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传播功能及发展路径
2024-04-26郑一丹王咨喻夏彬涵
□ 郑一丹 王咨喻 夏彬涵
新闻漫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传播或评论的漫画,它既要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又要遵循漫画的创作规律,是一种形象化的新闻传播手段”。[1]换言之,新闻漫画以绘画的形式,运用夸张、比喻等形式,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报道和评议,它兼具新闻性、艺术性和评论性的特征。[2]关于如何界定新闻漫画的范围,漫画家沈衡曾经提出:“举凡国际国内时事,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有新闻性题材的漫画都可以包括而统称为‘新闻漫画’。”[3]从清末诞生至今,新闻漫画在讽刺与幽默中含蓄而有力地发挥着针砭时弊的重要作用。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以纸媒为主阵地的新闻漫画版面锐减,一度式微,但媒体融合拓展了新闻漫画的传播功能,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让新闻漫画又以崭新的形式重回大众视野。
融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传播特点
创作主体多元化,生产模式多样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创作主体以纸媒为主,报刊成为我国新闻漫画诞生的摇篮。1903 年蔡元培等人主编的《俄事警闻》刊登了我国第一张新闻漫画《时局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新闻漫画的发展进入繁荣阶段,诞生了华君武、丁聪、邝彪等一批优秀的漫画家。在融媒体时代,传受双方界限逐渐模糊,创作主体不断扩大,非职业漫画家“为国发电”式的创作赋予新闻漫画全新的活力,并号召大家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去。
多元化的创作主体创新了新闻漫画的生产模式,突破了报纸编辑与创作者的单线流程,根据不同媒介形式衍生出“PGC+UGC”、签约平台和入驻媒体等多元生产模式。创作者可以选择自主生产并上传作品至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选择与平台签约合作,平台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向创作者定制内容;也可以选择入驻媒体,此模式相比前两种通常自主性更强。媒体拥有创作者的作品版权但并不干涉其自主创作,如中国新闻漫画网汇集上千位漫画作者,日增作品上百幅,为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展示提供了便利的窗口。
多元化的创作主体决定了多样化的新闻漫画题材,题材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热点、国际、体育等各个领域,以垂直领域内的受众为目标群体,创作内容越发细分化。但同时需要注意,讽刺批评类的漫画要求创作者有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和专业素养,准确把握界限,才能保证新闻漫画发挥正向引领作用。
数字化生产增强艺术性,数字化出版提高效率。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漫画在生产、出版、发行等各阶段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升级,不断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视觉呈现效果看,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漫画大多采用单一的黑白线条,风格单调,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漫画风格更加细腻,色彩运用更加大胆多元。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漫画逐渐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从生产端看,技术的介入降低了新闻漫画的生产成本,简化了过去油墨、排版、印刷、发行的复杂流程,转而趋向无纸化生产和数字化出版,创作者选择使用计算机及其配套绘图软件进行漫画生产,充分利用绘图软件效率高、易操作、易修改等优点。
据《2021-2022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突破1.2 万亿元,其中网络动漫达到293.4 亿元。[4]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闻漫画呈现出传统漫画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漫画出版两种模式。数字化发行,简化了新闻漫画编辑复杂的编审校环节,即审即发,时效性更强,且“创作者—编辑—读者”三者的沟通效率显著提高,创作者不再单纯靠“读者回执”来接收反馈,而是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测收集后台数据。因此,数字化出版有效提升了漫画发行效率和各方的沟通效率,为“创作者—编辑—读者”搭建了高效便捷的传输桥梁。
开放式存取扩大传播面,交互式鉴赏延长传播周期。 读图时代的到来,让图像不再作为辅助形式参与叙事,而是成为和文字同等重要的表达语言。尤其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社交媒体平台的开放式存取功能扩大了新闻漫画的传播面,用户可以一键保存或一键上传图片,还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和二次创作,实现交互式鉴赏。
融媒体时代,新闻漫画呈现出双向交互的传播机制,新闻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交互式鉴赏延长其传播周期。这种交互式鉴赏主要产生于创作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往往带有批判意识和重构意识,会通过评论、转发、二次创作、弹幕等形式进行交互式鉴赏,表达自己的独特思考。在当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问答社区“知乎”平台上,关于数字新闻漫画创作者“乌合麒麟”话题的浏览量高达3.1亿,话题下方32.8 万次的讨论基本围绕其新闻漫画作品展开,受众互相探讨并交流意见。此时对作品的赞同,不仅是对作品意义的肯定,更是各自观点的表达,不同观点的表达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受众对新闻漫画所指内容的看法或思考。
