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中央音乐学院刘经树教授专访
2024-04-23张晨
刘经树教授是我硕、博阶段的导师。2005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三年级的时候,于润洋先生的学生刘经树老师回国,担任我们班的专业主课《西方音乐史》的教授,并先后开设了《18世纪音乐》《19世纪音乐》《20世纪音乐》《音乐史编纂学导论》《独立音乐观念》《贝多芬音乐研究》《瓦格纳音乐戏剧》《音乐文本批评》《系统音乐学》《音乐术语学》《什么是音乐》等课程,使我们的视野大大打开。跟随刘老师获得硕士学位后,我曾在《音乐生活》2012年第6期为老师做过一期“封面人物”,希望通过老师的引介,吸引更多人关注当代德国音乐学理念。时光荏苒,再聚首已是十年后,这次相聚,主要想请先生谈谈近十年他在研究、治学理念中的一些经验,以启迪后辈。
张晨(以下简称张):刘老师好!很荣幸能够再次与您相聚在《音乐生活》,您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此非常感谢您的支持!我们都知道,您回国以后为中国的西方音乐史研究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了诸多课程,您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刘经树(以下简称刘):首先感谢《音乐生活》的邀请和你的采访。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国家、学院及我的导师于润洋先生为了培养我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我十分珍惜我所获得的一切机会,我希望把我所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在德国所学到的德奥音乐学理念尽可能多地带回国内,并传授给中国的年青一代学者们,让他们掌握德国音乐学的主要思想和工作方法,以提高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学的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辜负国家、学院、老师对我的培养。
我在翻译德国经典著作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我试图从文字上将德国的音乐学理论尽可能多地引入国内。我同时也大力推荐德国著名的音乐学家来华访问。早在留学德国时,我曾邀请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德国著名音乐学家)教授,即《西方音乐》的作者及我的博士导师罗伯特·根特(Robert Günther德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教授来华讲学,后由于他们的健康状况都未成行。2009年,我曾邀请赫尔曼·达努泽(Hermann Danuser德国著名音乐学家)教授和克里斯蒂安·卡登(Christian Kaden德国著名音乐社会学家)教授来中央音乐学院做短期讲学,之后我还曾邀请过海因利希·盖格尔(Heinrich Geiger德國汉学家)博士来华讲座,其目地是推动我国的音乐学水平向前发展。
德国音乐学教育有非常完整的体系,我开设这些课程也是根据德国音乐学的教学体系引进,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洋为中用的原则,尽量提高我国音乐学教学和研究水平。让我欣慰的是,许多同学听讲之后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理解音乐学;还有让我欣慰的是,一些在央音选听我的课程后去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他们不光在思维上更能接近德国的教学理念,而且在央音所选课程的学分全部获得认证,为他们免去许多选修课学分,节省了他们许多宝贵时间。
张:您是否能简单的谈一下您所开设各门课程的最核心的宗旨是什么吗?
刘:好。简明扼要地谈一下:
《18世纪音乐》这门课是德国多位音乐学家合著的一本音乐通史,概要地描述了西方音乐在18世纪发展的情况。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haus)撰写了其中的三章——器乐曲演出在18世纪时期发展的意义,是促成独立音乐观念建立的重要因素。与传统音乐史的写法不同,本课未把“巴洛克”时期的结束作为18世纪音乐的因素之一。
《19世纪音乐》这门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音乐结构史。作者卡尔·达尔豪斯认为,音乐史不应像通史那样成为音乐发展的节目单,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出现了哪些杰出的作曲家?他们创作了哪些杰出的乐曲?运用音乐结构史,探讨什么是19世纪西方音乐发展的范式?它怎样从旧范式中产生?19世纪范式是独立音乐观念,是一种出于自身的缘故而产生无标题的自律音乐,它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音乐。
《20世纪音乐》这门课是德国当代著名音乐学家赫尔曼·达努泽(卡尔·达尔豪斯的学生)写的一本通史,它概要地描述了20世纪西方音乐风格史发展的情况,比如表现主义;勋伯格和他的学生的新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十二音体系;新古典乐派;电子音乐;具体音乐和整体序列音乐等等。
