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研究
2024-04-25邢宏微隋娜娜宋芳婷吴东海张春庆
邢宏微 隋娜娜 宋芳婷 吴东海 张春庆
岗位胜任力是特定职业环境下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技能、身心素质方面所需具备的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性能力。现代医学是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技术标准的职业领域,医疗活动中纷繁复杂的人际互动、高度专业化的技能操作、患者对疾病治愈的高度期望度以及职业活动的经济性特征都对医务人员的岗位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有效促进医生适应岗位要求、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是摆在医学教育、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性任务。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为全世界医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2],伴随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以及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提升,传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医疗改革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医疗活动对医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的范畴越来越广泛,除了基本诊疗技能之外,医学人文、医学心理、预防医学和社会医学等医学相关知识日益被大家重视和使用到临床实践中,临床工作对医生的“岗位胜任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实现在院校教育阶段最大限度地提升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现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就成为当前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研究者结合自身所在院校的改革举措和近年来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对目前医学生岗位胜任力教育成果作出初步总结。
1 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研究的现状
1.1 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界定
对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指出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可以总结为六个方面:(1)照顾患者;(2)医学知识;(3)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改进;(4)人际和沟通能力;(5)职业精神和素质;(6)基于系统的实践。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基于自身医学教育的要求和经验将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界定为: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患者医疗、职业精神和素质、科学性和临床探究、人际和沟通能力、卫生医疗系统、反思性时间七个方面的能力[4]。尽管国内外对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界定还不够统一,但其基本要求都集中在“知识-技能-态度”这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上,医学教育阶段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更要注重培养其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契合的综合性的专业素质、自我发展的潜能和终身学习的意识[5]。核心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医学生以最佳状态、最快速度进入到医疗活动中,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职业角色转换[6]。
1.2 医学生岗位胜任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临床工作中“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很重,对于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及人文关怀等问题仍重视不够。教学环节中的“基础-临床-实习”的课程体系仍主导着医学教育的发展路径,教育的重点还是围绕着生物学疾病的病理改变和修复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还处于形式化阶段。对医学生的考核评估强调的是两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考试的题型主要是记忆性知识的判断分析题,尚未形成系统化、多层次的医学知识综合评价模式,尤其是缺乏对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考核[7]。在整体上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教育还处于单纯的技能训练水平为主的阶段。如何变革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教育结构,更好满足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医学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实施岗位胜任力教育的必要性
医疗领域中的各类医患矛盾频发和医生个人专业发展的各类困境的现状都在要求必须加强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教育,但在现实情况中,医学教育在课程、实践和教育素材等方面都缺乏对岗位胜任力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衔接上,仍各自站在自身学科的角度上单纯的实施知识教育,缺乏对知识关联性的思考和教学实践,使得医学生专业知识的整体性塑造、系统化的诊疗习惯养成、人性化的疾病诊疗习惯培养及学业考核与执业医师考试的对接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因此实施科学有效的岗位胜任力教育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8]。
2 岗位胜任力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1 岗位胜任力影响着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促进课程目标的定位由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方向转变,评判课程质量的标准的制度也围绕这岗位胜任力标准来制定。其次是影响临床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往该体系的内容过度强调理论知识的“大而全”,各门课程间(内外妇儿)往往是“各自为战”,缺乏相互的关联,而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则具体化了该体系的内容,课程组织形式由知识体系向疾病-患者体系转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加注重知识如何才能有效地转变为能力的问题[9]。三是将临床思维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团队学习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的内容纳入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中,这些变革都标志着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正从“口号”向实际的行动方向转变[10]。
2.2 岗位胜任力成为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助推器
