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哲学实践的通识教育
——“庄子哲学”课程建设与实施
2024-04-25昝玲
昝 玲
(晋中信息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主阵地和主平台,理应发挥主体作用。
一、“庄子哲学”的内涵
“庄子哲学”是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学校以信息科技为特色,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构建“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即:四位=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一体=信息产业商学院;双院=书院×学院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培育信息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本课程以此为建设基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聚焦于当代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面临的种种难题和困境,力图以哲学来诠释生活,以生活来丰富哲学,营造哲学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青年创新创造,从而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育人实效。
“庄子哲学”以课堂为载体,以某一具体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师生通过哲理思辨,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最佳路径。本课程力图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庄子哲学的时代意义与哲学魅力,建立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
在课程内容架构方面,庄子哲学以传统历史性叙述为基点,逐步过渡到主题式探究,同时结合经典文本研讨和课外实践,力图多维度、多角度充分展现本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在教学形式方面,本课程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彻底摈弃“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学生主体性、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及研讨式、启发式、实践性的教育方法,通过双师授课、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通俗性,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转化,提升大学生传承和运用传统文化的综合素养。
二、创新课堂教学,从哲学走向实践
下文将以第三章“探究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为例,通过两个教学案例来具体展示基于以上思考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
本课程首章介绍“何谓中国哲学”,次章深入到“老子哲学”,第三章着重于“探究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思考的视野从宏观深入到微观,哲理的探究从古代跨越到现代。本章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展开对老子哲学现代意义的探究,就个人方面而言,通过“‘多巴胺’戒断实验——《道德经》第十二章”指导学生通过哲学思想实验,养成良好习惯,在现代生活中实现“全生避害”;从社会层面来看,通过“‘内卷’还是‘躺平’?——老子谈‘不争’(《道德经》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帮助学生解构复杂的竞争环境,探寻自我实现的最佳路径。
“‘多巴胺’戒断实验——《道德经》第十二章”采用跨学科双师授课模式,特别邀请《化学与人类生活》授课教师参与课堂,与授课教师共同讲授“多巴胺”的背景、性质、功用和危险性,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反思生活,自觉发现生活中那些潜藏着的“甜蜜危险”,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多巴胺按钮”,即能够即时带来大量快感的、容易走向无节制发展的、最终无益于身心成长的那些难以戒断的事情。[1]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让哲学的功用真实发生,正是哲学通识课所追求的。
本次课除以上基本内容外,着重于跨学科视角比较和研讨,究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乐趣?从化学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就是由“自私的基因”构成的,在“多巴胺”的刺激下,以快感为导向进行衣食住行等种种人类生活,所谓乐趣不过是人体内的化学元素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生就是不断追求和满足这样的乐趣。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定义人的性质和人生的价值,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如叔本华所言“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欲求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生命不过如此。然而,中国哲学的视角、思路与精神气质是与此完全不同的,关于人是什么?老子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是“域中四大”,可以和道、天、地并称的“大”,绝不仅仅是欲求—满足式的存在,如同禽兽一般。“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人区别于禽兽的真正珍贵之处就在于这几分差别,因此人生真正乐趣不是一味地满足欲望,而在于反观自身清净本心,发现此心、涵养此心、扩充此心,在自身中能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成其“大”,且此乐趣随处可见,如“孔颜乐处”盈贯于生活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人、人生以及具体生活向来是喜悦的和自强不息的。跨学科视角对比和中西哲学比较,有利于发展学生辩证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对中国哲学的信心和崇敬,同时有助于学生解构现今网络上流行的种种人生观点,建立正确的三观,走好人生道路。
通过课程前期教学,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多巴胺”的含义、分辨出“多巴胺式的快乐”不是真正的人生乐趣。随后引入《道德经》第十二章,向学生具体展示老子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揭示出大道至简,质朴人生本就充满乐趣。在课程后段,教师向学生详细解释课后需要完成的“多巴胺戒断实验”,援引相关案例,帮助学生掌握本次戒断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作为一个思想实验,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具体体验和感受,期待哲学能够走进学生生活,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对于本次哲学思想实验,学生表示切实在生活中感受到哲学的作用以及在哲学指导下生活的乐趣,同时深刻体味到中国哲学的深远魅力,为身为中华儿女而深感自豪,自觉意识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使命。
“‘内卷’还是‘躺平’?——老子谈‘不争’(《道德经》第八章、第二十二章)”从社会层面展现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本次课采用对分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当代热点话题“内卷”为切入点,引入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向飙在2021牛津中国论坛(内卷研讨会)的发言,深度解构“内卷”这一社会现象,进而以《道德经》第八章、第二十二章为例,展示老子哲学对于突破“内卷”困境给出的思考和指示。
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预习作业、布置小组任务,指导学生在学习通平台学习课程背景资料、了解课堂环节、完成小组任务。课中,教师按照已公开的课堂环节开展授课,[2]第一环节为第一小组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讲解和分析“内卷”现象,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随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内卷”现状,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环节,教师组织第二小组和第三小组以“内卷”还是“躺平”为辩题展开课堂辩论,辩论结束后总结和分析各小组辩论思路和主要问题;第三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思考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向飙在2021牛津中国论坛(内卷研讨会)上的发言,分析“内卷”现象的产生、背景、分布、成因、局限性和解决思路;第四环节,第四小组、第五小组讲解《道德经》第八章、第十二章,教师进一步分析其中老子以“不争”的思路来化解“内卷”困境,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局限,以更宏大的视角、开阔的心胸来看待现代生活的种种困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助力学生在复杂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路。
