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研究
2024-04-25姜博
姜 博
(长春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走好“乡村建设+生态建设”之路,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生态治理同步推进。在此情况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振兴十分必要,围绕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之间的结合,探索乡村地区个性化发展道路,应该成为乡村发展的重点。
1 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目前,乡村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正符合这一思想理念,以此为基础开展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为构建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有力支持。在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应有之义,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强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极为必要。切实提高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水平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一背景下,不仅需要以乡村振兴为目的深化产业升级以及农业现代化,更应当积极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速构建生态宜居型乡村。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极具必要性,是乡村地区优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更是乡村振兴深层次推进的必要举措。总而言之,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能兼顾乡村发展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可同时完成农村地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具有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内驱力、生命力与综合实力的积极作用。
2 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基本思路
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有助于乡村建设与生态建设协同发展,能最大限度保护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最终实现双赢。当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已经迫在眉睫;由于该项工作无法随意为之,所以,提前理清工作思路十分重要。
目前,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立足现实,以满足本地发展需要为切入点,推进乡村建设与生态建设,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以吉林省为例,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省相关管理部门规划出了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的工作路线,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和美丽乡村支撑本地乡村振兴。基于这一思路,乡村振兴高度重视农村三产融合提速,依托种植、养殖、园艺特产、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了个性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同时,还依托科技赋能,以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以及社会化水平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做好农业生产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吉林省在因地制宜思想指导下,还依托农村环境全面综合整治实现了人居环境改善,从根本上保障了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
3 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是乡村振兴优化升级的先决条件,也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必然选择。在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要实现本土化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携手并进,应从根本上发挥乡村公共性优势做好乡村治理,并基于统筹规划构建长效化融合发展体系。
目前,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已经成为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主体思路,各省都在积极推进该项工作,吉林省是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之一。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人民日报》等央媒都对吉林省构建特色和美乡村、筑牢生态文明绿色屏障,促进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措施进行了深度报道,根据吉林省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对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可行性路径加以总结。
3.1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人口流失情况严重是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振兴常常面临缺人的窘境。在此情况下,“留住人”和“吸引人”成为乡村地区人才振兴的基本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既要为劳动力提供“饭碗”,也要为劳动力创造宜居环境。吉林省在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环节,以产业兴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于因地制宜以及因村施策原则扎实推进农业发展和产业振兴;建成了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并发展出特色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使本地农业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由于本地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所以,吉林省不断加大马力深化技术赋能,以农业产业数字化、集群化打造智慧农业新格局。在此情况下,大量本地毕业生拥有了就业创业机会,毕业于本省高校的外省学生也产生了留在吉林省的意愿,纷纷投身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涌入为改善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生活习惯、民俗风尚提供了支持,使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变得更加容易。
经验表明,改善创业就业环境、丰富创业就业机会,秉承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思想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本地特色化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可靠路径。实际作业环节,大力挖掘本土化元素、发展特色化产业意义重大。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园、旅游农业等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的产业;还要从实际出发以本地乡土文化深挖促进文化振兴,借助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3.2 综合治理农村环境
