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思路和方向

2024-04-25王录伟

广西糖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经济繁荣与全民富裕息息相关,致力于生活富裕,就要在脱贫攻坚基础上持续发力进行乡村振兴。文章梳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良好基础、衔接思路的发掘和衔接方向,为实现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在乡村振兴衔接基础方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一致性、递进性和联动性,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解决被动与主动、外在与内生关系,衔接上应综合考虑产业要兴旺、人才要培养、文化要发力、生态绿色要保护和组织管理要务实的5个重要层面;在衔接思路方面,强调党领导下的策略性转变、城乡融合与自我可持续发展;在衔接方向方面,应注重产业兴旺,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的乡村舞台,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生态绿色经济,察实情、讲实话、干实事、务实效,构建高效组织;实施过程中应做到抓重点、顾大局、爱农民、务实创新、实干实察、城乡融合和综合整体考核评价,同时把握和处理好二者衔接需注意的要点,制定并完善应对措施。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衔接基础;城乡融合;生态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820X(2024)01-0067-05

0 引言

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全党及全社会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和奋斗、有效实施的“政策—制度—工作”三体系[1]。这既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脱贫攻坚的胜利不是终点,而是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要优先完成脱贫攻坚,要真正实现农村摆脱贫困问题就需要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2]。在实践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面临着多重挑战和问题。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如何巩固这些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仍然是严峻问题[3]。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和保护农民的主体性,解决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与挑战,也是一大难题[4]。文化路径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如何发挥文化机构如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已成为乡村振兴中需要探索的重要领域[5]。此外,乡村振兴涉及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和组织等多方面的发展[6],如何实现各方面的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也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魏小雨和马应福[7]研究表明,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相关法规、强化基层治理和解决农民纠纷等方式,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目前,有效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仍然是乡村振兴面临的艰巨任务。文章梳理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明确衔接思路,找准衔接方向,为脱贫攻堅衔接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1 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要有良好的衔接基础,二是将衔接基础转化为衔接思路,三是明确衔接的方向并落实,三者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衔接基础为例,既要梳理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也要理清乡村振兴的内涵,然后提出二者衔接的可能。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可从4个角度描述。其一,从党中央部署来看,脱贫攻坚实施到2020年已取得伟大胜利,解决了区域性和整体性绝对贫困[8],按期保质保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后脱贫攻坚充实了内涵,即致力于消除相对贫困,让乡村富起来、美起来;其二,从聚焦范围来看,脱贫攻坚主要是克服贫困村、贫困乡和贫困县(包括特困和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由解决绝对性贫困逐步向解决相对性贫困转化[9];其三,从安排上来看,脱贫攻坚以党的正确领导为核心和根本保证,从中央到省(市,区)再到市县层层把控、布局、落实、反馈和完善,兼顾地方和区域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具体制度和策略,加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的乡村治理和发展[10];其四,从脱贫攻坚成果来看,截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员脱贫,832个贫困县实现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实现全部脱离贫困标准[11]。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至2020年已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其范围涵盖我国全体农村,要求在党的领导下落实“中央—省—市县”管理工作机制,从环境、制度、管理、组织和人员等方面实施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全面振兴,应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12]。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未结束时乡村振兴已开始实施,二者存在时间交叉重叠,且均与广大农村、农民和农业密切关联,遵循由解决绝对性贫困逐步向解决长期性相对贫困转变的思路。脱贫攻坚倾向于从输血角度解决显著性贫困问题,而乡村振兴倾向于从造血角度真正实现乡村内生性脱贫[13]。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均离不开党的领导,需要层层落实,做到统筹安排,既要考虑一般性,也要把握特殊性,逐步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可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一致性、递进性和联动性,是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2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思路

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在于党的正确领导和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政府在脱贫攻坚中投入了众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聚焦问题本身,以帮扶或帮助形式借助外力达到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摘帽目的。