《独立音乐观念》这门课是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写的一本专著。他综述了历史上写过关于出于自身的缘故被创作和聆听的自律音乐的文字,讨论了独立音乐观念的创立和它在19世纪前后的演变。如果这门课与《19世纪音乐》一起选修,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贝多芬音乐研究》这门课是德国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撰写的杰出作曲家序列之一《贝多芬和他的时代》——是关于贝多芬作曲思维研究的专著,如18世纪的“双重主题”“关系魔力”“中断的写作”“记忆动机”等。
《瓦格纳音乐戏剧》这门课是德国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写的作曲家瓦格纳的专著。作者写了两本同名关于瓦格纳音乐戏剧的专著。第一本是各部剧的基本情节。此门课着重讲解第二本书,探究各部剧的美学问题和作曲上的问题。
《音乐文本批评》这门课是卡尔·达尔豪斯编写的关于音乐文本批评的教材。在书中,达尔豪斯论证了“音乐如同文本”,反驳了格奥尔基亚德斯(Thrasybulos Georgios Georgiades希腊裔德国音乐学家)关于音乐不是文本的观点。
《系统音乐学》这门课是海尔格·代·拉·莫特-哈伯(Helga de la Motte-Haber德国音乐学家)教授编的教材。自从德国音乐学家规多·阿德勒(Guido Adler德国音乐学家)19世纪末提出“系统音乐学”以来,人们一直讨论了“什么是系统音乐学”的问题。海尔格·代·拉·莫特-哈伯教授的这篇文章相当于是系统音乐学的导论,解答了系统音乐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音乐》这门课是德国音乐学家卡尔·达尔豪斯教授与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教授合作的一本关于音乐美学的专著。他们一起各抒已见,讨论了有关“音乐是什么”的问题。
《音乐术语学》这门音乐术语学课程最核心的问题是研究它的词源学,就是说一个词,在最初出现的时候,用拉丁语表达是什么意思?然后它在音乐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是如何持续的演变。比如像交响乐这个词,它最先来自于拉丁语“和谐”的意思,它在以后的音乐发展当中持续变化,成为多种体裁。以符合这个词的原意。这门学科不仅对音乐学者们十分重要,而且对所有想进入音乐殿堂的学生们具有奠基的作用。
开设以上这些课程的宗旨是:各抒己见,取各家之长,畅所欲言,打破学术界僵硬的状况,让学生们了解德奥音乐学体系,开阔思路。
张:德国音乐学研究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研究课题?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刘:德国在19世纪经历了阐释学体系,形成了一群阐释学研究的大师(维利巴尔德·格里特教授,Wilibald Gurlitt德国著名音乐学家),他又培养出自己的学生(卡尔·达尔豪斯、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等),发表了各自的音乐学名著。如下即是音乐学最主要的名著:
一、 音乐史编纂学。卡尔·达尔豪斯:《音乐史基础》(1977),是一本研究编纂音乐史的资料书。书中介绍了音乐史研究对象是什么?以及音乐史接受的问题等等。我已翻译了原著,但尚未出版。
二、 音乐结构史。卡尔·达尔豪斯:《19世纪音乐》(1980)。书中探讨了音乐史的范式是什么?19世纪音乐的范式就是独立音乐观念。《独立音乐观念》是卡尔·达尔豪斯写的另一本专著,我已翻译了这两本原著,但尚未出版。
三、 传统作曲家作品的研究。值得推荐的是卡尔·达尔豪斯:《贝多芬和他的时代》(1980),此书研究了贝多芬作曲思维的模式。我已翻译了原著,但尚未出版。
四、 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刘经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五、 系统音乐学。它指除史学以外,所有音乐学研究的领域。有代表性的是海尔格·代·拉·莫特-哈伯《系统音乐学导论》,以及《系统音乐学》第16册(卡尔·达尔豪斯主编)。我已翻译了原著,尚未出版。
以上成果,音乐学的学生们需要认真研读。
张:我们知道,近十年,您培养了诸多优秀的博士、硕士,在这个过程中您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您对他们的论文选题有怎样的要求?
刘:德奥音乐学在国际上一直处在领先地位,我希望为国内培养的学生尽量接近德国学生的学术水准。使我国的音乐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一个好的音乐学研究者,他们不应该只具有音乐史的知识就足够了,而连带着要有哲学、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音乐作曲技术等诸多知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各种相关知识,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我向他们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介绍高质量论文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选择一个合格的研究课题,最大可能的符合德国音乐学开题的标准。
张:2017年,您邀请了德国著名音乐学家赫尔曼·达努泽教授到中央音乐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讲学。能讲讲其中的过程吗?其中可有一些趣事?
