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空间何以支持儿童发展?

2024-04-25张霞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儿童教育

张霞

摘   要: 文章利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自然空间支持儿童发展的研究主题呈多样化态势,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健康、自然感知及童年生活四个方面,但对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地位、人口流动等影响儿童与自然空间的探索性研究相对缺乏;研究样本横跨0—18岁的儿童,且以12岁儿童研究居多,纵向研究较少,基于特定条件及编码标准量表分析工具与技术的质性化和跨学科融合。基于此,应考虑儿童与自然连通方式的复杂性,为不同群体儿童提供安全、多元的自然空间;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和城市规划,建立儿童正式和非正式学习融合的自然友好生态社区;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自然教育。

关键词: 儿童教育;自然空间;自然教育;国外研究;系统性文献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人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把这种对生命和类生命过程的吸引力称为亲生物性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1 自然是儿童参与和探索世界的重要空间,儿童也是自然教育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参与者。卢梭主张自然对儿童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福禄培尔则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了自然,设想儿童在与自然和宇宙的本质密切和谐的空间中接受教育,并将历史上开设的第一所幼儿园命名为“儿童的花园”。2 杜威强调了自然和自然材料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性,斯坦纳、蒙台梭利等宣扬了儿童与自然接触或在自然空间中感知体验对其身心发展和学习有积极影响。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指出,儿童与自然建立密切关系对于保护自然和儿童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必要性。3 国内外研究发现,儿童与自然空间的积极联结对其健康、认知、语言、情感、道德发展等至关重要。1 反之,与自然的脱节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身体和不良情绪的产生。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繁忙的交通、对自然区域的破坏以及城市生活带来的各种危险、互联网和电子设备的普及,使世界各地的许多儿童面临着获得安全自然空间的挑战。儿童户外游戏和参与自然空间的机会减少,导致儿童超重和肥胖、维生素D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自然缺失症”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现状。2 由此促使成人思考儿童早期教育与自然联系的重要性。3 基于此,本研究梳理国外自然空间支持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对研究情境、研究方法、研究主题进行系统述评,揭示自然空间如何支持儿童多方面发展研究重点与趋势,以期为我国自然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行动指南。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的方法。较之传统叙述性文献综述,系统性文献综述更具结构化和标准化,以明确的方法来识别、选择和批判性地评估相关研究,并收集和分析综述中研究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倾向及样本选择偏差,适合处理丰富但相对分散的研究议题。4 同时,借助NVivo12软件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第一步,正式编码前邀请两位同行博士研究生参与编码评议,选取两份文献进行预编码;第二步,采取“背对背”的方式进行正式编码;第三步,为保证文本编码的信度与效度,编码前预留2份文献作为饱和度检验的对象,经检验编码结果通过饱和度检验;第四步,对编码过程中研究相互认可度及研究者相互认可度的信度进行检验,编码信度系数公式为R=(n*平均认可度)/(1+n*平均认可度),相互认可度=2*M/(N1+N2),平均认可度=(相互认可度1+相互认可度2+……相互认可度n)/n,其中,n为编码者人数,M为编码者归类一致数,N1、N2为与他人的归类一致数5,结果见表1和表2。本研究的信度为96.02%,研究者信度为93.89%,具有相对较好的信度。

2.研究样本及筛选

(1)文献检索策略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库,检索词涉及儿童、发展、自然、空间四个类别,包括截断的词和同一词的几个变体,由于不同的数据库使用不同的检索方法,通常需要修改初始检索字符串以适应每个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从而使结果最大化,检索词见表3。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至2023年6月,共得到1764篇英文文献。

(2)文献筛选标准与过程

为系统回顾和了解自然空间与儿童发展研究,本研究试图提供一幅将自然作为儿童空间研究的全面图景。本研究对检索到的1764篇英文文献制定了相应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具体如表4所示。其中,第1-4条旨在进一步提升文献样本筛选的精确性;第5-8条分别限定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过程,以便更好地聚焦研究问题。

本研究遵循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通过检索、筛选、合格和纳入四个阶段对自然作为儿童空间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有效文献共186篇。

(3)文献编码

使用见表5所示的文献编码表对最终获取的186篇文献进行编码,一级维度包括研究情境、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三个方面。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研究趋势与研究情境分析

