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2024-04-27张宏

考试周刊 2024年17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创新性课堂提问

作者简介:张宏(1980~),男,汉族,陕西安康人,安康市汉滨区屈家河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摘  要: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学习其实就是从提出问题走向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比问题解决更为重要,更能洞察对知识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能明确学习的目标、完成的任务、思考的方向。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讨论、分析、探究、假设、创新的平台,在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明其理,得其法,受其用,以达到对知识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展现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师综合素养的具体表现。好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教师必须从提问的细节、问题的兴趣性、创造性、价值性入手,关注学生年龄特征、健康成长、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仔细琢磨,认真研判,巧妙融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细节;趣味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7-0081-04

提问的过程中,关注问题的细节,使我们问题的目标性更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就会更加明确,更容易去思考问题的核心,从而去探究问题。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它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自主地去思考、探究、发现,而不是被动学习,这一点将直接决定学生对问题分析、思考的质量,决定问题的价值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为了回答问题而去回答问题,总觉得知识是一个冷冰冰的事物,到了今天问题的提出只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考、探索、分析、讨论的平台,把回答问题当作一个表现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过程,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所以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持续性、扩展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 关注提问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所谓的细节就是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的结构、知识点的上下联系、课堂环境、地域特性等因素去设计问题。使学生感觉问题与他们的距离很近,就是他们在生活中“相见曾相识”的感觉,这样学生更乐意去接受它、思考它、探究它、分析它。注重细节也是建立在教师对新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细节处理的深度往往可以反映教师的业务素养、能力水平、知识储备、教学理念,突显教师的教学思想。一堂好课、一个好问题、一个好设计、一个好评价、一个好活动都建立在对细节的敬畏之上,无不显示着细节处理的重要性。

(一)精讲巧问

一节真正的好课,不仅要看讲得多精彩,在讲的过程中,主线讲清楚,道理讲明白,在老师讲的基础上还要留出一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甚至可以对老师讲的内容进行质疑,促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才真正达到了讲课的目的。在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展思维、激发潜能。根据知识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发展水平,要巧问,问出学生的信心、问出学生的兴趣、问出学生的思考、问出学生的疑惑、问出学生的创新。例如,在讲授《圆的面积》这节课时,先通过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6份,用剪刀剪下来,成了36个小扇形,教师提问:①想一想这些小扇形与圆形有哪些联系?②用变与不变的眼光可以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③这些小扇形除了可以还原成圆形,还可以拼接成近似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④通过你们的猜想与操作,对圆的面积计算你有什么思考?在这四个问题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扇形与圆关系,可以初步渗透变与不变思想,为利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第二问题中就直接厘清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这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探究拉开了序幕;第三个问题最为关键,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立平台,也向学生种下“极限”的种子,虽然拼成的图并不是规则的平行四边,但如果再更多次地分下去,它就会越来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最后一个问题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四连问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一名发现者,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又掌握了新知识,既得出结果,更重要的是还掌握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和思路。

