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滨水建筑“山水编织”营造策略研究

2024-04-27蔡晨帆孟浩伟

重庆建筑 2024年4期
关键词:丰都县滨水山地

蔡晨帆,孟浩伟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2)

0 引言

依山傍水而居,是人们从古至今渴求亲近自然的体现。重庆民居在应对当地山水地形和气候的长期实践中,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山地滨水建筑经验。但随着建造技术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山地滨水建筑忽略了对场地独特属性——山水的思考与设计,将不适宜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生硬地拼接,导致建筑与山水景观缺乏整体性,也破坏了整体的自然风貌。“山水编织”策略旨在尊重当地山水环境,借鉴重庆传统优秀建筑经验,使当代重庆地区山地滨水建筑设计与山水环境相融合的一种新的建筑理念。

1 “山水编织”概念解析

“编织”为一个动词,意为用手工或工具将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而“山水编织”是将建筑作为山水相连的纽带,通过空间布局、立面塑造和细部空间设计的手法,将山水与建筑编织为一体,丰富整体的空间层次,拓宽山水的延展性。

2 山地滨水建筑的场地特征与问题

山地滨水建筑的场地涉及到“山”与“水”两种元素,山的坡度和建筑与水体的距离是影响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山地坡度是限制建筑建造的重要因素,但在现代建设工程技术下,坡度成为塑造山地建筑多样形态的条件之一,故不探讨具体坡度下的山地滨水建筑。在建筑与水体的距离方面,结合人的感知,把建筑与水体的距离划分为0~40 m、40~200 m 以及200 m 以上三个范围。建筑距离水体0~40 m,是人感知水体的最佳范围;40~200 m 是人较为亲进水体的距离;距离水体200 m 以上,人对水体感知较为薄弱[1]。

山地滨水建筑在与场地的结合上也存在诸多难题。第一,难以借山、借水的问题。首先,建筑体量会遮挡坡度较小的山体,导致场地内山地特征弱化,建筑与山水没有连贯衔接。其次,建筑的介入阻断视野连续性,致使山水景观通廊断裂。第二,山地滨水建筑与山水场地风貌不融合。建筑立面风格、材质和色彩等是建筑风貌的主要表现,但因当今快节奏设计要求与利益驱动,设计中缺乏借助建筑回应当地气候与风貌的考虑,以致建筑立面生硬,与场地风貌不协调。第三,过于突出建筑主体,弱化了人对山水环境的感知。人可以通过对山水环境的感知刻画心中对山地滨水建筑的美好意向,而许多山地滨水建筑的设计忽视环境与建筑细部的衔接,造成建筑中缺乏人与山水亲近的空间。

3 “山水编织”的设计原则和策略

3.1 设计原则

(1)坚持本土自然,生态优先。山水共存的场地为建筑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仅有独特的山地地貌,还有多样的水环境和丰富的植被资源。在此条件下,建筑应该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根植场地,因地制宜利用山地的坡度形成建筑体量。(2)坚持合理规划,打造多样空间。山地与水面的碰撞形成垂直向的瀑布或水平向的平缓水面,形成了丰富的山水景观和前后高低错落的空间关系。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景观和空间优势,打造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互相组合的丰富空间。(3)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需要透过建筑感受到山水之景,建筑的设计需要满足人亲近山水的需求,给人以无限接近自然的景观体验[2]。

3.2 策略和措施

为解决山地滨水建筑在与场地共存中存在的问题,借鉴重庆传统建筑设计手法和“山水编织”的理念,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山地滨水建筑设计的具体方式。

3.2.1 “山水相接”的空间布局

建筑需要依托场地进行空间和体量布置,山地滨水建筑的空间布局是地形地势的进一步延伸。重庆地区山水交织的地形居多,传统民居遵循“负阴抱阳”的建筑风水观形成了“背山面水”的布局模式[3]。在此模式下,背靠山脉有助于建筑顺应天然的山势排布以减少彼此之间遮挡,既获得足够光照也便于建筑排水。面向水面有利于水陆风的形成,加强建筑通风散热。

“背山面水”的布局模式展现了古代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自然观。借古鉴今,“山水相接”的建筑空间布局手法是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看作整体的系统,通过消解和拆分建筑体块以达到建筑与山水环境完整衔接,形成丰富且自然的整体。为保留场地初始状态带给人的体验,消解是建筑在顺应山地的同时,借助退台、错叠的手法,控制建筑布局,消解大体量建筑对场地的入侵。重庆云阳县文体设施项目中(图1),为了化解建筑对山地的压迫感,建筑依山就势嵌入地形中,并通过体块消解形成层层退台。不仅为建筑提供了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和观景平台,也保留了场地内的山水格局。另一方面,拆分体量是通过小尺度、轻介入场地的方式使建筑契合地形,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延续场地内山水视觉通廊和自然生态,保证场地内山水自然的连续与渗透。重庆丰都县龙河东便民服务中心(人才公寓)项目中(图2),为了保留长江一侧场地整体风貌,设计中将建筑拆分为小单体顺应山体布置,不同单体相互咬合交错。建筑留白部分形成山水渗透的多重景观通廊,使山水在建筑之间编织,建筑与山水紧密相接。

