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工业遗存活力再生
——以黄石东钢工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为例
2024-04-27陈博仡杨凡星高畅
陈博仡,杨凡星,高畅
(1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60;2 戴德梁行房地产顾问(武汉)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22;3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0 引言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城镇化速度逐年放缓并趋于稳定,这标志着我国已步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发展逐步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过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1],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常态[2]。
工业遗存作为近代工业文明进程的新型文化遗产,在城市产业转型“退二进三”的进程中不断形成,其特殊的物质空间是工业文化和城市历史的重要载体,加强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主要内容。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我国的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和实践稍晚于国外,2006 年颁布《无锡建议》,标志着我国的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正式启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盲目拆除和过度保护的现象。对此,本文以黄石东钢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开发项目为例,探讨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如何以价值为导向,通过制订适宜性的更新实施策略实现活力再生,以带动区域和城市复兴。
1 项目背景
作为我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黄石因矿立市,以冶兴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矿产资源枯竭,许多厂区停产搬迁。因此2021 年黄石成为了湖北省唯一入选的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目前黄石已有华新水泥、大冶铁矿等部分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但还有大量工业遗存需要探寻多元的活化利用形式。
黄石东钢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存之一,于2019 年被纳入黄石首批市级工业遗产名录。作为新中国首批钢铁厂,黄石东钢承载着黄石几代人的钢铁工业烙印与情怀:1958 年建厂、平炉大会战、“铁大王”、从第一亏损大户到黄石国有企业扭亏为盈的榜样……其发展之路就是我国钢铁工业国产化、现代化发展之路的缩影,但由于产能和环境等原因,这样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工业意义和黄石意义的“钢铁标本”,于2015 年举行了关停仪式。黄石东钢厂区总占地面积70.14 公顷,因其关停不久厂房保留完好,保留现状建筑21.3 万m2,按照厂区的功能流程大致分为8 个区:炼焦区、气体净化区、烧结区炼铁区、炼钢区、钢铁回收区、轧钢厂、石灰厂。保留的厂房车间、机器设备、生产工具、标牌标语等工业符号,极大地体现了历史价值和工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
2 工业遗存价值评价
工业遗存的更新首先应以历史价值的延续为基础。项目团队参照国内外(重庆、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表1),结合四个地区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的共性指标——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并融入社会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独特性价值、稀缺性价值等评价指标[3-4],以此形成一级评价指标、分化二级指标,有侧重地制订了一套针对该项目的工业遗存价值多层级评分表。按照8 个生产单元分区梳理建构筑物,邀请专家对各类建构筑物进行综合评分,综合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工业遗产的价值越高,相应的保护力度要求越大,反之亦然。首先,经过专家评分项目团队评审,一致认为黄石东钢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社会文化价值,厂区建于1958年,从上海迁来,是“三线建设”的历史印迹,作为新中国首批钢铁厂,8 个生产单元都保留完整也实属少见,完整地展现了钢铁工业国产化现代化的科技进程,建议厂区整体性保护利用,规划设计应以综合价值评价为依据,以价值为导向探索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的适应性策略。其次,项目团队按照价值评分将厂区内建构筑物分为三类工业遗存:综合评价分值在60 分以上为保护性利用类工业遗产;综合评价分值在40~60 之间为改造性利用类工业遗产;综合评价分值在40 分以下为可拆除性一般工业遗产。厂区内重要的核心单元如炼焦炉、平炉、高炉、炼钢车间等均先后被替换为了国产化设备,同类产品稀缺,设备功能性尚存,工艺美学凸显,故总体评分最高(图1),建议保护性利用;其它建构筑物如贮气罐、烟囱、龙门吊虽评分稍低,但也是厂区重要生产空间单元,具有工业代表性,则建议改造性利用。
图1 工业遗存价值分析图
表1 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对比
3 项目规划设计策略
3.1 总体目标
黄石因具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和深厚的矿冶文化积淀,正在开展矿冶型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故项目规划应抓住此契机,从国际化高度、黄石城市更新、全域旅游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研究,以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推进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复兴,提出总体规划定位:国家级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华中地区工业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省级棕地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示范区。发挥黄石东钢处于黄石工业体系地理几何中心优势,构筑黄石工业遗产网络体系,利用黄石原有铁路运输轨道连接铁山区铁矿旅游区、黄石港区水泥、码头主题旅游区、大冶铜矿主题旅游区,形成连接工业遗存的钢铁纽带(图2),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时尚产业集聚区和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区的集聚发展,打造钢铁文化主题区,促进文化、商业、服务产业链条延伸,推动周边生活居住环境改善,形成黄石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示范区,以展现黄石独特文化品牌和城市气质,助力黄石打造中国矿冶型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图3、图4)。