(二)画龙点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很抽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比较远,学生很难从生活去体会相关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学生不能理解就谈不上运用。对容易混淆、不好理解的相关知识点,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又有了新的要求,从知识的本质特征出发,从容易擦出矛盾火花的接触点为思考点设计问题,使问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可以突出重点,更可突破难点。如,在位置与方向“数对”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方法后,展示方格图,可设计问题1:数对(3,4)和(4,3)有怎样的关系,区别在哪里?问题2:数对(3,4)(3,5)(3,6)和数对(6,3)(5,3)(4,3)这两组数对在格子图上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理解了表示点的方法,也理清了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数对的特点,结合格子图,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对这类提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掌握了新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无声胜有声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的探究方法是相通的,可触类旁通,引导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去探究新知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自信心,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能用到迁移的方法探究新知识时,课堂设计提问尽量言简意赅,甚至不需要提问,给学生一个眼神,一个肢体语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可以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也能让学生感觉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增强责任感,激发求知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学生在探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对前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进行简单的复习,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手势,请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出简洁的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并把自己的想法归纳总结后分享给别的同学。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只要给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就会展现出你想象不到的结果。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最重要的是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又是一次很好的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 关注问题的趣味性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自信心是一种内心的强大力量,是人们探究新知识、表达想法、开拓创新、激发潜能、自我发展的底气。当从实际出发,以能力说话,抱着求实的态度,所树立的自信心,就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可以使人阳光、开朗、活力、睿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对学生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对问题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会乐于走进问题的探究中,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先稍稍降低一点难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回答起来就会信心倍增。例如,在探究“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理解起来很茫然,在学生用尝试法有些困难的时候,我们以猴子和人来作比较,假如猴子都和人一样,站着走路,它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发现少了2条腿,那我们如果把兔子都看成鸡,站着走路,兔子有什么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一步步走向假设法,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懂。相反,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我们把人假设回到猿猴时代,人有什么变化,也是四条腿走路,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学生又会把鸡看成兔子,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知识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才会真正地明白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获取的知识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天生好动,他们很喜欢动手操作,特别是在数学课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新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了知识间的关系,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知识中的美,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但三角形面积计算对学生来说的确很抽象,因为三角形在学生眼里是不规则的图形,无从下手,用密铺、格子图等方法都不好计算。这时教师只需提出一个具有提示性的问题,如果把三角形变形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请学生先独立动手操作,再小组讨论。这个问题就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探究把三角形如何变形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变形只是改变图形的形状,而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存在等积的关系。也有些学生发现把三角形剪、拼之后对图形存在破坏,可能会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接成规则的图形,而规则图形的面积正好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后,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讲得太多,而只需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过程表述出来,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就完美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疑惑过、失败过、争论过、反思过、自豪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达到了教学共赢的目的。

(三)提出让学生质疑的问题,刺激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有没有思考,并不是学生在学校听老师话,认真完成作业就一定会学好,而是看学生是不是在老師的引导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真正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没有新发现、新疑惑、新延伸。很多善于思考的学生都是对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也有些学生是对知识有了质疑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疑问,而强迫自己去寻找方法、去思考。例如一些伟大的发明家,都是起于对知识的质疑,经过不断的思考探索,最终创造出伟大的发明。在课堂问题设计上,要注重提出一些让学生质疑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达到好学的目的。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复习,重点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为计算圆的周长做好铺垫。此时教师拿出一个圆形教具,用手边摸边强调什么是圆的周长。顺势提出问题:“圆的周长可怎样测量?怎么计算圆的周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疑问:能否用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去尝试?在学生多次尝试中发现用常规的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不能计算出圆的周长,调动了学生的思考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新知识的探究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提出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点燃兴趣的火花

在课堂提问中,要围绕知识的重难点想办法提出一些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乐于探究的问题,点燃学习兴趣的火花。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绳测、滚动测等方法,动手量一量,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形成了初步的圆周长表象和感性认识,初步尝到了测量圆周长的成功和愉悦。表面上看,新课开始前提出的“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正当学生为自己的初步成功感到些许满足时,新的问题出现了:教师手中拿着两根细绳,末端系上粉笔,绕动细绳,粉笔在平面上画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产生这样的圆,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周长吗?”此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产生了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此时,教师及时指出用绳测圆的周长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能不能通过圆的周长和直径,从二者的关系中找到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呢?学生的思维便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激烈展开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着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同时也更为艰难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转化,即将寻找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转化为寻找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过程如下: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大小不同的4个圆,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量出他们的周长和直径,将数据计入课本的表中,引导学生计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方式,从中找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阅读课本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成果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测量所有可能出现圆的周长,乘着学生那种不服的劲,教师提出“能不能从圆周长与直径二者的关系找到计算圆周长的方法?”这个问题,学生肯定是乐于思考的,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可当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还得不到解决时,就会谦虚地听老师的引导,从另外一个方向去解决,培养学生的多方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07,145,181.

[3]王永春.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M].西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3,94.

[4]陈金飞.“圆的面积”教学实录及思考[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10):41-43.

[5]徐运丰.小学数学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10):36-40,50.

[6]裴昌根,宋美臻,刘乔卉,等.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7(3):62-67.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创新性课堂提问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