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4-04-24徐康姜捷
徐康 姜捷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问题备受关注。文章基于CLASS2018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个体特征中,男性和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更倾向于自我养老,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和户口为农业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子女养老,而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社会养老;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收入较高的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有配偶的愿意选择自我养老,子女数量越多越容易选择子女养老;在社会福利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社区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的老年人,愿意选择社会养老。当前,老年人养老意愿还是以自我养老或者子女养老为主流模式,社会养老缺乏吸引性,因此,应在发展好自我养老和子女养老这种家庭养老模式时,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弥补社会养老的短板,提升社会养老的吸引力,提高其服务质量,打造多类型的老年人养老模式。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养老意愿;多分类;logistic;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63(2024)02-0020-10
DOI:10.13773/j.cnki.51-1637/z.2024.02.003
引言
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1]另据联合国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2]面对人口数量这么多的老人,其养老问题备受关注。为实现“老有所养”目标,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必须根据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建立符合老年人自身实际需求的养老模式。在中国,受传统孝养文化的影响,居家养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流动以及城镇化的发展,居家养老功能有所弱化。[3]为此,亟需发展社会机构养老模式,改变现有的养老困境,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4]此外,2021年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5号)中也表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迅速,机构养老服务稳步推进。”这表明我国的养老模式逐渐呈现多元化,虽然居家养老仍然占据养老的主流模式,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少子化,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政府和市场承办的社会养老也在逐渐成为老年人养老选择一种模式,为广大老年人晚年的养老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因素都有哪些,老年人更愿意选择何种养老模式?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基于CLASS2018数据,对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这一探究将会更好地推动养老模式的发展,以及根据地区等因素对不同群体的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提升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养老意愿概念界定
意愿通常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看法或想法,并由此而产生的个人主观性思维。养老意愿即个体步入老年人后,对于养老方式的何种选择。关于养老意愿的概念不同学者所述也不尽相同。从认知层面理解,孙鹃娟等(2017)[5]认为养老意愿是指对个人养老问题所持有的看法及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养老模式的不同选择上,这与朱海龙等(2015)[6]对于养老意愿观点有所相似;纪竞垚(2016)[7]认为养老意愿是指家庭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具体方式的观点、看法。谢子健(2022)[8]从经济学观点出发,将养老意愿操作化为经济来源方面的意愿以及居住方式方面的意愿。虽然众多学者对于养老意愿的观点略有不同,但最终都是围绕老年人选择何种养老模式这一话题展开研究,即养老意愿是选择何种养老模式的一种主观意愿,因此,这表明养老意愿可以简单地等同于养老模式的选择,但目前学界对于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实证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缺乏,因此,为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结合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做出了以下实证分析。
(二)研究假设
通过众多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众多学者对于养老意愿的选择主要聚焦在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并对养老意愿的选择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
纪竞垚(2022)[9]从性别入手,认为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李海荣等(2020)[10]认为性别对于养老意愿选择具有差异化的研究假设不谋而合。许立春等(2019)[11]和薄海美等(2021)[12]认为年龄对于老年人养老意愿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纪竞垚(2022)[9]提出健康状况较差和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选择社区机构养老的概率更大;伍海霞等(2022)[13]认为城乡之间养老意愿选择存在差异,城镇户籍的老年人相较于农村户籍的老年人,选择社会养老的可能性更大;艾小青等(2017)[14]提出城乡之间养老意愿选择存在差异,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相比较,农村地区更愿意选择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除此之外,收入对养老意愿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甚至王毅杰等(2023)[15]认为如果老年人养老资本丰厚,选择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概率就会增大;宁艳等(2022)[16]认为有配偶的老年人社会养老意愿较低;李玲玲等(2022)[17]认为子女数量越多的家庭,老年人养老意愿越容易选择居家养老模式。徐宏等(2019)[18]认为子女数量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程亮(2014)[19]认为有无养老保险对养老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与艾小青等(2017)[14]研究不谋而合。高艳等(2020)[20]认为基础配套服务较齐全地方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养老;赵锦航等(2022)[21]认为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于老年人是否选择社会养老大关联。鉴于此,文章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a1: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倾向于自我养老;
a2: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子女养老;
a3:文化水平越高越倾向于社会养老;
a4:健康状况越好越倾向于自我养老;
a5:农业户口相较于非农业户口更倾向于子女养老;
a6:家庭年收入越高越倾向于社会养老;
a7:有配偶的相较于没有配偶的更倾向于自我养老;
a8:子女数量越多越倾向于子女养老;
a9: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养老;
