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路径探究

2024-04-25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自律道德大学生

张 秦

(南通理工学院 基础教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一、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道德自律的基本内涵

在探究道德自律的内涵前,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道德?“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德”指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是对“道”的体现和践行。《说文解字》中指出“道德是一种情感,是人们在遵守规范时的德行和品质”。[1]简而言之,可以把道德理解为个体内心的法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靠个人的理想信念、社会舆论和思想教育等来调整自身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指出,每个人出于自由意志为自己立法,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教导。最高的道德的表达就是自律。自律,指的是在没有他人监督管理自己的情况下,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比如,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高度的网络自律。网络自律即个体在参与网络活动时,主动地对网络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进而采取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的方式参与网络活动。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应更重视道德自律对个人完善自身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道德自律指的是个体在认识到道德的深刻含义及其重要性后,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并将自己内心的道德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简而言之,道德自律区别于道德他律,是个体主动地将道德伦理和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表现。

(二)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活动。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养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培养方式,突出强调的是“养”,即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认知、培养受教育的品德意志,并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等。其实,从教育的目的和参与主体来看,养成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一方面,教育目的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道德观。就养成教育的目的而言,同样是教育者借助适当的教育手段,促进被教育者在自我认知、理想信念、个人意志、行为举止等多方面受到积极影响,最终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素养。另一方面,参与主体一致。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并不局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大主体的作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才能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并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指的是充分发挥教育对大学生知识传授和全面培养的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模式。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愿和道德判断,增强内心的道德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能力。

具体而言,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可以从教育主体、教育手段和培养目标来界定。首先,教育主体是大学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时期,更是养成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和掌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加强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其次,教育手段是“养成”。养成即培养大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最后,教育目标是培育懂道德、讲道德、守道德的人,让大学生将道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具有习得性、实践性、反复性的特点。首先,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具有习得性。大学生道德自律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通过行为习惯养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人获得道德德性的习得过程。其次,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具有实践性。一方面,道德自律养成教育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的。另一方面,道德自律养成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坚持正确的道德观,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道德自觉践行能力。最后,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具有反复性。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二、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毅力。坚定的道德意志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养成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思维发展,规范个体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进入新时代以来,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对于正处在三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坚定,但仍有部分同学道德意志薄弱,使得自身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例如,“在公交车上不让座”“垃圾掉在垃圾桶旁不用主动捡”“大学可以逃课”“课堂上无视教师存在、玩手机、吃零食、睡觉”等非道德行为已逐渐被部分学生默许,这些都是道德意志薄弱的表现。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重要一方,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构建知行统一的德育理念,进而提高高校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水平。

(二)高校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教师的道德教育理念薄弱,教学成果不够显著。一方面,部分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自律教育时,很难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情况下,一味地将道德自律的相关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急于求成,未能做到课后跟踪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忽视了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目标实现的长期性和情境性。另一方面,部分教育者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把握不够准确。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只是关注学生单一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成绩。但是,部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唯分数论”,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道德自律的引导,导致大学生不能真切地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高校虽然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教育和正确三观的引导,但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例如,高校思政课虽然会组织学生完成以道德自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但学生的真实参与度不高,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实践,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不够强。大学生不能认识到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就无法将道德理论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

(三)家庭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存在缺位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道德自律养成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也需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亲切性、引导性和沟通性。但是,当前家庭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存在缺位。

家长道德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他们父母的成长环境,无论是在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都存在较大不同,致使父母和孩子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有差异。大部分家长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与行为习惯,难以用与时俱进的道德教育理念指导具体的教育实践行为,缺少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对学生的日常道德教育不能入耳、入脑、入心。另一方面,家长仍然停留在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育观念上。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亟须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且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部分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自律意识教育。

此外,家长对孩子的道德自律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举止无不给孩子以熏陶感染。但当前部分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比如,给孩子无形中灌输错误的价值观、消费观、爱情观、是非观、互助观等,扭曲了孩子自我的道德观。

(四)社会负能量对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形成冲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而社会负能量会严重影响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当前,社会负能量对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公德意识淡漠不利于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有利于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社会公德严重失范。如:随手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随地吐痰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缺失,奉行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使得大学生缺少乐于助人的勇气,老人摔倒不敢扶,信用缺失等。因此,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会使得大学生缺少自律意识,难以将内心的道德付诸实践。

第二,网络媒体的片段化宣传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养成。在网络生活中,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发布视频或文章。这就导致在流量和利益面前,很多创作者唯流量是从,随意踩踏道德底线,违法失德事件频发。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主力军,仍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在面对相关媒体片段化的宣传内容时,不能把握信息的虚实真假,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也阻碍了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养成。

三、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大学生自我道德意识

大学生的自我道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强化自我认知与自我要求。一方面,大学生要坚持反思。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对自我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道德行为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这种道德自查,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以避免犯同样错误,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自律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道德责任。道德品质需要外化为道德实践,一切空喊的道德口号是无意义的。只有在面对具体问题和事件时,学生能够坚持把内心的道德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完善高校道德自律养成教育体系建设

德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需要完善高校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体系建设。一是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德育工作者自身应是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这就需要高校在引入教师时全面考察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教师的道德教育培训体系,以常态长效的德育培训推动广大德育工作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优化德育队伍,保证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二是要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深挖不同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科德育系统环境,提高道德自律教育的吸引力。三是健全学校对学生道德自律的监督管理机制。比如,利用学生诚信档案、综合素质考察表、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习惯和行为的监督,促使其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家长要加强德育教育观念。家长要结合孩子思维习惯和方式,联系具体实际,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创设教育情景或运用互动教育,引导孩子不仅仅要在思想上,更要在具体实践中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另一方面,用良好家风涵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父母要发挥家教家风涵养道德、厚植文化、润泽心灵的作用,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的道德自律养成。

(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新时代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道德建设重要论述的战略任务,也是促进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加强社会道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发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对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要继续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助推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内蕴了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回应了现实社会人们的道德诉求。因此,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变的形势之下,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等,进而助推自我的道德自律养成。此外,还需积极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防止大学生在网上学习和娱乐的过程中出现道德滑坡,影响道德自律养成教育的成效。

猜你喜欢

自律道德大学生
自律使人脱颖而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律成就美好
知耻自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他律促自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