从图1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思路可看出,这样的脱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返贫的可能性,因为脱贫并非由内而外自力更生完成可持续性主动脱贫,而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乡村振兴更注重主动性创造,从政策的本意上讲,党和政府更希望和鼓励通过城乡融合和政企联动促进乡村内生性及自有性产业、生态和人才的发展。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对乡村振兴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城乡居民生活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简称“教医业养饮基公”)7个方面息息相关[14],子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食饮有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配套,正是乡村振兴想要主动达成的目标。要实现由脱贫攻坚的被动性调整向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创造转变,可考虑从策略性改变、区别引导处理和贯通县乡3个方面入手,落实“经常性、增加性和变化性”政策,做到既重视基础建设和服务,也兼顾满足灵活变通的需要。具体而言,策略上要引导农村和农民响应党的号召和政策,充分发挥上有好政策,下有详落实和真实干的效应,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兼顾每个乡村的实际进行区别性引导和指引,贯通县乡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城乡共同体[15]。持续和加强对涉及乡村民生的农业发展、农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文化和乡村环保等方面的建设,以平常心和正常态实施乡村振兴,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和乡村特点,增加基础性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此外,在国家大政策和大方针的指导下,因地因时制宜的制度和机制要根据发展需要和实际现状进行调整或创新,使其更具适用性和可行性。

3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5个重要方向

3.1 兴旺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需实现由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变。在思想上应认识到扶贫只是方法,兴旺产业才是出路[16];在产業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乡村特色资源,以特色谋求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的资金来源要多途径和多方式,实现政府、企业、银行和个体等的结合;以技术发展支撑产业兴旺,从技术、经济管理和组织多方面综合提升支撑效果;组织和鼓励当地村民参加培训,榜样带动和互帮互助同步进行,培养能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地方人才,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模式,从领导到技术到实施到监督再到优化等,逐级落实,层层推进;使利益明显化,让参与的企业、银行和个体能看到预期的效益,从而投入资金和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3.2 开拓适合人才培养的“乡村舞台”

要做好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工作,应不断加强和改进脱贫攻坚队伍的能力。脱贫攻坚队伍是一支独特的队伍,包括广大社会力量,如专家、企业、组织、团体和个人,其脱贫攻坚能力有目共睹,需从政策帮扶向“熟悉乡村情况—对乡村发展有深入理解—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实际帮助和指导”转变,鼓励和倡导其以志愿、投资和共建等多种方式融入乡村振兴发展[17]。同时,当地政府和企业、乡村应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发展地方产业和经济为导向,创造良好环境和便利条件,号召当地大学生、退伍军人和企业骨干等返乡发展,建立人才培养和保护机制,重视人才引进、保留和发展,营造返乡创业、工作和贡献的良好氛围,逐步打造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人才培养舞台。

3.3 激发内生动力,精神与物质相互促进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和思想源泉,也是乡村振兴品貌的外在体现,贫困一般情况下可区分为2种:一种是由于外在环境、条件和实际情况等的制约导致的现实性贫困,另一种是由于内在的懈怠和满足现状精神层面导致的诱使性贫困。要克服贫困走向脱贫直至富裕,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政策,开拓进取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从内心认知脱贫致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更好地从内心深处激发潜能,促使相对贫困的县乡能因地制宜主动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或途径。树立脱贫致富典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互帮互助共同营造追求富裕、追求发展的乡村振兴氛围[18];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多样化乡村文化文体活动,提高乡村居民的凝聚力。从理念转变,到制度建立,到组织成立,到实施落实,到管理管控,再到持续优化改进,正是精神和物质层面上相互促进的体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外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内部精神的驱动和支撑。

3.4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造生态绿色经济

从生态绿色扶贫衔接生态振兴路径(图2)可看出,可持续性的乡村振兴良性发展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状态。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同时要进行生态绿色振兴。首先,要以生态发展相关政策为驱动和保障,以生态保护为原则,打造适用的生态项目,吸引更多游人来到乡村,感受乡村的生态美和自然美,给乡村带来相应的旅游、观光和体验收入[19]。其次,应注重绿色概念和理念的创新和打造,借助抖音、公众号和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营造追寻绿色体验和绿色生活的现代生活方式,以此为契机有意识地进行绿色理念培植,逐渐将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融入城乡居民内心深处,从而激发绿色经济带来的收入效应。其三,要凝练总结特色,打造“乡精品和村精品”,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并用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促进行有所依和行有所效,实施生态绿色扶贫向生态振兴转变,打造生态绿色乡村经济。