图1 重庆云阳县文体设施——建筑体量消解

图2 重庆丰都县人才公寓专家楼——建筑体量拆分

3.2.2 “山水相融”的建筑形态

建筑形态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是判断山水相融程度的标准。“山水相融”的建筑形态在设计中主要通过对建筑立面、屋顶、材质和色彩的控制,以达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重庆传统山地建筑通常采用坡屋顶,依山而建的建筑群与山体轮廓相呼应。结合穿斗式木构架体系,建筑单体高度较高,窗户开启灵活[4],有助于室内空气流通,山风与水汽互相渗透。屋顶檐口处通过宽大挑檐,形成檐廊,提供避雨与遮阳的条件。在颜色和材质方面,由于重庆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阴雨多雾,空气潮湿透明度低,建筑的显色性不明显,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当地盛产的木材、竹材、毛石等作为建筑主要材料,以表达材料本身的色彩为主[5]。建筑露在外立面的穿斗式木构架与白灰抹面竹编夹壁墙,以及青灰色瓦顶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既突出建筑形象,又融于重庆整体灰色淡雅的环境中。传统民居的建造不仅在外观造型上与山水相融,也通过材质、色彩和立面回应了山地地区湿热的气候,使建筑真正融于山水环境。

重庆丰都县厢坝国际康复中心项目(图3),为给患者提供舒适的康复环境,该场地设立于山水绿茵的环境之中。建筑采用传统坡屋顶元素,由几个小单体围合出院落空间。既是对传统合院的现代演绎,也与起伏的山势相结合。每个建筑单体通过休息平台和木栈道连接,在屋顶宽大挑檐的遮蔽下,游客可以通过木栈道步行到水边休憩、观景。此外,绿色植草屋顶与外立面的竹格栅使建筑与环境的边界变得模糊,建筑整体隐匿于山水环境之中。

图3 重庆丰都县厢坝国际康复中心——立面融于环境

对传统建筑的现代化演绎中,不只是利用传统的、当地的材料回应场地,更是利用当代材料复刻重庆传统建筑在当地环境中的演绎与建筑文化。丰都县厢坝集镇的会议中心项目(图4),采用大挑檐满足避雨与遮阳的需求,同时增强立面虚实明暗对比。立面使用白色铝板清爽宁静,呼应传统建筑色彩,融入整体清新淡雅的山水环境。玻璃幕墙反射室外的山水环境,室外的风景也成为了建筑内部的风景。建筑不再独立于环境中,整体外部山水景色在建筑内部流动。

图4 重庆丰都县厢坝集镇项目中的会议中心——内外风景渗透

3.2.3 “山水相亲”的建筑细部空间

人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知山水[6],从而形成对整体环境的主观感受与印象。山地滨水建筑作为山水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建筑细部空间是否提供给人感知山水环境的条件,是判断建筑是否“山水相亲”的重要因素。

距离水体0~40 m 是人感知水体的最佳范围。触觉是最直接的亲近水的方式。在距离水1 m 以内,人可以通过触碰的方式感知水体的清凉与流动,获得舒适的体验。临近水体的重庆传统建筑通常采用筑台和吊脚两种地面建造方式适应复杂地势,并提供开放式的亲水空间。不同层级的筑台通过台阶联系,人们可以沿着几步台阶就近走到水边浣纱取水。吊脚形式则提供了上下分层空间,下层空间不仅用于预防水的涨落,也提供了近距离感受水体的空间。在针对0~40 m 范围内的山地滨水建筑,高差较小的场地可以设计不同层级的筑台,联系起建筑室内外空间,将人引至水边近距离接触水体(图5)。在高差较大的地方结合传统吊脚形式,借助柱子支撑起建筑。在常水位时允许人到此游玩,提供更多亲水的可能性。

图5 重庆丰都县人才公寓专家楼——分层式的开放亲水空间

嗅觉也是近距离感知水的重要方式之一。水体清新自然的味道能给人带来愉悦舒适的情绪。清风迎来,水汽拂面,给人心旷神怡、身心放松的感受。在建筑与水体交接之处营造面向水体架空的亲水户外活动平台(图6)。既把人的活动空间从建筑延伸到水面上,又通过水体的自然气息在人们心中勾画出对山水建筑的完整意象。

图6 重庆丰都县厢坝南天艺术中心——亲水户外活动平台

此外,人也可以通过听觉感受自然的动态水声。当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整体环境较为静谧,忽听得隐隐水声,可激发人们对于自然山林中静谧清幽的美好遐想。将建筑的局部屋顶向外延伸,悬挑在水面的上方,形成隔离出的水下灰空间(图7)。重庆因地势高低变化复杂,可以巧用地形地势,借助局部的水利工程设施,让水体产生由高至低的大幅度跌落,加强水体流动声音,增强对山地滨水建筑的亲近感。

图7 重庆云阳县文体设施——水下灰空间

在建筑距水体40~200 m 的区间内,视觉成为感知水体最重要的方式[7]。重庆传统民居有多种观水的建筑形式。例如,顺应地形变化建起的“重台重院”提供了不同标高的观水空间,人在建筑中以不同高度、不同角度,或俯瞰、或远望水面的层层波动。以及坐落在临江陡坡上面向水体的三合院,两侧厢房也在面江的一侧开敞界面,设置窗户提供观景条件[8]。当代山地滨水建筑设计中,在建筑朝景观水面一侧结合通透玻璃幕墙设计观景空间(图8)。结合室外露台等开敞活动区域可以将不同标高、不同功能的房间串联,利用贯通的路径,把平淡的居住与活动的流线化作多个方位的观景视点,犹如在山水自然的环境中穿梭。

图8 重庆云阳县文体设施——通透观景空间

4 结语

山地滨水建筑所处场地的特殊性、复杂性与其天然的景观优势,使得建筑设计需要基于场所本身做更为全面的考虑。本文汲取重庆传统建筑的设计经验,结合项目实践,以“山水编织”为整体策略,从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和细部空间方面提出山水相接、山水相融和山水相亲的建筑设计措施,强化建筑与山水交织的景观效果。受项目经验所限,研究可能还具备不完善之处,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上仍需要不断地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丰都县滨水山地
山地草甸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丰都县科协推广中医药健康文化
山地之旅
山地之美——雨补鲁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重庆·丰都县梦幻南天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