生活空间。位置和祖母房相对的楼上,首层可以用来堆放杂物,旅游民宿可以改为供游客住宿,二楼可以采用隔断形式,供本家成年女子夜间用来走婚,既表明成年女性有单独的私人空间,又沿袭“走婚制”[18]这一传统婚俗习惯。因此花楼仍为院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楼,又名“门楼”,是摩梭家庭饲养牲畜的地方,与祖母屋连接处仅设一道门以连接外院。通常矮小破旧,分为两层。一二层的功能不相同,前者用作饲养,后者则为储存。在宜居要求看来,牲畜味道刺鼻,环境较差,因此可用盆栽等室内绿化与其他建筑和主院落进行“人畜分离”,保证家中整体卫生。因而,在保持传统布局的基础上,改进功能分区是取得宜居性的关键。经过宜居改造后的摩梭人祖母房布局如图4所示。
图4 宜居改造后摩梭人祖母房平面图
4 结语
摩梭民居作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之一,有着重要的地域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理应予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摩梭民居在结构和宜居性等方面的不足之处日益影响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本文经过实际调研分析,对摩梭人祖母房抗震性能提升及宜居改造提出以下建议:
(1)保护传统摩梭文化是宜居改造的前提。摩梭民居的独特地域性造就的母系制度、家庭模式、宗教信仰、婚姻形态等文化与传统建筑是一一对应的[7]。因此,在考虑改善摩梭人民居住条件、抗震性能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对民族村落保护的要求;
(2)旅游发展改建要结合原有布局缺陷来适度互补。现阶段的旅游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摩梭民居的原有形态。因此,在改建时应考虑民居缺乏独卫、人畜不分离等原有问题,在建设旅居型民居模式过程中一并完善。但要注意适度改造房屋格局,保持特色功能分区,使乡土建筑这一旅游资源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3)运用现代建筑材料,改变单一建筑用材对结构造成的影响。虽然摩梭民居的特征之一就是用木材建造,但木构建筑的缺陷已是众所周知。因此,积极采用现代化建筑用材,沿袭井干式抗震结构建造体系,可对房屋的使用质量、居住条件进行改进,也可防范部分摩梭民居处于不稳定地质结构的安全风险;
(4)在对摩梭民居进行抗震性能提升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结构、功能分区,更是要注意到其中的传统元素、精神内核,使其融入建筑改造中,既合理传承摩梭人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又增强传统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