从文献发表的数量来看,2013年后呈递增趋势,2021年发文量最多,表明近年来研究者对自然空间与儿童发展研究的关注度不断增加。从研究对象的年龄阶段来看,除未报告具体年龄的研究外(N=26,13.98%),7-12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最多(N=89,47.85%),其中,7-8岁有34篇,9-12歲有55篇;其次是4-6岁的儿童(N=46,24.73%),13-18岁的青少年占比最少(N=25,13.44%)。

自然空间支持儿童发展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体育学、医学及跨学科等多个学科,教育学最多(N=81,43.55%),依次是心理学(N=54,29.03%)、地理学(N=28,15.05%)、跨学科(N=18,9.68%)、医学(N=5,2.69%)。

2.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分析

对文献数据收集方法的统计可知,自然空间如何支持儿童发展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测量问卷[如自然联结量表(CNS)、自然连接指数量表(CNI)、自然相关性量表(NR-6)、自我包容自然量表(INS)、地图读写能力量表、儿童环境态度量表(EAAN)、儿童环境满意度量表(EISA)、心理健康连续简表(MHCSF)、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III)等]、访谈(如焦点小组访谈、半结构化访谈)、实验、对话或书面陈述[如视频刺激反思对话(VSRD)、移情故事方法(MEBS)等]、视频或录音、绘画等。其中,36项研究只采用了测量问卷,占总文献的19.35%;87项研究采用了测量问卷和访谈法,占总文献的46.77%;21项研究采用了访谈和视频方式,占总文献的11.29%;18项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和绘画方式,占总文献的9.68%;16项采用实验法和测量问卷的形式,占总文献的8.6%;8项研究采用了访谈和对话或书面陈述的形式,占总文献的4.3%。

探讨自然空间如何支持儿童发展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以混合分析为主(N=102,54.84%),一方面对测量问卷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方差、多元回归等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对访谈或书面陈述结果进行话语分析、广义线性模型和内容分析,对视频、绘画、录音等先按标准编码后进行质性材料的分析。单纯采用量化分析(N=48,25.8%)的研究多于质性分析的研究(N=36,19.35%),且二者数量相对较少。

本研究借鉴深度学习测量体系的六个类型来统计自然空间如何支持儿童发展的测量工具类型①,结果如表6所示。自我报告问卷(SR)和依据特定条件(CON)进行分析的研究最多,分别占比35.48%和34.41%。说明研究者多半采用自主设计新的量表或依据特定条件改编原有量表进行分析。其次是依据编码标准(CODE)进行测量分析的研究(N=41,22.04%),这类研究主要以内容分析法和图像分析法为主,多用于对材料的质性分析。生理反应测量分析篇幅较少。依据结果推断进行的结果测量分析和缺失测量篇幅最少。

3.研究主题分析

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自然空间支持儿童发展的研究主题涵盖心理学、教育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其中,自然空间支持儿童教育的影响研究最多,占比39.79%;其次是自然空间影响儿童健康的相关研究,占比35.48%;儿童对自然空间的感知偏好的相关研究占比20.43%;自然空间对儿童童年生活的影响研究较少,占比4.3%。

(1)自然空间支持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

自然为儿童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促进了儿童全面的学习和发展。其一,自然空间影响儿童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自然空间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儿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多样性,学会了辨认植物和动物,理解季节变化,推测天气等,这些感官刺激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其知识建构。由文献可知,自然空间的可视性会影响早期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和意义生成。采用基于自然的学习来获取知识、技能和行为,可以提高儿童科学生态素养,尤其是在STEM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户外自然空间的开放性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草地、树木、丘陵等自然元素使儿童能够参与不同的游戏类型,并用更高层次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执行能力和社交技能。其二,自然环境教育理念对儿童的环境认知和生态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由文献可知,自然环境教育鼓励儿童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和观察不同的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互动和相互依赖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环境认知和生态行为。自然環境教育鼓励儿童学会关心自然资源、减少浪费,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学会权衡人类需求和自然界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可持续思维和公民责任感。其三,“自然幼儿园”“森林幼儿园”“森林学校”以自然教育为学校理念,强调自然的开放性、模糊性和流动性,为儿童户外活动与日常生活创造了一种富有探索性和自主性的动态空间。由文献可知,丹麦和挪威的森林幼儿园设置户外自然教育实践课程,强调在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中进行大量的户外活动,旨在让儿童学习如何融入自然,保护自然。这些学校的教育模式反映了儿童自由探索和学习的信念,以及自然环境作为有益教育资源的重要性。①