医学知识的领域性壁垒使得医学专业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精力集中于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中,这种惯性往往限制了学生系统医学观的形成,岗位胜任力的标准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走出学科的局限性,统一在如何能够帮助医学生有效地满足未来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培养上,它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的针对性更好、实用性更强,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基础教师开始研究临床问题,临床教师开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问题,基础与临床不再被人为地割裂,各类教师的教学思维的局限性被打破[11]。另一种变化就是基础教师与临床教师在职业角色上的互通,尤其是促进基础教师临床化的过程,使其开始自觉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表现在融合教材的开发、融合性实验项目的实施,以及注重开发医学人文教育的落地项目等,这些基础医学教学阶段的改革举措为医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和培养系统化的临床诊疗思维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提升[12]。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路径的内容
3.1 医教协同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有机对接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标准,实施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落实知识性要求的基础上,对临床技能培训、疾病预防、信息技术和人际沟通等与岗位胜任力密切相关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落实到教学环节中[13]。作为医学人才培养核心指标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动态性,并能够满足不同医疗领域对医学人才的多样性的要求。研究者所在学校以国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基础,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要求已经完成2 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修订的重点是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考核指标等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将医生与患者、医学生成长导论等课程纳入必修课,临床实践课程在整体教学中的比例达到50%。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整合课程的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实现从形式整合到实质结合的目标。首先在基础医学教学阶段,建设基础医学教学病例库,提高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性,帮助医学生建立基础性的知识架构,实施以病例为基础的问题驱动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方法提升医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对临床知识的探索精神,为后期的临床知识学习奠定兴趣和能力基础。对考试环节实施从内容到形式的整合,开展从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实践技能、职业道德素养再到综合思辨能力的递进式考核,实现从知识评价向能力评价的方向转变[14]。
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和医学人文教育。配合医学教育长学制的要求建设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临床技能课程体系,标准化病人(学生标准化病人和模拟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为更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建设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共享平台,该平台的资源实现各个教学医院间、各类医学专业间的相互共享,实现训练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以及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竞赛、考核评估的同质化。为进一步增强教学单位对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认识水平,学校依托附属医院设置专门的岗位胜任力理论和实践研究项目,系统总结各类成功经验,并将研究成果落实和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内容,使理论研究更接近临床需求[15]。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的难点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落地问题,学校在各类临床技能评估和教学竞赛中逐步增加医学人文考核项目,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沟通训练为切入点在“医患沟通”中体现理解、仁爱、关怀的理念[16]。借助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创新人文教育的形式,包括:人体解剖学绘画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征文大赛、医学英语演讲比赛等方式,通过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达到了乐学、勤学、会学的效果。在教学环节设计上从“入学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医患心理-沟通技能-生命教育-岗位培训-毕业前教育”等各个环节中融入和创新岗位胜任力教育的内容,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17]。
3.2 制定和实施执业医师考试提升方案
比照执业医师考试标准,实施有针对性的临床技能训练。临床课程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达到1:1;每家附属医院均建设完备的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技能中心;临床课程以形成性考试为主,开展考前辅导和考核后跟踪,发挥考试对医学生学业水平验证和激发学习动力的双重作用;开展考试诚信教育,突出执业医师考试在医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的教育;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自建、引进和推荐使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包含全部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的网络课程。增加针对执业医师考试的训练内容,引进国家试题库,开展基础知识综合考试、临床知识综合考试、执业医师模拟考和毕业综合考试等形式的分阶段考试,将以往考试结果的数据和考试形势的变化趋势作为指导现阶段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出台针对教学单位的执业医师考试结果的奖励政策,并在考试相关研究上给予专题立项,激发大家关注执业医师考试和研究考试的积极性[18]。
开展毕业生追踪调研。调查的内容集中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对其医疗活动的影响,学生对本科阶段教学活动满意度以及其在执业医师考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馈,学校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日常教学改革。在已完成的2 轮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追踪调查的结果中的各种意见,如:对理论教学比重过大问题的调整、实践技能中心的训练项目与执业医师考试项目的对接、公共课程教学形式的优化、参与临床专业水平测试的必要性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追踪调查实现了对医学教育的闭环管理,使院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连接性更加紧密,切实保障了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的提升[19-20]。
在医学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探索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改革举措是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的有益探索,是培养合格医学生的重要内容。作为院校教育环节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组织形式、考核评估方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与总结,发挥岗位胜任力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