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方法解析
2024-04-25张大菊
张大菊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反思和处理自己与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自然与人文特征,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重点培养学生对环境的敏感性和责任感,为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方法
地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高中阶段开设地理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启发并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结合学生综合情况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与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深度探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意识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
人地协调发展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所包括的内容较多,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第一,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生活发展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动植物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
第二,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自然界中索取资源,二是向自然界中排放废弃物。
第三,分析评价现实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人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改变自身行为、调整资源配置、改进技术手段等。
关于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还需学生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但人类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通过学习和理解这种关系,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责任和维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
(一)突出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基于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国民对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新的认识,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高中阶段开设地理课程,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又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促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多渠道地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作用与职责[1]。同时,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地球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球的亲切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形成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态度和行为,重点突出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对“水圈与水循环”知识教学,引入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实现人地协调,以某个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分析该地区的水循环情况,了解水资源的供应与需求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讨论,分析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探讨该地区可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可以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以及自己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责任和作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如:节约用水、推广水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加强水资源管理等,从而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是课程改革要求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明白人类与地球的密切关系,正确树立人地协调观,在实际生活中采取积极行动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成和运行机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理解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2]。其次,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度探究学科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心和保护意识。同時,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采取可持续的行动。再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人地关系的实际情况,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活动,学生能直接接触和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地关系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地球和其他生物的影响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要求,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球和其他生物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
例如:对“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单元活动的开展,首先,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然后,讲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学习如何采集、处理、分析地理数据,利用开源的GIS软件,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进行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选择一个城市管理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如:某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交通流量数据和道路网络,提出优化交通流动的方案[3]。最后,实地考察,便于学生观察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的理解,既能确保学生对学科知识扎实掌握,又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等,符合新课标改革及人地协调观的培育要求,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地理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牢固且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并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从地理视角认识并欣赏世界,增强对地理环境的了解,也是地理教学的任务所在。在现实地理教学中,紧扣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培养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不仅包括有形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内在的思想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符合地理科学要求的思考和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地理素养是一种接受、获得、经历后的情感,是解决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过程,让学生的生命与地理科学相互启迪与接纳。
例如: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习及掌握的学科知识解答问题,能增强学生的课堂活跃度,营创良好的学习氛围[4]。教师及时引入地质灾害与人地关系概念,对重点知识及难点知识详细讲解,包括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和分类、分析地质灾害对地表形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利于学生思考及探究,还会对具体问题正确解答,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鼓励学生讨论、总结。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灾害应对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地理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尊重自然的态度,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学习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深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欣赏。同时,地理教学更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由学科教师的组织及引导,从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方法
(一)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
根据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及学习能力的掌握,在教学内容上创新设计,从生活中选择典型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观察,通过实际案例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例如:对“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知识教学,教师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为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師针对综合情况的分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首先,学生扮演当地政府的灾害管理团队成员,在洪灾情境中制定灾害应对和管理方案。情境设定,学生所在城市或地区最近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学生需根据洪灾特点、影响、应对措施等,制定一个综合的灾害应对和管理方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探究,了解引发洪灾的具体原因、影响程度、历史背景等,通过研究洪灾的地理背景、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提出应对措施,包括预警系统、紧急疏散计划、防洪设施、救援队伍等,制定灾后重建和防灾规划方案,有修复受损设施、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社区防灾意识等,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还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情境创设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教师设置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到地理现象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针对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和影响,从而形成对人地协调观的正确认识。或者是教学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章节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地区的环境状况、气候变化等问题,通过搜集资料和分析数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当地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深入理解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和重要性,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关注地理现象和问题,并形成对人地协调观的正确认识。
(二)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
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属于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地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习与掌握的学科知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预防措施,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人地关系,逐渐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在实践中正确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能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及成绩。
例如:对“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知识教学,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城市区位的选择与影响”问题。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城市区位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城市区位选择的原因和效果、探讨城市区位选择对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然后教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的区位选择对城市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可以举例说明吗?引发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活动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引入城市区位选择的概念和意义,并与学生一同讨论。再加上知识点的详细讲解,介绍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如地理条件、交通便利性、资源分布等,分析不同因素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和重要性,以及不同城市的区位选择实例。以分组或个人为单位,学生选择一个城市进行区位选择的案例分析,调查该城市的区位选择原因和策略,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掌握该城市的区位选择对城市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总结优势和挑战。最后,学生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城市区位选择的共同特点和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地理现象和问题,保证学生对人地协调观有正确认识,针对地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尤其是涉及人地协调观的知识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再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和影响,也能对人地协调观有正确认识,教师通过多样化方式设计问题,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探究问题,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三)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局限于课堂上,还需延伸到課外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对实践活动形式的创新,能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和协调人地关系,将人地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给学生带来较强的体验感,教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和观念去分析、解读地理现象和问题,便于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例如: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知识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以“稻作种植与水稻种植区位选择”为主题,核心目标是探究稻作种植与水稻种植区位选择的关系,并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来理解地理环境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由各小组自由选择不同地理环境的水稻种植区域,包括平原、丘陵、河流三角洲等。学生前往实地考察所选区域,观察并记录土壤、气候、水源等相关数据,通过实践调查方式,对当地水稻种植方式、种植技术、管理措施等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小组成员任务、角色等清晰分配,借助互联网技术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水稻产量和质量。最后,总结并讨论地理环境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如:土壤适宜性、温湿度要求等,提出相关的种植建议。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地理环境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索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水稻种植特点和种植技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
此外,在高中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能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提供便捷条件,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地理学科知识充分理解与掌握,降低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难度。例如:使用手机GPS功能定位,并拍摄照片、录制视频以及采集其他相关数据,与GIS软件综合应用,对数据细致分析与处理,还能根据学习任务制作地图、分析地理现象、模拟城市规划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度总结
教师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看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地关系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一些讨论环节,让学生就某一地理现象或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地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人地协调发展的认识。
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教师在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过程中,还特别注意到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度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人地协调发展的认识。例如: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书面总结或口头报告,让学生阐述所学内容的主旨和意义,尤其是对人地协调发展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例如:对“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知识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探讨资源的概念以及资源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介绍资源安全的概念,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资源安全对国家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联系,让学生分析资源安全问题可能对国家发展和安全造成的影响,如:资源匮乏导致经济落后、社会动荡、国家实力下降等。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资源安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等,及时引出案例“某国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让学生分析该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资源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并展示分析和解决方案,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策略。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课下,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研究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以及全球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影响,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的短文或展开一次相关的小研究,突出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逐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结束语
地理教学紧扣培养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内在思想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尊重自然,从地理视角认识世界,增强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同时,地理教学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提出问题,通过教学素材的多渠道获取与合理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及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毅.指向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情境微课设计:以“全球环境问题”为例[J].地理教学,2022(23):53-56.
[2]苏德彪.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课堂环境教育:以“水循环”知识点为例[J].环境教育,2022(9):58-59.
[3]常平华,张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研究进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0):122-123.
[4]单超,丁磊磊,张一凡,等.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的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进阶设计:以必修地理二为例[J].地理教学,2022(4):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