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分析
2024-04-25么佳义
么佳义
摘 要:结合教育现状和社会发展形势,我国不断对教育政策加以改革、创新,提出新课标,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渗透,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功底,同时,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素质教育持续推进背景下,教育部门积极倡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其中,发挥我国文化瑰宝的作用,以此为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效路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必要性;现状;有效途径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元素,同时具有多元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晶,属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瑰宝。所以,在推进教育事业良好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特别是语文学科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有效渠道。在现代教育领域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十分有必要,和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个人修养铸造有直接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荣
誉感。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基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新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在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丰富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属于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推进社会文明发展[1]。语文是高中教育体系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科目。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渗透后,优化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可以树立正确的三观,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抱有一颗回报社会和国家的心。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出发,引导学生树立坚强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和乐观的心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和做自己,在对自身的严格规范下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以后,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一定冲击,促使学生在未来有良好的发展。基于此,在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渗透之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新时期教育政策的引导下,高中教育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语文学科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重要比例,同时也是基础性课程。因此,在促进素质教育工作高效运行期间,教师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其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满足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同时,也促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顺利传承和弘扬下去,把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全面彰显出来,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有一定推进意义。
(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当教师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在教师的带领下,领会传统文化精髓,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理念,逐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社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
响[2]。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含有大量的古诗词,教师要重视对这些古诗词背后含义的拓展,合理和科学运用经典元素,将古诗词的深层含义为学生呈现出来,同时和表意进行结合,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有效融合,彰显出独特的魅力。通过这种传统文化引入方式的运用,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体会到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并且勇担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挖掘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还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文知识掌握上,忽略对语文教材中丰富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也就无法充分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精神,降低这一教育价值,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师生互动频率不高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很多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是采用陈旧式和单一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展开学习,加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次数比较少,因此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情绪,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当前教育政策指引下,即便教师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但还是无法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其中,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掌握不全面,经常出现理解不透彻的问题。同时,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导致学生的自主分析以及探究能力比较差,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
阻碍。
(三)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过去高中语文教育模式中,教师采用单一化和固定化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加以全面理解,导致学生的思维固化,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和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另外,教师的教学路径比较少,无法保证学生课堂参与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潜力的激发,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加以提升。
(四)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现阶段,教师在将传统文化引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忽略教学评价工作,同时评价模式的单一性,也导致教学评价过于表面化,无法科学和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且教师的教学方案制定经常出现不合理和不科学的现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针对性不高,也就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效果。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如今教育环境下,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融合教育环节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个人修养有一定熏陶作用,促使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成为常态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更多动力和支撑[3]。所以,在高中语文内容和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合过程中,教师借助历史名人以及诗词格言,打造全新的教育环境,促使高中语文课堂具有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班级文化氛围营造上,教师通过张贴古代文人诗句的方式,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促使学生在这些积极向上的诗句鼓舞下,具有豁達和乐观的学习心态,即便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可以积极面对和战胜困难,不会退缩,不断强化自身的抗挫折能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咏史怀古千古绝唱。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理解上,重点写景,当诗人在赤壁岸边,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奔腾流淌着,千百朵浪花冲刷矶岸,无数沙石被冲刷掉。此时,诗人想到千百年来,很多才华横溢的人物,像沙石一样随着江水而去,进一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感悟[4]。通过这一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旷达洒脱之风,对学生的心态加以锤炼,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展开教学期间,教师采用文化角设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耳濡目染的机会,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内容,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更多有关古典文化的素材,同时张贴到班级文化角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鼓励学生大胆展开阅读和交流,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体会。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概况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知识汇总和整理的能力,学会独立解决学习问题,深化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例如:在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章之后,教师把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加入文化角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中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操,让学生喜爱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探究,强化教育效果
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期间,一定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全面挖掘教材中含有的传统文化素材,合理和科学传递给学生,并且设置传统文化教学目标,有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训练,从语文教材内容着手,不断探索文章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效渗透给学生,促使高中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领悟过程中,可以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充分理解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以此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人生观,有助于学生综合发展。