刘:为了提高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水平,2014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潘澜老师与我商量,希望能从德国聘请一位德国著名教授来央音做较长时间有系统的讲学,我向他推荐了当时任德国洪堡大学音乐学院系主任的德国著名音乐学家赫尔曼·达努泽教授。最初教授并未答应,后我于2015年7月亲自赴德国柏林三顾茅庐,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并决定于2017年至2018年开展为期一年的授课。一年中,教授开设了《18、19世纪音乐》《20世纪音乐》《元音乐》《音乐话题学》等四门课程。
《18、19世纪音乐》课程共13讲,达努泽教授讲解了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贝多芬奏鸣曲的早中晚三个时期、马勒交响乐、勃拉姆斯的《纳尼》Op.09等著名作品。他的讲解与国内惯用讲法有很大不同,为我们开启了新的视野。达努泽教授还介绍了他的博士论文《音乐的散文》,这是他30多年前写的优秀论文。
《20世纪音乐》共14讲,教授提纲挈领地讲解了表现主义、勋伯格及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作曲、先锋派和简约派音乐的当代发展过程,这本书对本世纪西方音乐作出了丰厚的贡献。听教授亲自主讲,对我们更具有意义。
《元音乐》课程共16讲。元音乐概念在近几十年复兴,与音乐学日益增强其文本性有关。达努泽教授的专著《元音乐》(2017年)以1980年以来后现代音乐学的核心领域——音乐文本批评为基础,探索了这个概念的发展历史,最后以逆向的西方音乐史的方式,重构了布莱、勃拉姆斯、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逆向”到西方音乐史的元音乐过程。达努泽教授在授课中,讲了元音乐的三种可能性:放入混沌(Mien abyme),潜能化(potrmzieung)、元(meta)……,如戏中戏、画中画、音乐的音乐等。这是达努泽教授近些年来音乐学专著的一部力作,把音乐学从18世纪借鉴语言学研究的雏形模式中解放出来,引领到当下后现代文本批评的康庄大道。教授的讲解使师生们受益非浅。
《音乐话题学》课程共14讲,是达努泽教授近些年的又一部巨著,达努泽教授将该理论的全球首讲献给了中央音乐学院,让我们不胜荣幸和感激。由于该巨著仍在出版的路途中,目前不便透露授课内容。授课的开始阶段异常艰难,思維、文化、语言的巨大差异,对学生们和我这个译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每门课我都要翻译十五六万字的讲稿,为了使学生们得到更好的听课效果,潘澜老师带领学生们课前预习、课后讨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通过授课,学生们了解了德国音乐学的体系和德国音乐学的工作方法。这是第一次由西方音乐学者亲自为中国学生有体系地授课,对我国音乐学的向前迈进很有帮助。
直到如今,每次回忆起达努泽教授在央音的讲学,我心中都充满了感动和感激。教授的这次成功讲学是整个中央音乐学院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教研室、音乐学系、外办到学院层层大力支持,还有听课同学们不惧艰难,刻苦奋进的学习精神。在第一次授课时俞峰院长亲自授予达努泽教授中央音乐学院荣誉教授职位。讲学结束后,学院、外办、系、教研室的领导们向教授表达了衷心感谢并为他送行,这次成功的讲学将永远被记录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校史中。
张:您觉得德国的音乐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刘:德国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分为历史音乐学和系统音乐学两大领域。历史音乐学指的是18世纪以来,音乐历史学家们根据时间先后和地点的不同,分别研究历史上各地的音乐发展。18世纪末,德国音乐学家规多·阿德勒提出了系统音乐学,它是用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民族学、音乐心理学、音响学研究等各门非史学的学科的理论来补充阐述音乐历史的发展历程。德国音乐学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求实、求准,所有引用资料都要有非常翔实准确的根据,坚决反对道听途说,避免任意解读。全部课程以第一手资料为准,供后人摘引在新发表的著作中。
张:您认为于润洋先生留给后辈最宝贵的是什么?
刘:能有幸成为于先生的学生是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对我而言,他既是师长又是亲人。我跟随他完成了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后,他积极支持并努力帮助我赴德国完成博士学位。他不仅教授我的学业,更用他的高尚人格教导我做人。他一生淡泊名利、潜心钻研,永远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人的榜样。在学术上他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治学作风。
张:我想,学术脉搏代代相传,尤其是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品行,是前辈传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作为每个时代的见证者,代代学人的贡献需要和“音乐学分析”一样,放在社会、历史的脉络中。于先生对中央音乐学院的贡献,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贡献,有目共睹。历史需留给后人评说。感谢刘老师接受我们的邀约,祝您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刘:谢谢你,也祝《音乐生活》越办越好!
张 晨 博士,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