a10:社区提供社会福利地方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进行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它是一个全国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覆盖了28个省、市、自治区,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与照料需求、经济状况与社会保障、就业情况、家庭养老资源、社区的养老设施、社区服务、养老规划与养老方式选择以及老化态度。为有效利用样本数据,本文运用stata17.0软件对原有数据进行了清洗,剔除了不符合人群样本量,仅保留了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样本数量,共得到11418个有效样本。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
本文将问卷调查中的“今后您打算主要在哪里养老?”设置为因变量,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将其变更为“养老意愿的选择”,问卷中共有七个回答,分别为“自己家、子女家、社区的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院、还没想好、其他(请注明)、无法回答”,随后,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和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对其回答进行重新编码,将其养老选择划分为三类:把“子女家”变更为“子女养老”赋值为“1”,“社区的日托站或托老所、养老院”变更为“社会养老”,并赋值为“2”,把其余变量变更为“家庭养老”,赋值为“0”。
2.自变量
本文将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健康状况、户口、家庭总收入、婚姻状况、子女数量、是否享受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是否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等作为因变量。根据调查问卷中的出生日期计算老年人的具体年龄;并对自变量做赋值处理,性别赋值为“女性=0,男性=1”;年龄赋值为“60—70岁=0、71—80岁=1、81岁及以上=2”;文化水平赋值为“初中及以下=0、高中及专科=1、本科及以上=2”;健康状况赋值为“不健康=0、健康=1”;户口赋值为“非农业=0,、农业=1”;婚姻状况赋值为“没有配偶=0、有配偶=1”;是否享受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赋值为“否=0、是=1”;是否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赋值为“否=0、是=1”;家庭总收入为连续型变量,不进行赋值,取对数处理,全部变量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1。
(三)共线性检验
为了更好选取回归类型,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要对相关的自变量之间进行共线性检验,通过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VIF(方差膨胀因子)的范围值在1.02~1.46之间,当自变量的容忍度大于0.1,方差膨胀系数小于10的范围是可以接收的,表明自变量之间没有共线性问题存在。[22]
考虑到因变量为多類别,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会产生误差和损失部分信息,因此文章选择建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更好的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的影响因素。具体公式如下:
mlogistic=ln( p(y=i) p(y=0) )=β 0+β 1X 1+β 2X 2+…β iX i
β为回归系数、自变量X=X 1、X 2、...X i、y=0为参照组、i等于因变量种类。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稳健性检
(一)结果分析
通过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如表3,在个体特征中男性的养老意愿选择模型中,子女养老呈现负相关、社会养老未出现影响,说明男性老年人养老意愿更倾向于自我养老,这与a1假设一致,即a1的假设得到了验证;而在年龄因素中,71—80岁、80岁以上子女养老都是正相关、社会养老负相关,且80岁以上的子女养老回归系数是比71—80岁的高,说明年龄越大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子女养老,假设a2得到证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晚年的老年人精神上得不到慰藉,想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满足精神慰藉,同时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他们内心会产生一定的排斥。
在文化水平变量中,高中及专科学历的子女养老显示负相关、社会养老显示正相关,大学及以上学历,子女养老未有影响,社会养老显示正相关影响,且随着学历的提升,社会养老的回归系数也在增强,说明学历越高的老年人越愿意选择社会养老,学历越高的老年人思想开放,眼界也比较开拓,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选择何种养老模式对他们并没有任何以下,假设a3得到的验证;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与不健康的老年人相比较,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影响都呈现负相关,说明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越倾向于自我养老,这样既可以不用麻烦子女,还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又省去社会养老的经济负担,这与假设a4相符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老年人相比,农业户口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子女养老,可能还是因为农村地区思想比较保守,受“养儿防老”观念影响较深,假设a5得到验证。
在家庭因素中,三个变量对其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并在1%水平上显著。其中,家庭总收入呈现正相关影响,即家庭总收入越高,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倾向于子女养老或社会养老,而社会养老回归系数相较于子女养老回归系数较高,这与a6的研究假设一致;在婚姻状况中,子女养老和社会养老则呈现负相关性影响,即有配偶的老年人相较于没有配偶的老年人,选择自我养老的概率性更大,这与a7的研究假设相符合,有配偶的老年人相较于无配偶的老年人孤独感比较低;有子女的老人,子女数量越多,越倾向子女养老,这可能与传统儒家“养儿防老”思想观念的影响有关,选择子女养老一方面可以帮助子女进行隔代照料,减轻子女的负担,同时,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还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这与a8的研究假设一致。
在社会福利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是否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对其有显著性影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选择子女养老的概率要比社会养老的概率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子女养老的回归系数是正相关的,社会养老则没有影响;这与a9的研究假设不相符合,说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老年人更倾向于自我养老或者子女养老;社区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与不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相比,子女养老呈现负相关、社会养老呈现正相关,即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地方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社会养老,这与a10的研究假设一致,社区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服务,可以增强老年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减少对子女的依赖。
为保障模型的优化,又对多分类logistic三个嵌套模型进行了fitstat检验,见表4,结果显示:AIC(艾叶斯)和BIC(贝叶斯)的数值在一直减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在不断地得到改善,并趋于优化,即不断加入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即不断加入的自变量是有效的。