课后,学生反馈在课堂中不仅收获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有益于自身小组合作能力、讲解分析能力、辩论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第三章“探究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大学生实际生活为抓手,力图搭建起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现代意义。[3]在教学实施中,教师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更有参与感,让课堂成为展现学生魅力的舞台。
三、加强实践育人,从实践走进哲学
“庄子哲学”课程不仅在第一课堂方面进行诸多改革与创新,同时注重发展第二课堂,通过以赛促教、跨学科博雅论坛、课外实践体验多种形式,丰富课程形式,促进课程发展,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开阔思维视野、发展综合素质。
(一)以赛促教
2023年3月,教育部、国家语委以“书香新时代,‘典’亮新征程”为大赛主题,举办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旨在通过诵读、讲解、书写、篆刻等语言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从中华经典中汲取智慧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彰显时代精神,展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经典的传承与创新,助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本课程将此次大赛融入教学过程中,前期,向学生详细介绍本次大赛的主题、安排、要求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赛详情,同时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参赛素材;中期,教师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指导,与学生共同备赛,鼓励学生发挥才智和创意,提醒学生注意大赛时间,之后检查学生提交作品,保证作品符合大赛要求;后期,教师引导学生不必过多关注结果,学会享受参赛的过程。[4]本次大赛“庄子哲学”课程班学生提交的诵读作品《逍遥游》获得校级优秀奖。
本次参赛,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展现与创意表达,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坚强品格和积极心态;另一方面有益于课程的全面发展,让课程内容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进生活,让哲学的魅力充分实现。
(二)跨学科博雅论坛
为更好促进哲学与生活相融合,让学生真切体验哲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本课程以当前热点话题为引线,联合其他学科背景教师共同开展跨学科博雅论坛,力图通过跨学科思辨与探究厘清现象、揭露本质,带领学生以多种思路和方法进行审查、思考,层层解析,发掘最佳解决路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论坛的目的、环节、意义,以及讨论话题的背景与内容,引导学生先行自我思考,同时与其他教师商定具体内容和细节;中期,教师首先解析话题,介绍背景、内容、发展和现状,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话题,进而以哲学的视角分析话题的历史因素、价值因素,凸显话题争论的本质,并通过中国哲学的智慧给出当下生活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利用中国哲学的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态度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5]其后,其他教师从自身学科背景出发,向学生展示专业视野下的思考与答案,通过跨学科对话与交流,师生在过程中共同体验思辨的乐趣。后期,教师着重于学生自我展现,通过组织小组辩论,将课堂上思想碰撞的激流推向高潮,引导学生以更全面的视角、更长远的眼光、更深刻的思考来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及时纠正学生逻辑偏差,在对话交流中实现价值引领。
跨学科博雅论坛作为“庄子哲学”第二课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以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着眼点,通过案例分析,层层递进,逐步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意义,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接受情况,同时以学生自主思考取代教师说教,让学生在思辨的乐趣中发掘出关于成长与生活的最佳答案。
(三)中华武术形意拳体验
“庄子哲学”这门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专业理论指导,同时注重作为哲学实践的跨学科通识教育,力图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将中国哲学的思路方法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传递到学生的心里。
本次课以《庄子·养生主》为基础,围绕庄子养生之道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特别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邀请远景学院校友带领同学们通过中华武术形意拳来体验和感悟养生之“道”。课前,教师与校友共同梳理、规划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在内容方面,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来搭建庄子哲学与中华武术代表之一形意拳之间的桥梁;在形式方面,学生将在教室和学院小院分别进行不同的教学环节。课中,教师首先抛出本次课思考主题“何谓养生之‘道’”,并依据《养生主》给出提示,进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随后引入中华武术形意拳,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入远景小院,校友进行形意拳示范与指导,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体悟形意拳以身养神、形神合一之“道”。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展开小组PK赛和优秀学员评选等系列教学活动。[6]课后,教师分析与总结课程内容,综合庄子哲学与中华武术形意拳心意六合之道,揭示出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因循自然、持守中道,在于内心的修养与知行合一。
本次课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是“庄子哲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尝试,作为哲学实践的通识教育力图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努力作出“五育”融合的创造性转化。[7]学生表示本次课堂以更生动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帮助自己理解和把握庄子的养生之“道”,以及中国哲学的思路与精神境界,同时深刻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时代价值。
四、结语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的独特思路与方法,“庄子哲学”课程力图通过知与行两条路径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大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广大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作为哲学实践的通识教育,“庄子哲学”课程将进一步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深入挖掘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要旨,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时代要求守正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