吉林省在构建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过程中,紧抓生态振兴,始终坚持以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思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综合全面整治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创新了乡村风尚,为本地农民打造了美丽家园[2]。由此可见,综合治理农村环境也是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的重要内容。综合治理农村环境必须充分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根本任务,从缓解新时代农村社会矛盾和构建宜居美丽乡村的角度出发,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深入推进治理工作。
3.2.1 垃圾污染治理
打造良好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宜业的乡村生态环境是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的核心目标,必须强调人本主义,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重点。基于此,开展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染治理行动十分必要。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视域下,分批次开展生活垃圾清除行动是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保证。为保证清除效果,政府部门需发挥自身职能,出台相应政策、加强资金扶持,让辖区内的农村生活垃圾按统一标准集中处理,为提高垃圾处理有效性,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最大化做好准备。例如,因地制宜建设垃圾处理厂,为集成化、一体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提供场地支持;制定垃圾就地分类、集中处理、资源回收标准,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全面排查、加速整治本地垃圾堆放点,清除非正规堆放点,定期清理正规堆放点处的垃圾。从污染治理方面来看,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视域下深化生活污染治理极为重要。此时,应重点关注污水治理,推进“三源”同治,杜绝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加速河道治理与地下水污染治理,深化黑臭水处理方面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
3.2.2 农村厕所改革
一直以来,厕所改革都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背景下加速厕所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增强厕所改革影响力至关重要。农村厕所革命属于民生工程,提高此项工程实效性必须发挥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3]。例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再设置专项资金,实现按户扶持,增加农村地区的无害化卫生厕所数量;增强宣传力度,激发村民积极性,实现厕所改革主体化、深入化发展;丰富融资渠道,引入多元资金,基于政府、企业、银行等多主体合力夯实厕所改革物质基础;加强后续管理,在厕所改革中实施动态化建设监管与村民体验追踪,以倾听民声的方式加速厕所改革。
3.2.3 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改善村容村貌、整肃乡村风气,可为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提供根本保障。为达到这一目标,因地制宜地规划村容村貌建设方案,以宏观统筹和微观监控规划方案精准落实极为必要。设计个性化乡村文明建设行动,组织有助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的集体活动,也同样是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例如,优化乡风文化活动策划,秉承“取精去糟”思路传承乡土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乡村新文明、新风尚;依托电影下乡、乡村书屋、公益文艺汇演、“美丽庭院”活动树新风,提素质,促使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清除陋习。
3.3 夯实乡村建设基础
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视域下,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要持续夯实乡村建设基础。因此,要求政府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以健全制度、完善基建、培养人才、扩大宣传为着力点,打造更具服务与支撑功能的乡村建设保障体系。
3.3.1 健全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制度,完善乡村建设发展体系
要大力推进多主体协同机制建设,不断深化长效管理机制改革,以制度支撑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例如,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强化政府、社会机构、企业、村委会以及村民等多主体联动,为落实政策法规、村规民约,兼顾法治德治,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提供有力支持;构建阶段性、长期性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发展规划,设置明确目标与工作任务,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为实现长效化管理,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期间还要加强制度考核机制、责任追踪机制、政策法规执行保障机制以及反思总结机制建设,更要依托舆论监督机制、民生反馈机制促进管理优化。
3.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农村生活环境
为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必须切实提高乡村生活现代化程度。基于此,可围绕现代生活环境建设加强基建,深化改造。例如,改善通信环境,提高通信网络以及光纤网络覆盖率;深化公路、水利、医疗、教育、物流、商业服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乡村环境,提升农村宜居性。
3.3.3 强化人才培养,构建专业队伍
以高素质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是提高实践工作质量的正确选择。此时,既要加强乡村振兴队伍建设,又要吸引外来人才。例如,依托针对性培训,帮助乡村振兴工作人员树立融合发展意识,提升专业能力与业务素养;落实乡村人才职称评聘政策,大力推进“三支一扶”行动,吸引外来人才建设本地乡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创造多样化就业机会,吸引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引导企业家入乡[4]。
3.3.4 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加强舆论引领
实际作业环节,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彰显新媒体高效、深度、广泛传播优势,借助媒体宣传使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思想深入人心,激发农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动力。在此环节,应当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多样化宣传渠道,并通过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切实提高宣传工作质量。例如,以短视频为载体深化宣传,借助抖音、微博、视频号等平台支持,实现直观化、动态化宣传。实践中,以广播电视为宣传载体,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增强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思想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十分可行;借助直播、软文等形式,展示汇报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战果,大力宣传工作成效同样十分必要。
4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吸引人才返乡建设、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极高价值,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村产业体系方面具有重大优势。乡村振兴与生态宜居结合要求同步推进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综合治理农村环境并且保证多主体协同,更要持续夯实乡村振兴的实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