(2)自然空间支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

自然空间对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其一,自然空间提供了儿童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机会。自然阳光提供了维生素D,有助于儿童骨骼发展;在户外玩耍、跑步、攀爬、骑自行车等活动,有助于增强儿童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感,促进身体健康。澳大利亚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公园、游乐场和社区游戏空间的自然绿地质量与儿童健康和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年龄较小的儿童往往因优质绿地的存在而受益更多。加拿大的一项为期4年,对377所学校的29784名学龄儿童健康行为数据横断面研究发现,平均每周半小时以上户外游戏的儿童比没时间在户外游戏的儿童身体和心理症状患病率低,且没有性别差异。1 其二,与自然的联结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儿童参与自然相关活动可以丰富其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从而改善儿童社会心理行为,降低注意力缺陷症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沉浸式自然体验活动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自我效能感、认知能力,改善身体健康指数,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压力。

(3)儿童对自然空间感知和偏好的研究

儿童对自然空间的感知和偏好因年龄、性别、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而异,但通常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趋势。其一,儿童对自然空间的认知和情感偏好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儿童而言,自然不是一个抽象的现象,而是生活经验,是一个被描述为通过感觉与自然相联系的过程。儿童对自然的定义通常集中在户外活动和自然元素上,强调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生命系统,儿童将其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强调对其他生物的关心和同情,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合一、与万物亲缘的感觉,这种积极的认知对儿童幸福感至关重要。其二,儿童对自然空间的感知和偏好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来源和收集方式,以获得全面的理解。在定性研究中常采用绘画和绘图技术、照片语音的参与技术、观察、焦点小组访谈等深入分析儿童对自然空间的偏好。例如,通过参与式画写技术收集儿童对自然感受的可视化作品和书面数据,识别图纸中的视觉元素并进行编码和描述性分析,以呈现学龄前儿童与自然关系的现象学研究结果。利用摄影语音和社区地图收集儿童自然空间的表征和感知数据,并采用专题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2

(4)自然空间影响儿童童年生活的研究

儿童的童年生活既有社会特征(如性别、阶级、年龄和民族),也有与不同类型的日常世界和经历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城市和乡村自然空间的象征明显不同,这对城市和乡村儿童的童年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文献可知,自然空间影响儿童童年生活的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空间变迁与童年生活、城市与乡村自然空间与童年生活比较等。例如,家庭庭院、邻里区域、游乐场和学校等日常场所自然空间内,城市和农村儿童在体验自然方面存在差异,农村儿童对自然的直接体验略多,城市儿童对自然有更多的间接体验。在挪威,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花园或森林里用木头搭建小屋是许多挪威儿童的一项普遍活动,这是儿童自己创造的归属地,反映了儿童在自然世界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儿童文化”,不仅是儿童对特定物理场所的依恋,还标志着领土及这个特定地方与周围社会和文化景观之间的边界。成年后对环境的积极关爱往往与童年对自然的积极体验的经历有关。对于农村儿童而言,其更容易接触到自然元素,如田野、森林、溪流等,因而与自然空间更加丰富与亲近。城市儿童与自然空间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仍然可以通过城市公园、动物园、短途旅行或野餐等方式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的美妙和神秘,尽管这些地方无法与农村自然空间相比。3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過系统梳理和分析国外20年来自然空间支持儿童发展的文献,发现国外对自然空间支持儿童发展的研究主题呈多样化态势,包括儿童教育、儿童健康、自然感知及童年生活四个方面,但对不同文化背景、经济地位、人口流动等影响儿童与自然空间的探索性研究相对缺乏。研究样本横跨0—18岁的儿童,儿童与户外活动及对自然空间的感知研究多聚焦于6—12岁的儿童。研究设计包括横断面研究、干预研究、比较研究等,但纵向研究比较少。研究方法多采混合研究方法的三角测量,注重基于特定条件及编码标准量表分析工具与技术的质性化和跨学科融合。综上,相关启示如下:

1.应考虑儿童与自然连通方式的复杂性,为不同群体儿童提供安全、多元的自然空间

本研究发现,对儿童的自然连通性,没有一个清晰、普遍的定义,但对其研究常注重理解儿童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基于心理学、生态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试图描述这种关系的概念,其结果往往集中于儿童在健康自然环境中的积极体验方面。与自然的连通性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基本关系,不同群体儿童的发展与自然的连通性存在差异。因此,建立安全、多元且适宜不同群体儿童成长的自然空间是支持儿童发展的首要条件。一方面,自然空间必须保证儿童的安全。包括确保地形、水域、植被等环境因素的安全性,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儿童友好的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户外游乐设施等。同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设置适合其身高和行动能力的设施和活动区域,如小径、草坪、游乐设施等;对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设置更具挑战性的设施和活动,如徒步旅行、野外求生等。另一方面,自然空间应具有探索性、互动性、适宜性等特点,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和兴趣。例如,搭建具有自然元素的探索性设施,如攀爬架、秋千、种植区、动物饲养区、木材加工区等,制定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冒险欲望的自然课程,如观察植物生长,感受四季变化,探索地形地貌,用树叶、石头等材料制作手工艺品,用木棍、草等材料搭建小木屋等,让儿童亲身体验和参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应考虑儿童与自然连通方式的复杂性,为不同环境、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群体中的儿童创造安全、多元的自然空间体验,使其在自然空间中多方面发展。

2.应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和城市规划,建立儿童正式和非正式学习融合的自然友好生态社区

社区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非正式环境,为儿童提供了自由空间、交通保护路线和进入自然的途径,其社会因素与家庭建筑环境相互作用,影响了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使用及儿童户外自由游戏机会和参与度。社区空间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受到空间、路线和社会环境交叉特征的影响,在广泛多样的文化地理环境中,社区空间有助于邻里建立社会联系,支持儿童跨环境教育及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融合。儿童友好生态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产业生态进行融合,形成生态生活方式和共生生产方式的统一,这既是一项关键的儿童权利,也是建设儿童友好型生态社区的核心方式。一方面,制定合理政策,明确支持和鼓励儿童友好的城市规划。儿童友好生态社区坚持儿童视角,以儿童需求和优先发展为导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破儿童娱乐设施的场地限制,为儿童提供融于自然的活动空间,如森林图书馆、自然亲子营地、耕读教育、树屋营造、林间小径、林下种植养殖等。在这样的社区中,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可以相互融合,如科学课程、户外探险、环保活动、社区服务等,为儿童提供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打造儿童参与的绿色生态空间。与周边城市空间做好衔接,对植被、地形、水体、道路系统等进行调整设计,加强人行道、自行车道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开放式公共交通场站、过街无障碍设施,打造儿童安全出行环境。对生态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进行适当改造,增加绿色生态元素,如植物园、水景等。同时,这些绿色空间也可以为儿童提供遮阳、避雨等舒适的环境。在规划中积极听取儿童意见,让儿童参与设计与改造,站在儿童“一米高度”的视角审视城市发展,让儿童友好生态社区建设更符合儿童自然、健康成长需求。

3.应整合教育资源,打造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为儿童提供了室内和户外亲身体验的学习机会,其课程植根于学习发生的文化和环境背景,旨在教育儿童及其家庭了解和体验自然世界,从单纯地学习或就地学习转向从自然界中学习,加深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关心,对培养儿童环境问题意识、自然积极态度和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自然教育课程、开展实践性的自然教育活动、家庭参与自然教育计划等方式来实现一体化自然教育。同时,学校与家庭合作,制订家庭参与的自然教育计划,鼓励家长与儿童一起探索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拓展自然教育资源,加强与社区和其他机构的合作来提高一体化自然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学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儿童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环境,或者利用数字地图进行自然环境的探索等。这些技术让儿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然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影响个人对世界的内在表征和理解,而且最终从本质上激励人们做出适当的现实生活行为。因此,促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校与家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将自然教育观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自然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常态。

How Natural Space Can Support Childrens Development

—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Foreign Studies

ZHANG X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062)

Abstract:Us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the article has analysed relevant research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a diversified trend in the research themes of natural space support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including four aspects of childrens education,childrens health,nature perception and childhood life,but there is relatively a lack of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economic status,population mobility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ay affect childrens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space. The research subjects ranged from new-born babies of 0 years old to the teenagers of 18 years old,with a majority in 12-year-old children and with fewer longitudinal studies,this study focused on qualit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analytical tools and techniques based on condition-specific and coded standardized scales. Based on this,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ways in which children are connected with nature and to provide safe and diversified natural space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children,to rationally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and urban planning to establish nature-friendly eco-communities that integrate childrens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and to integr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create an integrated school-family natural education that can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hildrens education,natural space,natural education,foreign studies,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儿童教育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浅论文庙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形式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