(二)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健性,又进行了mprobit模型检验,具体见表5。结果显示:自我养老与子女养老相比较,在个体特征中,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健康状况、户口对因变量的影响仍然保持不变,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总收入、婚姻状况和子女数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变,说明这几个自变量是比较稳健的;在社会福利中,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依旧,提供日托站或托老所影响程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具有影响;自我养老与社会养老相比较,个体特征中,性别依旧未产生影响,年龄71—80岁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在mprobit检验中变为不显著,健康状况和高中及专科学历的影响从1%水平上显著变成5%水平上显著,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依旧未改变,而家庭因素和社会福利中的因素变量影响也未改变,说明模型的稳健性得到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选择还是以自我养老或者子女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对老年人的吸引力有所欠缺,社会养老缺乏吸引力是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养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庞大,部分老年人存在失能和半失能的状况,完全的居家养老可能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虽然国外的养老模式有着先进性和实践性,我们也不可以照搬国外的服务模式,而应该探索出所属自己的养老服务模式,扎根于中国本土,满足于中国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为此,我们可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着手,提升供给端的服务等质量以及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我们对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怡然自得、老有所乐。我们应当构建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养老体系,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
新时期的养老应坚持“以人为本”,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相较于以往更加的全面、具体对于独居等一些特殊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定期的探访关爱服务,建立完整的响应机制 ,提高养老服务设施供给能力,让更多的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设施的获取更加的便捷和可及 。同时,可建立多功能的养老服务场所、加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平台,为老人提供具有“针对化”的服务,利用好信息化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共享功能。[23]最后,应提升社会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素质、数量和整体服务水平,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专业人员的日常照料。 ,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且 为减轻养老家庭负担,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为养老服务家庭提供一定的补贴(如服务券),让更多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带来的利处,安心颐养天年。
(二)夯实家庭养老功能,发挥其基础作用
自我养老或者子女养老的这种家庭养老模式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以及喜欢亲人围绕在身边的天伦之乐;客观原因就是对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缺乏信任、对其提供的服务和质量不满意。近些年来一些养老机构出现“诈骗”的不道德行为,深深地打击了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信任,进而不愿意选择社会养老模式。因此,我们应逐渐改变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重拾老年人对于社会原来的信心,同时,应夯实并继续深挖家庭养老功能。首先,全社会应该树立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弘扬中华民族传統美德;其次,逐渐转变家庭少子化的现象,提高社会整体生育率,从“2+1”模式(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向“2+2”模式,甚至“2+3”模式转变,扩大家庭人口规模,提高家庭未来养老预期。最后,可把经济功能从家庭中分离出来,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以更好地实现家庭养老功能。[24]
(三)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
从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中可以得出,老年人对于社会养老的热情度并不高,11418位老年人中仅有565位老年人选择在社会养老,仅占比4.9%,侧面反映了养老机构的吸引力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第一,政府等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要;第二,政府政策和支持力度存在后期不足等问题,虽然出台关于社会养老机构的文件很多,但落地执行到位和高效率、高质量运转完成的却很少;第三,社会组织或相关企业的参与力度不足,融资能力低,缺乏合理的市场化竞争关系,仅仅只是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需要多措并举来提升其服务质量,增强吸引力。首先,丰富养老服务种类,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丰富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和参与主体,引入智慧化养老模式,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生活需要,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养老,精神上也可以得到慰藉;其次,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老年疾病的种类也在增加,慢性病等疾病一直缠绕着老人,可以实行“养老+医疗”模式,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还可以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最后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养老机构的监管,对于违法违规的社会养老机构给予重拳打击,加大正面宣传,重拾老年人的信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深化体制改革,鼓励公私合办、公办民营等多种养老发展形式,发挥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的社会效益。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步伐,打造一支德技兼备的人才队伍。对于专业性人才,还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的有技术的专业人才留得住。“引凤还巢,”让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到养老服务行业,[25]为社会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调查问卷回答种类较多,文章仅分成三种养老意愿类型,可能会存在分类上的误差问题,由此会对多分类logistic模型的显著性影响产生些许偏差;第二,数据研究存在一定的时间偏差,由于文章采用的是2018年的调查数据,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几年,这几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社会整体面貌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目前老年人的养老意愿选择可能会与文章最终研究的结果存在偏差。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28].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28_1919011.html.