例如:在教学韩愈的《师说》时,该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从师求学的道理,并且对耻于相师世态加以讽刺,其教育意义十分突出。当教师带领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挖掘时,为学生抛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看待从师求学的?”“对尊师重教有怎样的理解呢?”在一系列问题提出以后,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在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究之后,对文章中实例加以分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意识到从师求学的意义和标准,从而掌握整篇课文的主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三)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学生人格和品质
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推进背景下,高考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加以创新和优化。在对新高考政策深度解读以后,教师合理有效利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提供重要的教学资源,并且积极参与新课改教学标准课题研究活动,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提升。在对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加以分析以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传递以及爱国精神培养等元素,进一步证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学习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面对新时期教育形势,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采用现代化和先进化的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情感,可以和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且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勇敢表达出来,促使传统文化传承工作顺利开展。另外,教师也要把传统文化和时代背景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有利于学生以高度的热情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有
效性。
在对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精神,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引导学生对文章加以深层次分析以后,学习廉颇和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品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在归璧于赵国以后,蔺相如怎样对秦王交代?”“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之后会怎么办?”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积极展开探究和互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识到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学习这些伟大历史人物爱国的品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一定促进意义。
(四)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体验感
在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把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其中,其融合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和厌烦的心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在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有效性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元化教育活动,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从实践教学活动中积累更多学习经验,意识到自身的学习不足之处,并且加以及时改正,以此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在多元化互动的教学模式作用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感受,促使学生全面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受国家发展的强大和不易,从而坚定回报祖国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逐渐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例如:在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文章教学期间,教师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选择文章出现的人物角色,像陆谦和林冲等,同时为学生事先提供足够的排练时间,促使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和合作,以此吸收这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加以有效培养,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像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敢大声朗读等,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
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特点,为学生组织有关名著推荐活动,避免学生在名著选择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和情绪,让学生真正热爱上语文学习,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对阅读书籍加以挑选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名著课本推荐活动组织的效果,使其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导教学的作用,不断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鼓励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书籍,同时采用讲述的方式,对书籍的内容、背景以及作者情况加以介绍,有利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友谊,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有一定提升作用。在此之后,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出来,从而掌握更多传统文化内容,以此实现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融合的目标,真正体现现代化教育改革工作的意义。
(五)加入传统文化知识点,拓展学生的学習认知
基于新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其中含有海量的传统文化资料,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抓住这一教学要点,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元素的价值,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点渗透的同时,也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更多自主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主动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吸收更多传统文化精华,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思想品质提升有正向的影响,以此实现核心素养教育要求。
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荀子的《劝学》这篇论说文时,也要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语句中,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更多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内容,通过对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问题的了解,充分体会荀子的教育思想。同时,通过对“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理解,教师深入解读该句子的文化内涵,将持之以恒和努力学习的态度传达给学生,促使学生刻苦和勤奋学习,不断内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另外,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劝学》这一文章以后,引导学生对《资治通鉴》中的文章展开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文学常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
(六)采用课后教学反思方式,优化教育方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及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都和课后反思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秉持全新教育理念和思想基础上,也要判断传统文化渗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重点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探究,同时对教学方式使用有效性进行精准判断,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民族信仰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亲近的感觉,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自然性和合理性,可以和课堂语文教学知识完美融合,大大提高了融合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在合理科学地对教学方案加以调整以后,从一定程度上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对我国高中教育事业的长远稳定发展有一定推进意义。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上,教师也融入创新思维和理念,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的作用,在不断反思之后,教师及时和科学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更多经验,正确对待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和探寻出解决的办法,促使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和显著。
结束语
简而言之,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品质,属于古代人物传播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机载体。所以,在坚持教书和育人教育思想过程中,教师要把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全方位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秉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具备文化自信,积极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的发展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戴小华.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智力,2020(16):90-91.
[2]李海东.基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知识窗(教师版),2020(5):62.
[3]姜淑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J].课外语文,2020(15):73-74.
[4]崔广学.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创新[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5):94-95.
[5]曾俊迪.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探讨[J].广西教育,2020(1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