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
——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4-25梁方丽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梁方丽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顺应时代呼唤,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理念的重大创新,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看,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程最薄弱的一环,甚至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大“瓶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内容固化、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未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未形成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下文将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进行破题分析。

一、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除《形势与政策》外,其余三门课均开设了实践教学,实践内容包括:社会调研、大学生讲思政课、时事述评、影视欣赏、名著阅读、校园大观察、微电影拍摄等;实践方式主要为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及课堂实践。

在实践操作上,教研室根据教材内容、相关文件精神及时事热点制定实践手册。任课教师从课程实践手册中选择2个实践项目,布置给学生,学生广泛采取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一个项目所需时间约为一个月。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行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参与指导。最后,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实践成果。在考核上,为提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各门课程均在期末成绩综合考核上进行了规定:实践教学成绩占本门课程总成绩的30%。在实践效果上,实践教学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仅帮助学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

2023年3月至4月,课题组对本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了调研,参与调研的对象有各系学生代表共1 167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20人、专职辅导员2名。其中,对学生进行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看法、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状况、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最期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和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等。对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进行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所带班级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况、整合各类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建议等。对专职辅导员进行调研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在成长成才方面的影响等。在调研方式选择上,对学生的调研采取线上问卷方式,对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采取访谈形式。同时,为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课题组还对部分学生、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汇总分析发现,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层面

(1)在思想认识上,只有32%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有1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没有太大必要,这说明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上,只是被动按规定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未将了解社会、关注校园、提升思想意识等能力作为参与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许多学生有浑水摸鱼、敷衍了事倾向。

(2)在教学场域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在校内进行。有56.73%的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方式是校园内实践,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最大的因素是实践范围有限,仅局限于校园内。对于最期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教师组织的外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

(3)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是围绕教材主题进行。有60%的学生表示每学期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有模拟授课,选取的内容也都是教材里的知识点。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内容固化。

(4)在参与兴趣上,虽然学生都加入了小组,但是选择性参与问题突出。有57.75%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可以加强,但方法形式要恰当。尽管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学生只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这种“选择性参与”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5)在教师素养上,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上做得不够,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2.教师层面

(1)在教师素养上,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升。学院思政课教学由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担任,部分教师在本科所学专业为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相关学科,虽然在提升学历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背景学科专业,但大部分教师接受的是在职研究生教育,因此,这部分教师存在知识体系不全面,思政课教学管理经验欠缺等情况,其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2)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为“单打独斗”。学院虽然设置若干个教研室,教研室每月也多次开展线上及线下集体备课活动,但集体备课的形式大于内容,教师只是被动参与。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仍采取“单打独斗”的形式,在整合资源与汇聚力量上做得不够。

(3)在教学管理上,大班授课制难以兼顾所有学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缓解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问题,学院思政课统一采取大班授课制,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精力有限,因此在指导实践教学时,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只能对部分小组进行指导,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总之,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其原因在于没有打破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之间的界限,未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未能紧密结合,未能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因此,学生的切身体验感不强,实践教学效果欠佳。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要破解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需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要落实这一建设思想时,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肩负起大使命

“大思政课”强调要遵循“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这就要求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首先要把好意识形态关,旗帜鲜明站稳立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依托于大视野

“大思政课”关注现实,强调要从现实出发,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关注国际国内两个大的全球视野,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只有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同现实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引导青年大学生找准前进的方向,才能激励大学生成长为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比如:教师可以从“两个大局”上设置主题讨论,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可以围绕国家近年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如“抗疫”),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治理优势;还可以联系党史学习主题教育设置实践项目,讲好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3.立足于社会实践

“大思政课”的一个着重点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而实践教学就是联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纽带与桥梁。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从课堂走向课外;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话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与认同,进一步提高“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提升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学院应结合民族院校实际、新时代大学生实际和学院思政课教学实际,在方法上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搭建校地整体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通过搭建校地合作的桥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验会更强烈,感悟更深刻。

(1)要充分挖掘政府、企业、社区等多方面实践育人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优势和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学校和课堂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学校、课堂不能与广阔的社会、生动的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实践教学中不能充分灌注社会生气,那么其教学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从当前各高校实践教学场域来看,大部分都在校内进行,学生的体验感欠佳,兴趣度不高,形式主义严重,导致无法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因此,实践教学必须走出校园,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汇集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

(2)要立足于民族地方实际,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弘扬民族文化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既是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和祖国统一的基础,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2]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语言濒危、民族手工艺日渐消失、以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等,都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思政课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除了在理论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及所面临的危机外,在实践教学中还应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而激发起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学院作为一所民族院校,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突出民族地方特色,利用好民族文化优势资源,既让实践课有声有色,又给民族文化带去希望。

2.建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与专业课协同,可以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纵观当前各高校课程设置,思政课虽然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还是专业课程,在兴趣爱好上学生也更偏向于专业课程。因此,只有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才能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课的特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素材。

(1)财经专业主要围绕管理与商贸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深入实践、关注现实中培养经世济民、诚信服务的职业素养。(2)文产专业主要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民族文化之魅力,激发其争当民族文化传承人意识。(3)医学专业主要围绕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成长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好护士。另外,还可探寻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创业故事、杰出人物故事、奋斗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践育人新机制

(1)紧扣时事热点,回应学生关切。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道理不仅要在理论课堂上讲,还要放在实践教学中去讲。在开展实践教学时,思政课教师要紧扣时事热点、回应学生及社会关切,在“大题材”中找准“小切口”,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如在项目设置上,要契合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新闻热点,如:“抗疫”“四史”“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主题,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立足学校社团活动,积极推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学生社团与学生密切相连,是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或学术的团体。其特点是学生参与度广,兴趣浓厚,因此,在推动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时,可依据思政课程内容,结合本校现有社团现状,科学合理设置思政实践项目,实现思政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的互融互联,从而提高思政实践教学实效性。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篇实践教学中,可与学校法协社团合作,这样不仅做到实践教学的润物细无声,同时又丰富了社团活动。

(3)充分发挥兼职思政课教师的生力军作用。“大思政课”要有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支撑,专职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力军,一支社会化的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就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力军,丰富、完善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更加适应并满足“大思政课”的要求。[3]高校可邀请学校、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道德模范、抗疫英雄、大国工匠等先进人物充实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可通过组织学生与其交流对话、访谈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先进人物身上的榜样精神,从而激发自己的担当、奉献、作为等意识;可与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红色基地讲解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在校优秀学生开展朋辈教育;可选拔优秀学生成立宣讲团。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