融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功能拓展
刘一丁在《中国新闻漫画》中将新闻漫画分为报道性新闻漫画、评议性新闻漫画、插图性新闻漫画三大种类,并将其主要功能总结为:传播新闻信息、评论新闻事件、参与舆论监督和报刊版面审美。[5]如今,新闻漫画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依然保留着原始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融媒体特点不断拓展新功能,实现新闻漫画的融合、转型与升级。
推出全媒体新闻漫画,提供沉浸式联觉体验。 全媒体技术不断拓展新闻漫画的生存空间,从原先报纸提供的平面空间扩展到VR/AR 技术下的多维空间,场景、音乐、视频、动画、交互等新元素的介入让新闻漫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不少媒体推出可看、可听、可感、可交互的“四位一体”全媒体新闻漫画,带给用户多元化的联觉体验和沉浸感受。
新媒体不是“像照相现实主义一样”逼真地模拟真实场景,而是“在多种维度中创建现实效果”。[6]新闻漫画属于“冷媒介”范畴,在理解时需要感官配合及想象力补充,全媒体新闻漫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理解差异性问题的出现,它通过搭建虚拟场景来重构新闻要素,缩小读者的想象空间。2017年,澎湃新闻首发新闻漫画作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的36 年引水修渠记》,以下拉式长图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位村支书在36 年的时间里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该作品以新闻漫画为主体,融合了交互式体验、音视频、渐进式动画、360 度全景照片等多种报道形式,克服图文信息互补过程中所遇到的信息传达不完全问题,重构新闻要素的时空关系。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漫画符合受众阅读需求,发布次日,仅澎湃新闻平台点击阅读量就突破300 万,并荣获第28 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
突出漫画服务属性,强化信息整合功能。 著名漫画家丁聪在谈及新闻漫画的社会功能时曾说道:“在抗战时期,漫画是匕首,是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武器。在今天,漫画是手术刀,是医治社会疾病的疗刀。”[7]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发展问题,新闻漫画在融媒体时代更加凸显它的服务属性,发挥新时期的“疗刀”功能。
新闻漫画为时代服务,紧贴时代脉搏。不管是宣传“两个文明”,还是“庆祝香港回归”“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成功申奥”等历史性时刻,新闻漫画以敏锐的新闻触觉介入新闻事件,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融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非文本信息和情感负荷大大增多,除新闻性和评议性两大主要功能外,结合社会阶段特点,在拓展服务性的方向上不断迈进。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漫画能起到知识科普和宣传抗疫的作用。2020 年疫情暴发初期,因图像相比于文字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内化,新闻漫画的传播价值再次受到重视。澎湃新闻推出《漫画抗疫》栏目,由医学科普漫画家曹钟强医生担任作者,他把新闻漫画当作抗疫针剂,倡导群众做好防疫工作。
作为一种新闻形式,新闻漫画兼具信息整合的作用。《中国日报》主办的中国新闻漫画网也将漫画分类为“国际新闻”“社会生活”“环境”“财经”等不同板块,受众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板块进行阅读。新闻漫画通过垂直划分的方式,强化信息整合功能,为新闻漫画领域的个性化生产与定制奠定基础。
创新宣传话语体系,维护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 融媒体时代要求加快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创新宣传话语体系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践行党媒使命的时代要求。
在对内宣传上,主流媒体根据新媒体特点创新宣传话语策略,将新闻漫画应用到宣传过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2021 年,新华社打造创意系列漫画栏目《学习故事绘》,通过漫画语言重现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故事,生动有趣地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学习故事绘——半条被子》用漫画重现党史,荣获第32 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新媒体环境下,宣传话语体系不再采用冗长乏味的叙事风格,而是追求平实有趣的叙事风格,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漫画符合新时期宣传话语体系的要求,极大软化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
在对外传播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8]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漫画具有强大的传播优势,能够弥补国外舆论场角色缺失,助推国家形象反污名化斗争。首先,新闻漫画时效性强,能根据时事热点进行创作,选择有利时机占领舆论主动权。其次,相较于其他形式,新闻漫画具有超文本性,能够突破不同文化背景的限制,以共识的文化符号构建共通的意义空间,在融通中外表达方面占有先天优势。
