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中的意义
2024-04-25汪真辉刘厚强郑烜坤蔡彦
汪真辉 刘厚强 郑烜坤 蔡彦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上下五千年而不衰,千年沉淀成就现今文化的核心精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 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2]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往今来,中华传统文化随着不同历史阶段演变有着不同的表达,但其对中华医德建设的影响却始终如一,千年不变,“大医精诚”影响着一代代“不为良相,则为名医”的杏林学子。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的指导下,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不仅能帮助医学生从一开始养成良好的医德情操,还能提升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医学生-医生的培养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会面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源头,是世界上所有华人的“精神家园”[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原则[5]。中华文化向来以礼为先,“礼、乐、射、御、书、数”“尊师重道”等无不提示德育的重要性,其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感染力。数千年来,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行行业业、方方面面,并形成了其领域道德标准,其中的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医学相结合则产生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中医医德。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6]。
自有记载始,即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体现中华医生为求治病救人自我奉献的精神,其后孙思邈论述“大医精诚”,从行医的“神、体、法”入手详细探讨医德的规范,其中如“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名言警句仍是现今中医医德的典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二者相互包容、相互交融,正如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种融合对于医德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7]。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8],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医德建设的过程中,医学生应致力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德与医德的融合提升和创新发展,传承历代名医的精髓,弘扬“大医精诚”的崇高精神,从而为医德教育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 传统文化融入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2.1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无私奉献精神都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9]。但是,在众所赞扬声中,仍可见不和谐的医患关系。研究提示近10 年,我国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仍时有报道[10],不和谐的医患事件不断见诸媒体、大众,正常的医疗秩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疗工作者人心不稳[11]。因此,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更加关注医患冲突关系,但对于这热点问题,有部分媒体可能会对社会上重点医疗事件进行一些片面报道,很容易误导群众对医疗行业产生不信任心理,此外,无风不起浪,这些医疗事件也暴露出某些医疗工作者在行业操守中的不担当。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德属于职业道德中一种,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品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12]。医务工作者应在整个医疗行为生涯中接受有计划、有目标、有行动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并且纳入医务工作者年度考核中。医生的医德水平与患者的生命安危直接相关,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首要因素和关键因素[13]。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军,也是未来建设健康中国的主力军,其医德教育更加受到社会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融于医德教育之中,对医学生的人文修养进行熏陶,增加医学生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至关重要[14]。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下,医学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持“以病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矢志不渝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用实际行动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崇高职业精神,成长为一名“医”心向党、踔厉奋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这将直接影响新时代医患关系的健康形成。
2.2 当下医德教育现状与不足
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医疗事业长远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关系[15]。有文献报道,我国医学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医德医风塑造,在日常教育中始终贯彻临床医学教育与医德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16]。然而回顾现状,我国的医德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多数医学院校并未将医德教育建设放在主体部位,仅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并且作为责任人的医学生也对医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以为只要医疗技术好就可以了,这是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一些调查及研究提出医学生对医德知识认识不足、动机存在盲目性等[18]。这归根于以下3 个方面:一,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医疗机构逐渐忘记了初心,完全依从市场经济的调节,将经济利益作为运营的首要目的,在某些诊疗行为上偏重于物质基础,却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有所忽视,淡化了奉献情怀。特别是在科室评级、科室考核,甚至个人业绩考核方面,趋向于经济指标,弱化了医德指标。这样造成了患者就医时明显感觉医务人员缺乏关怀、缺乏沟通。二,虽然大部分医院也是根据各种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制定了各种医德制度,但是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缺乏详细的量化考评标准,对应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存在执行力不强的漏洞。三,在医学院校医德医风教育方面存在不少误区与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于医德医风重视不足,仍在沿袭使用以前课堂的知识灌输模式,无法与新时代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相接轨,并且容易接收到外来因素影响,导致医学生对于医德修养的养成要求不够高,效果不甚满意。因此有学者将医疗机构和院校在医德教育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归纳为医德医风理论的抽象化与价值观的多元化,学校及医疗机构对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不够重视,带教医生行为失当对实习医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医德医风考评标准难以确定4 个方面[19]。