[2] 新华网.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措施[EB/OL].(2015-10-01)[2018-02-0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0/01/c_128285525.htm.
[3] 陈书伟,王智新.农村居家养老创新发展研究——基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23(1):87-9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23].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index_1.html.
[5] 孙鹃娟,沈定.中国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及其城乡差异——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7(2):11-20.
[6] 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1):88-97.
[7] 紀竞垚.我国家庭养老观念的现状及变化趋势[J].老龄科学研究,2016,4(1):60-66.
[8] 谢子健.长株潭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2.
[9] 纪竞垚.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现状、趋势及群体性差异——基于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J].老龄科学研究,2022,10(7):14-27.
[10] 李海荣,石玉堂.我国老年人口养老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检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34(12):71-81.
[11] 许丽春,连丽惠,林丰,等.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10):960-965.
[12] 薄海美,崔立华,张婧曦.城市居民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23-28.
[13] 伍海霞,吴帆.中国独生子女与多子女老年人养老意愿的比较分析[J].人口学刊,2022,44(2):85-98.
[14] 艾小青,陈连磊,林芳.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对居民养老意愿的影响及城乡差异[J].西北人口,2017,38(3):100-106.
[15] 王毅杰,赵婷婷.养老资本对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J].西北人口,2023,44(1):116-126.
[16] 宁艳,王高翔,殷召雪,等.中国空巢老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其倾向、使能和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10):1237-1240.
[17] 李玲玲,张娣,王媛媛,等.皖北地区养老意愿及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3):46-49.
[18] 徐宏,李陈陈.我国老年人口养老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52-62+119-120.
[19] 程亮.老由谁养: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4(7):131-138.
[20] 高艳,杨清红.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城市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J].统计与管理,2020,35(2):123-128.
[21] 赵锦航,陈珂,尹洪科,等.“十四五”规划下徐州市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市场周刊,2022,35(11):14- 18.
[22] 李爽.煤矿安全文化的研究与思考[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101.
[2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EB/OL].[2023-05-21].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5/content_6875434.htm.
[24] 唐溧,胡晓霁,刘亚慧,等.社会养老为何在农村水土不服——“家文化”视角下城乡养老意愿差异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20(1):128-136.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4-01- 29].https://www.mca.gov.cn/n152/n164/c1662004999979997470/content.html.
[责任编辑:李仲先]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ged Populations Preference for Elderly Car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LASS 2018
XU Kang,JIANG Jie
(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Hena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population aging,the issue of preference in elderly care among the aged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mount of attention.Based on the CLASS 2018 data,this research employs a 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eference of elderly care among elderly individuals.The study reveals the following findings:Regarding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elderly males and those in good physical health tend to prefer independent elderly care.Older individuals and those with a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re more inclined to choose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whereas elderly individuals with bett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end to opt for society based eldly care.Regarding family factors,those with higher household incomes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society based eldly care,while individuals with spouses are willing to opt for independence.Additionally,elderly individuals with more children are more prone to choose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In terms of social welfare,elderly individuals who receive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are more inclined to choose society-based elderly care.Likewise,those who have access to community-based day care centers or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choose society-based elderly care.Currently,independence and family-based elderly care remain the dominant models among the aged.Society-based elderly care fails in attracting sufficient numbers of elderly population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basic elderly care services while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society-based elderly care service in order to create a multifaceted elderly care model.
Keywords: population aging; the aged population; preference in elderly care; multinomial; logistic; elderly car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