图2 黄石工业遗存分析图
图3 规划总平面图
图4 项目总体鸟瞰图
3.2 健康安全与智慧低碳的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工业遗存功能和活力的再生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5],黄石东钢改造首先是通过棕地修复、场地监测、海绵城市、低碳节能等方面构筑一个健康安全与智能低碳的基础设施体系。
1)棕地修复与场地监测系统(图5)
图5 厂区污染分析及处理措施分析(东钢规划项目组绘制)
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场地生态安全,多年的工业生产给厂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通过土壤污染含量分析对厂区进行污染等级划分,并提出对应处理措施:一级污染的炼焦区和气体净化区的土壤采用异地和生物处理;二级污染的钢铁回收区、烧结区、水泥厂采用植物修复和袋式处理的方式;三、四级污染的数炉、炼铁、炼钢、轧钢区则采用基本的化学除锈等措施。另一方面是场地物理安全,为保障运营安全,对东钢所有保留建构筑物、钢铁结构进行检测等安全性检测,对未达到使用标准的建构筑物进行改造加固;并配置传感、数据自动采集、信号发射和接收等多项技术,满足“自动、实时、连续”的现代园区运行安全监测要求。
2)海绵城市与雨洪管理系统(图6)
图6 海绵城市与雨洪管理系统(东钢规划项目组绘制)
建构以镜湖、涤心湖为核心的雨洪管理系统,实现中水、雨水、污水回收,再经过物理和生态净化处理蓄存。雨水通过生态草沟、屋顶花园、雨水花园等途径实现下渗、引流循环使用,多余的雨洪则通过生态溢流排到城市管网。
3)绿色能源与智慧节能体系(图7)
图7 绿色能源与智慧节能体系(东钢规划项目组绘制)
规划光伏面积4.96 万m2,实现年发电量696.9 万kWh,减少18%的能源消耗;屋顶绿化9.95 万m2,减少近28%的CO2排放;水循环利用减少32%的用水量。
3.3 前瞻合理与多元复兴的产业开发策略
作为承载黄石矿冶文化底蕴的重要空间载体,为重点体现工业文化内涵,黄石东钢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还总结与借鉴国内外工业遗址开发经验,以黄石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四个城市”(博物馆城市、转型示范城市、宜居城市、人民城市)的总体要求为指导,基于周边区域服务配套需求和黄石东钢整体性保护,考虑采用“公共休憩空间+主题博物馆开发+创业产业园区”的模式进行产业重构[6],建设工业遗址文化公园,形成黄石东钢文化IP,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功能,积极扶持生态科技特性功能,特色发展文化休闲娱乐生产性服务配套功能,规划将70 公顷用地划分为45 公顷的保护地块和25 公顷的开发地块,21.3 万m2现状建筑保留改造16 万m2、合理控制新建建筑占比,仅5.3 万m2建筑拆除重建。结合工业遗存价值评价和不同空间特质,植入文化艺术、博览展示、创意设计、休闲娱乐和生态科技五大产业门类,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体育运动等产业(图8),可有效吸引青年人才回流,同时服务性功能配套可有效满足周边市民生活、购物、休闲、运动等多元需求。
图8 厂区改造后业态功能分析
博物馆:炼钢车间是东钢核心生产单元,也是遗产价值最高的建筑之一,建筑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故通过改造植入博物展示功能,包括东钢文化展示区、创意设计展厅和发布会议接待三大功能,设计上利用现有火车轨道引导人流,打造齿轮广场,以展示工业建筑美学、传承工业遗风。
综合服务区:改造现状厂房,整体三层,局部五层,一层架空停车。与博物馆之间设置长廊内庭,用作园区信息咨询、办公管理和旅游纪念品商店等场所。
火车创意购物街:改造现有火车轨道和车厢,形成空间有趣、情景生动的购物街。
艺术购物商业街:贮气罐、烟囱、管道和冷却池等建构筑物虽由于建筑形式较为传统评分不高,但其特殊性较为突出,故对其改造性利用,打造成空间灵动的艺术购物街区。
创意与科研园区:轧钢车间被改造成零碳排放绿色办公建筑。顶部设计屋顶花园和光伏板,大空间分割成办公、花园温室和会议会展区。夏季东南风经过室外生态降温水池引导室内外空气对流,利用自然能源和自动温控装置实现不开空调室内外温差5℃的微气候办公环境。东钢大道北侧新建时尚产业孵化器园区,配备阶梯花园式小企业办公区、SOHO 与创意酒店。
运动健身区:运动健身区设在炼焦区,炼焦炉也是东钢核心生产单元,故打造成炼焦炉遗址;炼焦区后方双排15 m 高的龙门吊轨道,场地开阔空间特点凸显,顺势而为打造成健身走廊,光伏架于其上形成遮雨长廊,滑板、卡丁车、拓展、门球、篮球、攀爬网、林中寻趣等运动设置在其中。
3.4 文化、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规划与设计策略
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既要基于历史文化价值的延续,又要适应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因此适应性地创新十分重要,故提出构建具有东钢工业文化特质的环境空间。
具体措施包括:结合厂区原有的工艺流程和工业遗存分布,形成“一个公园、二个园区、三个中心”的功能结构,对具有工业遗存价值的空间整体打造成东钢工业遗址公园,对价值不高的空间进行改造性利用,保留原有空间特点的前提下植入创意、文化产业,打造成创意与科技成长园区和时尚产业孵化器园区(图9),分别提炼各生产单元的标志性元素进行艺术设计,形成“历史魅力”“工业之魂”“生态之美”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主题片区;利用厂区原有轨道、管廊等货运通道进行交通重构,改造为电动小火车、空中观光自行车、高线公园、钢铁文化绿道等多途径丰富的游览动线串联空间(图10);另外考虑全时化空间打造,注重市民游客夜间休闲游乐需求,还通过新媒体景观灯光show 和数字互动技术手段,营造工业遗存结构美学,形成奇幻华美的工业遗址公园夜景。
图9 规划结构分析图
图10 综合交通分析图(东钢规划项目组绘制)
4 结语
存量发展时代城市更新具备多元复杂性,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作为其重要组成应从城市需求、价值展示、安全运营、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索发展策略。黄石东钢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项目以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践行城市更新理论,制订绿色安全智慧固基、多元创意产业植入、文化艺术科技赋能等保护和利用策略,构建绿色、多元、开放、活力的工业文化遗址产业园,从而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复兴,为国内工业遗存设计和更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