针对上述医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不少学者已经提出解决方案,逐渐改善目前的医德建设体系[20]。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医德教育,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要把医德教育置于专业教育之上,强化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被动教育变革为主观学习,不断提高医学生医德素养水平。甚至有学者提出,专业课教学环节中渗透医德教育内容,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医德教育[21]。第二,要丰富医德教育内容,在医学人文道德课程中增加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涵和伦理道德准则[22]。高校要增加医患沟通和医疗法制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形式深化医德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此外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德评价系统,避免医德教育成为表面工程,需要可以评价的数据化系统。这里也涉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师资队伍是医德教育课堂的直接实施者,也是医学生医德医风价值观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2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高校医德内涵提供了新思路,为高校医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医德教育提供了聚合力,医学院校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核的发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中,优化目前医德教育机制,成立专门的医德研究中心,开设相关的医德课程、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等途径来对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建设。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指导医德建设的意义及路径
3.1 树立医德为本的思想
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24]。对待历史文化,特别是上下五千年先辈传承下来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去伪存真,有意识地将之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相结合,有选择地予以继承发扬,通过吸收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精神财富来福泽后人。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对于中医医德教育建设,首先要确定以中华传统医德为本的基础思想,从医必须具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德理念,并以此指导其一生的医学职业精神;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生命观,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勤勉精进的治学观,明德修身的人生观[25]。
高校在医学生教育中尤为强调医德教育建设,将中华传统医德融入日常医学教育当中,发挥中华传统医德的优势,提升医学生医德修养。同时要有策略的进行对待和继承,要善于总结发扬中华传统医德中的优秀内容,摒除一些封建迷信糟粕,推陈出新,并且与“希波克拉底誓词”等外来优秀医德相结合,重新塑造新的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学生以德立身、以德求学、以德成才,并以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屠呦呦为榜样,提高中医学子的核心医德素养。
3.2 倡导医德为先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中可以看出,加强社会的道德建设,培育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人民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能力,凝集成一股向上向善前进的力量。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对于中医医德建设,除了要强调医德为本,也要强调医德争先创优建设,将医德建设作为全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医德争先创优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措施,明确各项任务分工,邀请校内、院内先进进行医德争先廉政建设宣讲,增强医学生立志成为合格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感,开展医德教育,增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心,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为指导提高理论水平,激发全校、全院师生医德建设热情,重点引导广大医学生弄清医德建设的重要性,学习传统医德,使医学生始终胸怀对患者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践行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仁义之举,形成医德创先的氛围,争先抢后去当恪守医德医风的苍生大医。
3.3 保持医德至高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提到: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国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26]。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中华传统医德凝聚着中华民族千年积累的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尊严,其中医德自信是传统医学历经千年不衰的不变动力。医学生应对传统医德有着深入骨子里的自信,坚定不移地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德医风的体现,应在医学教育中增加中医传统美德文化,用古代医德医风的典故来辅助中医专业的学习,推动中医临床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反复进行医德医风建设教育,并将中华传统医德思想贯穿于学习、生活、临床实践当中,才能使医学生树立起正确医德医风观念,从而提升医学生对中华传统医德的自信,并矢志不渝地用一身去践行。学校也应该定期举办一些有传统医德内在、文化涵养、爱国情怀的活动,医学生在参加这类活动时会注意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医德文化自信,提升对中华传统医德强烈的认同感,才能不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医德医风自信的力量。此外一些外来文化的渗透可能会对医学生医德建设产生不良的结果,应从根本上认清这些外来腐朽文化的本质,从自身做起抵制不正之风,树立中华传统医德的自信。
3.4 多途径进行医德建设
2013 年12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27]。
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中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医德在融入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让传统医德教育进入必修课体系,让医学生真实演绎,切身体验医学伦理原则,体会生病的不容易,实现医德教育从课堂书本教育跳到社会生活教育、从表面认识到深层实践的转化,丰富医德实践体验。再次,方法上丰富传统文化与医德建设互动体验方式。可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28],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生动地表达、传递。最后,在实践中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医学临床带教中,通过其价值理念推进医学生医德的养成,从而实现对医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叉渗透。有研究提出设立医德教育实践基地,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德教育的成果[29]。
将中华传统医德融入当今院校医德教育以适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带动和推动国家卫生医疗事业的蓬勃开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蕴涵着中国传统医德,是中国古代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思想的总称,在中华文化历史宝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对大学生医德教育进行建设,是把医德教育作为医学生人才培养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环节,组建多元化的医德教师团队,创建多元化的医德教育内容,丰富医德教育形式,打造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新平台。只有有力完善医德教育体系,特别是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才能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中医药人才。这也是促进医学院校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同时,如果能随着一批批医学生自身医德医风素养的提升,那么对于缓解目前略显紧张的社会医患矛盾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从而将潜在的纠纷矛盾等不良事件遏制于萌芽初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