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音乐创作与演奏特色分析

2024-04-23唐佩柔李晓春

音乐生活 2024年2期
关键词:定弦古丽巴拉

唐佩柔 李晓春

《阿拉木·古丽巴拉》是在2002年由青年古筝演奏家高雁,根据作曲家顾冠仁创作弹拨乐合奏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移植改编而成的古筝音乐作品。同名合奏曲创作灵感来源于维吾尔族民歌《阿娜尔·古丽巴拉》。该筝曲在创作中采用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作曲手法,其中创作该筝曲时运用的人工定弦打破了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大大增加了古筝作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该筝曲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关注新疆地区音乐元素,创造出具有类似风格的古筝作品如《大漠行》,以及风靡全网引得各类乐器演奏的作品《行者》。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是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爱恋的真实写照,表现出勇敢热情的维吾尔族男青年面对自己爱慕之人由衷地唱出自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以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为研究对象,从音乐创作特色和演奏特色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力求为之后演奏者演奏该曲和风格相似曲目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创作特色

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作品结构、人工定弦、节奏节拍、旋律线条等四个方面。

(一)作品结构

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结构大体上为歌唱性强的行板加上欢快流畅、律动性强的小快板两个部分构成。乐曲为多段体曲式,由引子加上六个乐段构成 (表格1)

表格1中引子和A乐段、B乐段、A1乐段构成第一部分的行板是属于赛乃姆结构,通常为引子加歌曲1加歌曲2加歌曲3直至终曲,其特点选择维吾尔族民歌为素材,开头的引子,为之后欢快热烈的舞蹈旋律打下基础;歌曲之间连接紧密,间奏速度起始为中速不常出现,随着音乐进行速度渐渐加快进入高潮随后终曲结束。

(二)人工定弦

古筝最基本的定弦方法是遵循民族五声调式音阶体系。但是作曲家在创作现代筝曲是会运用人工调式定弦,即将谱面上的需要音由高到低提前确定好,一般位于曲谱面的开始位置。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也采用的是人工定弦,定弦为(见谱例1):

谱例1

通过谱例1我们可以发现该筝曲以六个音阶为主,形成了一个八度的循环,可以确定该筝曲的定弦并不是五声音阶定弦。在保留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基础上加上偏音变宫,即宫音(实际音高为G音)下方小二度#F音。这样的定弦方式首先在实际演奏中方便了八度弹奏与和弦音的弹奏,其次有助于加强新疆风格音乐在音乐听觉氛围和意境氛围的渲染。

古筝是以五声调式定弦方式实现定调。但由于新疆音乐它的丰富的调式体系,传统调式无法满足相关风格音乐弹奏要求,因此作曲家开始对其定弦方式大胆创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人工调式定弦方式。该作品正是人工定弦方式的成功案例之一,这种独特的定弦方式,摆脱了传统调式束缚,为之后新疆音乐风格不局限运用人工调式定弦,作曲家可以根据所创作筝曲的风格特点精心设计定弦,为现代筝曲风格多样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节奏节拍

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节拍是指音乐按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一系列拍子,拍子有强弱分别。在音乐中节奏和节拍时先于旋律作品旋律出现,是音乐的整体框架。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在节奏的选择上运用了切分节奏(共出现在12个小节中)、附点节奏(共出现在36个小节中)、弱起(共出现在3个小节中)。筝曲全曲贯穿赛乃姆的节奏型,是常见的五种维吾尔族音乐节奏型中一种。赛乃姆节奏型常用四分音符为单位拍,配合切分、附点节奏,一般以两小节为一个单位,第一小节的第二、第三拍出现切分节奏及第一、第二拍上连续出现两个强拍,使得该节奏强拍与原有节拍的节奏强拍位置有所不同,极富特色。该节奏在慢板段落弹奏时的特点是平稳庄重,在快板段落弹奏时显得粗犷有力,常用于维吾尔族舞蹈中,营造热烈欢快的气氛场面

1.切分节奏

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从第二小节就出现的切分节奏,全曲切分节奏共计出现在了36个小节。切分节奏打破了节拍的强弱规律,使得音符的强拍弱拍位置互换,旋律更具律动感。

2.附点节奏

筝曲从第一小节的第一拍就出现附点节奏,共计出现在了12小节处。谱例2中是筝曲的第1小节到第10小节,其中第4小节、第8小節、第10小节的标红处为小附点节奏,附点节奏使筝曲欢快流畅,富有歌唱性。