《中国日报》是通过新闻漫画在国际舆论场上积极表态的实践者和开拓者,2021 年“小象漫评”栏目作品《病毒溯源,美国不要贼喊捉贼》引起强烈反响,通过九张漫画揭露了美国对新冠病毒溯源问题上政治化的恶劣行径,明确了我国的态度和立场。新闻漫画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能扩充深度评论的空间,在保证漫画给读者留有隐喻空间的同时明确作者的态度和立场,避免因过于简单直白的批评引发舆论争端。
无论对外传播还是对内宣传,新闻漫画的互动性加速了主流价值观的内化,促进交互式鉴赏由个人需求转化为一种集体行为。此时的新闻漫画发挥着社会凝聚作用,推动个人意识向社会主流价值观靠拢,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融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的发展路径探索
创新融合漫画形式,顺应媒介形态变化。面对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快速增长,新闻漫画需要顺应媒介形态的变化,迎合移动端用户的使用习惯。
手机移动端培养了用户下滑式的竖屏阅读习惯,“条漫”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应运而生。它以单格(两格或以上数量并排出现)画格由上自下依次排序,通过纵向连续画面叙述故事,用户还可以通过弹幕进行实时交流。2020 年,我国环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时隔45 年再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央视新闻特推出新闻条漫《一张长图带你攀登“地球之巅”》,受众也在“一镜到底”的条漫中体验了攀登的全过程。新闻条漫下拉式纵向阅读不仅扩大了漫画的叙事空间,而且为内容增加了时间感,给受众营造一种故事的伴随时空。
除“条漫”这一形式外,还衍生出了VR 漫画、互动漫画、有声漫画、动态漫画等诸多形式,新闻漫画需要不断扩大创作形态,满足全媒体环境下用户的移动化、可视化、碎片化、智能化的观看需求,并注意提高漫画附加价值,比如将新闻漫画与媒体数字藏品相结合,提高漫画作品的艺术价值。
整合漫画产业链条,助推商业化运作。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漫画采取线性简单的商业模式,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漫画采取立体化、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开始追求漫画的包装与运营。现在新闻漫画的盈利渠道大致分为内容付费、广告变现和版权开发,社交媒体裹挟的流量为广告变现塑造了有利环境,版权开发则是整合漫画产业链条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现代漫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在符号消费形态方面具有较强的延展性。[9]新闻漫画作为漫画的一个分支,在结合自身市场情况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借鉴其他国家漫画产业成功经验。以美日韩为例,他们以漫画文化为核心,将产业链拓展至影视、音乐、电子出版物、游戏等多媒体产品领域,扩大漫画的盈利空间。[10]以国内优秀漫画品牌“混知”为例,其微信公众号平台拥有每篇10 万+的阅读基数,出版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将受众群体扩大到青少年,打造的音频节目《混子曰:少年中国史》单平台播放量就达到7000 万+,并通过成立电商部门、粉丝见面会、IP 主题展等形式将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精品化的内容生产加上品牌商业化的运作,“混知”已收获全网3500 万名粉丝并完成三轮融资,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漫画实现质的飞跃,为新闻漫画未来的商业化运作提供借鉴思路。[11]
激发UGC 创作活力,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将新闻漫画的传播权从主流媒体转移到创作者手中,可以充分激发新闻漫画的创作活力。互联网平台的漫画创作者数量是庞大的,其中不乏兼具新闻专业主义素养和艺术创作素养的人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联合微博漫画自媒体“陈小桃momo”共同创作系列“抗疫漫画”,漫画被大量网友点赞和转发,并在特殊时期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新闻漫画自媒体在追踪当下时事新闻热点的同时又拥有高超的创作能力,不仅擅于通过构建隐喻场景传达立场态度,又擅于搭建自己的传播矩阵。[12]
在融媒体时代,“漫画平台+大众创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了过去“报纸期刊+专业作者”的模式,但在鼓励新闻漫画生产向UGC 方向拓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新媒体传播渠道多元且具有匿名性,抄袭、未经允许商用、非法盗用漫画设定等版权问题屡见不鲜,严重扰乱漫画行业生态。为有效治理此类行业乱象,我国先后出台实施了《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保护文艺作品创作者的有关权益。但即使有相关法律的约束与规范,还是会出现版权确权维权难的问题,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帮助版权方从源头实现版权保护及监管,如运用区块链技术赋予数字作品一对一的身份标识等。[13]
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各行各业都在融媒体的渗透下加速转型与升级,新闻漫画作为新闻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新时期的新闻漫画在兼具新闻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同时不断增强互动性,提高审美价值,甚至登上国际舞台,以图像为桥梁,实现跨文化传播。在融媒体时代,新闻漫画积极在生产、传播、运作等链条上进行探索与创新,贯彻市场思维和用户思维,抓住机遇,为新闻可视化提供独特价值,为新闻行业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