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初衔接问题初探

2024-04-26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韩志杰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初学段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 韩志杰

孩子从儿童成长为少年,由小学升入初中,心智逐渐成熟,但同时也面临若干个问题:一是人际关系的更新。孩子进入初中以后,老师、同学、学校都是新的,需要重新适应和建立新的信任关系。二是生活规律的改变。初中的作息时间和学习节奏远比小学紧张,行动缓慢的孩子会觉得吃力,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初中的学习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具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思维形式的转化。和小学相比,初中更凸显逻辑思维能力、审辩式思维等。五是评价标准的提高。学校、家长、社会对初中生的要求比对小学生的标准更高,无论是必备品格还是关键能力,都对初中生给予了高期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几年甚至是长期的学习和发展,学校、教育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基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小初衔接问题解决绕不开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上是孩子年龄和学段的增长问题;横向则涉及孩子自身、两个学段的老师和学校、家长乃至社区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小初衔接不是一个单项的、短期的问题,需要多维度的支持、系统且持续的互动来完成。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解决小初衔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尝试着实现双向衔接和双向整体规划,即小学向初中、初中向小学互相延伸。

优化学习形式

孩子升入七年级后就会发现学习课程增多、难度增大,教学进度变快,课外作业量加大……于是不适应的问题就开始显现出来,学习能力弱的孩子起步就掉队,到八年级就彻底“两极分化”。因此,学校优化学习形式,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各年级、各学科尝试并探索“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教学,助力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通过“项目式学习”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优化教与学的方式。

五年级至九年级采用同一种导学形式——“三阶段混合学习模式”:课前信息传递,强调任务驱动与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过程包括学生备学和老师备教;课中互动内化,强调小组成长共同体,采用朋辈互助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凸显学习中媒介化活动与合作活动的重要性;课后练习外化,强调运用习得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学习应该是分享的、反思的。学生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既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获得感,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设置衔接课程

针对七年级入学适应性教育,除了依托各学科导学形式的设计外,学校还设置了专门的适应性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维五门课程。从六年级上学期开始整合国家教材,每星期每门课程开设一节课。这些课程内容是学校组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对两个学段之间的衔接进行分析,并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点编写的。课程内容也会逐年优化,不断迭代升级。如此,既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储备、提升思维水平,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在七年级前半学期,教师会根据新的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回顾小学阶段的一些知识,帮助学生重新夯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不掉队。教师也会规范学生的作业书写,并引导他们养成建立错题积累本的学习习惯,为后期高效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在整合国家课程时,我们不拘泥于一本教材,也会进行跨年级、跨学段的整合。比如:小学五年级数学中有关于“密铺”的问题,初中仍然涉及。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这是我们基于整合的概念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我校在学生五年级时就针对这一课程多加了两个课时,两个学段的学习一次性完成。各学科类似“密铺”的问题还很多,只要教师善于用心研究整合教材,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学生的素养提升会成为必然。

开展主题活动

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适应能力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并在六年级和七年级上学期实施。比如,在六年级开展争当优秀毕业生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拼、整、洁,样样在行”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整理房间、打扫卫生,能够很好地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徜徉书海,我想成为书中的你”“不负好时光,读书正当时”等活动,学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通过“走进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重温革命岁月,争做新时代好少年”“诵读主席诗词,领略伟人气度”等活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信仰的力量,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厚植心底。在七年级时,学校开展了“系好青春第一粒扣子”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凝心聚力,绽放青春风采”这一活动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同学,今天你‘听讲’了吗”等活动,帮助孩子们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在组织和实施这样的衔接活动时,以孩子们现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让他们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实践中丰富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促使他们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做好衔接。

调整评价策略

新课标要求评价体系要指向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对小学的评价标准主要还是局限于认知层面,强调知识技能,因此必须作出调整。鉴于此,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丰富标准化测试题型,除了考查“四基”掌握情况,还需要关注素养达成情况。二是在评价方法上作出调整: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关注典型行为的表现,推进表现性评价。三是把学生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学生可以参与评价规则的制订,并采用分层评价的模式,由学生自主选择评价层次,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运用自我评价结果开展自我反思,力求通过评价唤醒每一个孩子。

小初衔接的目的是让六年级的学生具有升入初中所必备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生活技能,从而能够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学校抓住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通过体系化设计,实现双向衔接,专门性的衔接课程、主题活动的开展,与常规的学科教学形成合力,共同支持孩子们实现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角色转变。

猜你喜欢

小初学段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我看到一只小黄狗(外一篇)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小初的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