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绽放,悦享成长
——活力大课间的创新与探索
2024-04-26石家庄市翟营大街小学仵燕王磊
○石家庄市翟营大街小学 仵燕 王磊
问题导向,引发深入思考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重、身高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上升,而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则持续下降。儿童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已经超过18%,并且出现了低龄化倾向。60%的青少年因为体姿体态问题出现颈前伸、高低肩、脊柱侧弯等问题;26%的青少年因缺乏运动而导致体弱多病、感统失调、发育缓慢,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我校学生在体质健康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去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不及格率达到10%,肥胖率高达10%以上,特别是五、六年级学生的检测结果尤为堪忧。虽然从宏观上看,大部分孩子体型正常且成绩合格,但是这远远达不到“让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理想目标。这些情况一直在警醒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改变现状,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童年时期是培养学生终身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儿童活泼好动,正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最佳时机,此时培养动作能力和运动兴趣,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再者,儿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能发展的起步阶段和奠基时期,更是未来生活习惯定型的初期,其间获得的经验易于巩固和长久。但我校学生较多,运动场地有限,现实中许多想法和设计并不是很容易实现。有时大课间的运动时间是保证了,但运动形式过于单一,仅仅是做操,运动强度却无法兼得,学生也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组织形式,既能够满足学生的运动时间,保证形式多样和强度达标,又能够满足促进学生动作技能发展和健康身体的需求呢?
一个偶然的契机,河北师范大学赵焕彬教授推行的功能性健身训练进入我们的视野。赵教授提倡将身体运动功能锻炼的原理渗透到日常活动中,可以借助一些小器械,培养学生协调性、平衡感、柔韧性等,努力培养有健康的灵魂和体魄的人。那么,能否将赵焕彬教授的功能性训练方式引入学校,以起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呢?于是,我校在赵焕彬教授和市教科所崔兰芹老师的指导下,以课间活动改革为切入点,大课间活动全面实施功能性动作教育,在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特有的成效。
因地制宜,创新大课间
我校历来重视体育工作,形成了“学校统一组织、班级全力支持、班主任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具体实施”的四级管理工作格局,为大课间活动的创新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课间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也积极听取了教师和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天气,我们合理安排不同的课间操活动方式,使学生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都能够进行充分的体育锻炼。我校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室内课间操+室外课间操”相结合的活动模式。其中,室内以课间操锻炼为主。室外锻炼时,上午主要开展功能性大课间活动,下午则是跑操和做操相结合。在功能性大课间的开展过程中,我校分目标、分层次、分年级进行,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每周保证学生最少进行1—2次功能性大课间活动。
多元化组合。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动作发展是青少儿健康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良好的动作发展对青少儿身体素质、机能形态、认知强化、感觉统合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功能性动作教育体能大循环的目标就是紧紧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个方面,通过专业动作模式训练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身体各项机能,提高学生身体的免疫能力。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意识。
体能大循环中的每一个动作设计,都是以安全为第一位的,正确的动作模式,才能形成正确的技术。正确的技术,才能使我们在运动中效率提升,同时有效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就尤为重要。比如,让孩子们进行跳跃练习时,教师需先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地缓冲落地,保护膝关节不受损伤,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脚踝力量和下肢爆发力才能提高;练习“跳山羊”动作时,经过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上下肢配合、身体协调性以及身体控制能力,为以后接触不同的运动项目打下基础。
体能大循环设计原理是:利用有限的空间,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学校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育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结合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设计练习动作,并将练习动作分类,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又以固定的线路连接起来形成“缓冲区”。这样一来,我们将空间与体育活动内容最大化地结合起来,使单一枯燥的器材动作练习组合成为多元有趣的复合运动。
逐步提升。学校将体能循环动作设计难易结合,将单一动作降阶、进阶,再进行不同层次的组合,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保证即使是水平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运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培养自信。
第一阶段:我们依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育特点、人均活动面积、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设计符合其特点的动作练习,强调各个动作练习之间的区域联系性。同时,我们充分考量了各个区域能够满足学生走、跑、爬、跳、钻、投掷等基本动作的练习,形成规定循环路线。之后,我们将功能区之间以固定的线路连接起来,让学生流动起来,将空间与体育活动内容最大化地结合起来。
第二阶段:将不同区域内的项目难度进行提升。我们利用原有的体育器械,通过大量的运动提升学生的动作标准,改善学生的身体姿态,促进学生大脑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培养学生“运动改造大脑”的运动习惯。
经过两个月的功能性大课间实践,学生对大课间的感受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种新鲜的课间形式,激发了他们的运动兴趣,提高了他们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看到,学生在课间活动的锻炼中越来越强壮,在大课间活力绽放,悦享成长。目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每个体能项目,有的学生甚至觉得难度低,自己开始主动提高难度。活力大课间的实施大大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了以发展学生为中心,从而实现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