3.5 察实情,讲实话,干实事,务实效

具有强大执行力的有效组织通常是产业、人才、文化和生态振兴的保障,也是驱动力量。好的组织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做好管理的基础。从脱贫攻坚成功转向乡村振兴,在组织建设上要抓思想、抓政治、抓作风和抓纪律,形成更具规范标准、基础扎实和能干肯干实事的组织[20];注重培养乡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乡村干部等领导班子的创新精神、经济思维和视野拓展能力,选对人和培养人两手抓;以说实话、办实事、抓落实、求实效为办事原则,亲民爱民察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务实创新以事实说话,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讲实效干实事;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让“政府—市场—社会—城县—乡村”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上层做好支撑和服务,基层做好操作和经营,上下结合进一步完善党对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和指挥,使乡村集体性经济组织和合作性组织充分发力,联合其他组织,形成有效的支撑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振兴。

4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需注意的要点

持续聚焦“三农”问题,大力支持和引导农业农村发展,关爱农民,保护农民农村的宝贵财富,减少或避免土地政策变动,持续执行土地承包制度,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在产业发展上既要抓重点,也要顾大局,有意识地促进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和工业等的整体发展;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放权和监督相结合,法治和德治同推进,鼓励“党组织—政府—社会—公众”集体参与和决策;以实现生活富裕为目标和导向,想方设法增加和稳定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加快农业发展;乡村重大补贴项目要广通知、深宣传和细指导,做到制度明确、渠道顺畅、流程清晰和办事便捷,坚决打破“关系思维”,让公众清晰认识到只要符合标准和条件,均可获得畅通无阻的支持。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要实现由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转变,思想上必须认识到扶贫只是方法,兴旺产业才是出路[11,16];乡村发展还要大力发展教育,技能培训和教育有保障才能留得住青年劳动力,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教育是振兴乡村的前提条件,乡村教育水平提高才能使农民安心在农村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并细耕执行,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支持农民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上级要多下基层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少听汇报多走现场,多方察看多方调研。

5 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经济繁荣与全民富裕息息相关,致力于生活富裕,就要在脱贫攻坚基础上持续发力进行乡村振兴。响应国家号召,順应国家政策,进一步理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础、思路和方向,明确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留用。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同时,需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进行生态绿色振兴,组织要有实干精神并进行有效管理,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过程中抓重点搞突破,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N]. 湖南日报,2021-06-03(001).

[2] 李蕊. 乡村振兴地方立法的逻辑进路[J]. 地方立法研究,2022,7(1):1-11.

[3] 王汉杰,袁铭璐. 新发展阶段防范规模性返贫的机制设计与政策保障[J]. 江南大学报,2023,22(6):29-42.

[4] 赵可欣.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主体性研究[J]. 成都:西华大学,2023.

[5] 马璇,张建东. “后扶贫时代”高校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研究[J]. 办公室业务,2023(24):170-172.

[6] 雷明,于莎莎. 乡村振兴的多重路径选择——基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分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22(9):1-14.

[7] 魏小雨,马应福.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法治建设路径[J]. 领导科学,2023(6):140-144.

[8] 尹成杰.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与政策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1):25-30.

[9] 梁萌.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与实现路径[J]. 当代农村财经,2021(1):28-32.

[10] 李实,陈基平,滕阳川. 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3):37-46.

[11] 王录伟,黄华,刘会.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5):19-24.

[12] 彭华涛,皇甫元青.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分析[J]. 江汉论坛,2022(1):65-71.

[13] 陈明星.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 贵州社会科学,2020(5):149-155.

[14] 秦翠翠.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路径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3):12-21.

[15] 瞿红霞.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N]. 滁州日报,2021-01-28(003).

[16] 仲德涛.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J]. 学习论坛,2021(2):119-124.

[17] 王晓毅. 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 人民论坛,2022(1):10-17.

[18] 毛锦凰.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3):47-58.

[19] 倪成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21(10):258-259.

[20] 冯兴元,鲍曙光,孙同全. 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扩展的威廉姆森经济治理分析框架[J]. 财经问题研究,2022(1):3-13.

(责任编辑 思利华)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