谱例2

3.弱起

弱起是指音乐从弱拍或者是强拍弱位开始的部分,谱例3是乐曲第15小节,虽然不是典型的弱起小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谱面的换气符号,可以看作是一个乐句的开始,可以明显看出方框处音符发现处于弱拍弱位上,整个谱面上这样的情况共出现了三次。

谱例3

4.节拍

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节拍选择上大体在  2/4拍的基础上临时变换到了3/4拍,通过观察谱面,乐曲的第1小节到第4小节,短短4小节节拍就出现变化节拍,强弱规律的变化也极具特色。

(四)旋律线条

旋律线是指谱面上旋律呈现上的线条,用来描述以单声部作横向旋律进行时的状态。维吾尔族民歌旋律线上呈现出“锯齿型”旋律线按其在谱面的表现形式划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波浪型。此类音乐最常出现的就是“反S”型旋律线。该筝曲也不列外。“反S”型的旋律线,简单来说是指旋律一般用五度、六度、七度在向上进行到高音区,之后渐渐回落到降低的音区,形成旋律回落的趋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旋律的部分音又回升,从而又形成了上升的趋势,故名“反S”型旋律线。(详见谱例4)。

谱例4

二、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演奏特色

在古筝演奏中,一般以右手弹奏旋律,左手运用按、颤、揉弦起到润色和旋律补充的辅助作用。现代筝曲的部分作品以左右手交替弹奏主旋律的形式出现。该古筝演奏特色不仅体现在左右手的演奏技法方面还体现在作品的情感表达维度。

(一)左手演奏技法

在古筝的演奏中左手常用到的技法总结为“按、颤、滑”,起到对主旋律的润色作用,或左手常弹分解和弦为主旋律起伴奏作用。该筝曲以单声部的旋律为主,左手多以伴奏配合右手主旋律,但是起到旋律补充左手节奏也较为复杂,无疑是在左右手配合方面,加大演奏难度。此外为了让维吾尔民族独有的调式在古筝上完整体现,除作品的人工定弦外也需要通过滑音、超八度双按、移码等左手技法实现。

1.滑音

滑音是古筝左手基本演奏技法之一,是古筝独特韵味的体现。滑音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一种滑动的音,强调左手滑动琴弦的过程。滑音可分上滑音和下滑音。上滑音是指右手弹奏琴弦后,左手在琴码左侧将右手弹奏的音高按滑至原音高五声音阶上行级进的音(除谱面表明音高),使余音产生由低到高的滑动效果。下滑音则与上滑音方向相反,演奏时左手先将该琴弦音高按到其五声音阶上级的音,后右手弹琴弦,再慢放左手,让音从高到低滑动。谱例 5是第 10 小节。图中第一个音c2 是维吾尔族调式风格特征之一的“活音”,活音又称“润音”即在一定范围内音高上下游移的的音。该活音处在二分之一与四分之音之间,采用回滑的方式弹奏,回滑技法是上滑与下滑相结合,常用于陕西筝派作品。谱例5中的滑音较特殊,它是由滑音技法和按音技法结合完成。首先通过按音技法按出 c2音,然后通过回滑音技法由 c2 音上滑到 d2 音再下滑回到 c2 音,该“活音”演奏经过三步才能完成,三次音高变化要求耳朵对音准的把握更加敏锐,因此演奏回滑音时不仅要做到轻柔婉转的弹奏而且平常练习时还要加强对听音的训练。

谱例5

2.超八度双按

超八度双按技法是高雁在进行同名的器乐合奏曲移植时,为满足在古筝上顺利演奏,创新出的左手技法。其中双按是指左手的大指,和除小指外的其余三个手指同时或是交替进行按下两个琴弦。谱例第15小节方框处(见谱例6)是c2和e3,这两个音超出的八度。在实际演奏中c2需要在b1音高琴弦上左手按弦小二度实现,e3也需要在d3音高的琴弦按弦大二度实现,且两音中间并无其他音,无法通过常规按音实现流畅演奏,因此需要运用到该技法。实际交替按弦中由于三指相较于大指发力更加集中,大指按弦时e3的实际音准会偏低,所以要注意手的重心位置的转换,在三指按弦c1手的重心应在中间,快速转换大指按弦时重心应该靠后。

谱例6

3.移码

移码在现代筝曲中较为常用,比如古筝曲《大漠行》也运用了此手法,通过左手移动琴码改变音高实现。一般情况是改变琴弦音名从而进行转调。但是在该筝曲中音名没有改变。在实际演奏中应该确定移码前后准确音高预先空出移码的距离,以便演奏时快速移码。

(二)右手演奏技法

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实际演奏中,右手以轮指和拍击技法较为突出。

1.轮指

筝中轮指技法借鉴琵琶演奏技法中得来。指法要求除小指外的其余四个手指在一根琴弦上依次向手心方向弹奏,给静止的单音增添动感。该筝曲中轮指技法常出现,演奏出灵巧、轻快的音色,大大丰富了音响效果。在实际演奏时四个手指要发力均匀,在这个过程中大指会出现根不上其他三指速度,发力相较于其他三指过大的特点,这需要大指根关节发力过程中指关节不能弯曲弹奏,大拇指不能离弦太远方便四指灵活依次过弦,需要大量的轮指基本功练习。

2.拍击技法

拍击技法指通过运用手掌或者手指关节拍打古筝的不同部分模拟各种音效。筝曲原型为维吾尔族民歌,民歌演唱时常常选择手鼓、冬不拉等其他民族特色的乐器进行伴奏,因此该筝曲中运用拍击技法模拟手鼓节奏(见谱例7)。在实际演奏中注重切分音的强弱規律,拍击古筝底板不要整个手掌大力拍击手掌发力更能演奏出切分附点节奏的强弱规律,使作品更加灵巧活泼。

谱例7

(三)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表现力热烈丰富,想要在演奏时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内涵,力度速度的把握、肢体语言和气息的巧妙配合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1.力度速度把握

《阿拉木·古丽巴拉》全曲在第一部分旋律运用了重复的旋律手法,这就要求在实际演奏中需要突出乐句间的强弱对比,使得乐曲具有歌唱性,在乐曲移码后尾声部分可以明显看出力度记号变化,全曲进入高潮演奏力度越来越强直至在高潮中结束。速度上的特点,则为起始是中速,随着音乐进行速度渐渐加快进入高潮随后终曲结束。

2、肢体语言和气息的巧妙配合

准确演奏出作品表达的情感需要演奏者通过肢体语言、气息的巧妙配合形成。演奏过程中,在乐句渐弱时我们的身体、头部和手要随着旋律从靠进岳山的位置到中间游弹,乐句渐强处理则相反。在乐句减弱的音色处理时要注意音轻柔但不虚,强弱过渡自然,在游弹的过程中逐渐加大或减少指关节的力度,以便更好地诠释筝曲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另外在到乐段快板部分时的肢体语言和气息的发挥空间较小,要注重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成一拍的音符颗粒感,在距离前岳山三到四公分处弹奏,这里音色明亮,扎实,弹奏快板时注重调整触弦角度的速度、手指小关节的力度变化达到音色颗粒清晰、稳定和饱满的要求,这离不开我们日常基本功的练习,但要注意手部肩部放松,不要过于紧张导致过于上半身过于紧绷。

结论

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在音乐创作和演奏特色方面极具特色。高雁移植同名器乐曲创作的古筝曲不仅仅推动了原同名器乐曲,也对维吾尔族音乐文化起到传播推动作用。新世纪以来作曲家创作热情高涨,从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养料,创作佳品。另外人工定弦和演奏新技法的产生和运用,为古筝现代筝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筝乐的发展吸取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学习借鉴西方的作曲技巧,中西相融,创作佳作。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向国人乃至世界展示和传递出中华优秀内涵,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这是每个古筝人也是每个音乐人的追求、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娜维莎:《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音乐风格及演奏探析》,江西师范大学2020年毕业论文。

[2]张微微:《中国民族器乐之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乐曲移植的创新》,《北方音乐》2017年第20期。

[3]赵德义、陈明:《从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看乐曲移植的创新意义》 ,《武汉音乐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沈佳虹:《浅析古筝曲〈阿拉木·古丽巴拉〉的音乐分析》,《黄河之声》2015年第2期。

唐佩柔 江南大学人文学2023级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

李晓春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樂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

猜你喜欢

定弦古丽巴拉
“鞭炮”巴拉拉
学校手拉手 共学小英雄——“努尔古丽中队”风采录
杏花辞(二首)
古筝曲《婵歌》的演奏技法及艺术表现分析
古丽,古丽
巴拉莱卡琴:从指尖流出的动听旋律
追踪考试热点盘点定弦定角题型
从古筝的定弦谈筝曲创新
俯瞰城市
聪明蛙与巴拉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