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研究风险评估及针对性护理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暴力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2024-04-22刘茜李晓莲
刘茜,李晓莲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精神一科,福州 350008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病程迁延,呈逐渐衰退倾向,终身患病率约1%[1]。其病因不明,伴随思维、情感及行为等方面异常,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但治愈率较低[2]。因患者病情特殊,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相对较高,常见不良事件如出走、自杀、攻击等,对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医疗纠纷[3]。因此护理管理过程需依靠风险评估方式有效辨别风险并加以控制,可有效减少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发生,整体提升护理质量[4]。本研究以2021 年6 月至2023 年5 月在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7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旨在回顾性研究风险评估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暴力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21 年6 月至2023 年5 月在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住院治疗的7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医学伦理原则。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5];②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躯体性疾病;②既往发生外走、攻击或自杀事件者;③脑器质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①改善患者病房环境,在病区增加绿植,活动室内增加棋牌、麻将、书籍等设施,增强患者趣味感。②加强与患者间沟通,消除患者陌生感,提高安全感,帮助患者解决各类问题,增加患者心理舒适度。③加强用药护理。遵医嘱为患者给药,每次发药时见药物入口,避免患者假服药或未服药。
1.2.2 观察组
(1)采用本院自制“住院患者外走风险评估及措施表”评定外走风险,共7 项内容,每项0~2 分,单项分数2 分或总分>3 分,提示患者存在外走风险。有外走风险者每周评估1 次。针对性护理:①护理人员进行口头、书面及床边交班,于黑板及三防本上标识;②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周边人员,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消除不适;③动态观察病情,加强沟通,了解患者想法和原因,给予安慰和解释,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取得患者信任;④精神发育迟滞、痴呆及伴有意识障碍患者重点监护;⑤严格执行病区安全管理制度,评估患者职业、门锁完好性,日常做好环境安全检查;⑥存在外出风险的患者,活动范围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班班交接;⑦遵医嘱保证治疗的有效执行;⑧根据患者病情,丰富住院生活;⑨探视时做好家属安全宣教,争取家庭支持。
(2)采用布罗塞特风险评估量表(Broset-Violence Checklist,BVC)评定患者攻击风险,共6 项内容,每项记0 分或1 分,为0 提示低风险,1~2 分提示中风险,>2 分提示高风险。低风险者每月评估1 次,中风险者每周评估1 次,高风险者每周评估2 次。针对性护理:①低风险患者。a.开展攻击防范知识及疾病知识的宣教;b.帮助患者辨别病态的体验,区分症状与现象,增进现实感;c.按医嘱完成患者服药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d.尊重患者个人空间,提供温馨安静的环境;e.明确患者需求和感受,不激惹患者;f.采取运动、音乐、静观减压、康复活动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善情绪;g.为患者提供通讯条件,促进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②中风险者:a.将患者安置于易于观察的病室;b.与其他兴奋患者分开安置;c.与患者共同寻求倾诉方法、离开愤怒环境、记录感受等其他可替代措施;d.观察攻击预警信号,识别攻击行为的先兆表现,采取防范措施。③针对高风险患者,设立攻击风险警示标识;专人24 h 看护,保持患者在照护者视线范围内;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时,站在患者侧面,保持至少一臂距离,采用语言劝告其终止行为;与患者制订规则并提供多种选择,暂时与患者达成共识;降级技术无效时,实施保护性约束。
(3)采用“住院患者自杀风险评估及措施表”评定患者自杀风险,分3 类危险因素,31~43 分提示极度危险,21~30 分提示很危险,11~20 分提示危险,10 分及以下提示较安全。针对极度危险、很危险的患者每日评估1 次,危险的患者每周评估1 次,安全的患者每月评估1 次。针对性护理:①针对极度危险、很危险患者。需口头、书面、床边交班,在黑板及三防本上标识;将患者安置观察室,及时巡视,告知家属患者不能离开视线,注意环境安全,落实危险品管理;识别患者自杀征兆,必要时约束保护患者;②针对危险患者。了解患者情绪状况、心理动态,纠正患者不良认知,适时做好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寻求帮助,及时处理患者的问题;患者药物发药到口,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睡眠情况,睡眠障碍者及时通知医师处理;③针对较安全患者。根据病情适当参加集体活动;外出检查时特别交代,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联系家属,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干预前后住院患者外走风险评估表、BVC 评定量表、住院患者自杀风险评估量表得分。②统计暴力事件发生率。③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焦虑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共14 项,每项0~4 分,评分7~13 分提示可能存在焦虑症状,14~20 分提示肯定存在焦虑症状,21~28 分提示存在明显焦虑症状,≥29 分提示存在严重焦虑症状[8]。抑郁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项(HAMD-17)评估,7~17 分提示可能有抑郁症状,18~24 分提示肯定有抑郁症状,>24 分提示存在严重抑郁症状[6]。
表1 干预前后评估量表得分对比(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22~71 岁,平均(43.99±6.73)岁;对照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4~73 岁,平均(44.20±6.69)岁。两组患者可比(P >0.05)。
2.1 干预前后评估量表得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外走风险评分、BVC 评分、自杀风险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外走风险评分、BVC 评分及自杀风险评分更低(P <0.05)。见表1。
2.2 暴力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暴力事件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的17.14%(6/35),(χ2=3.968,P <0.05)。
2.3 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 评分更低(P <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表现为精神活动障碍,患有此病的患者思维紊乱,个人行为容易受精神症状刺激,发生危险行为[7]。加上患者在院治疗期间处于封闭环境,导致与外界隔离,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影响心理状态恢复[8]。常规护理干预可辅助药物治疗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但因患者病情特殊,无法有效控制危险行为发生,因此联合风险评估意义重大[9]。
观察组干预后的外走风险评分、BVC 评分及自杀风险评分较对照组低。观察组的暴力事件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17.14%(6/35)。本研究结果提示风险评估干预下精神分裂症患者外走风险、攻击风险及自杀风险下降,暴力事件发生率下降。与张燕红等人[10]研究结果相一致。分析原因,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风险行为进行评估,可掌握患者当前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情况,针对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精神状态改善,减少暴力事件发生。文献指出,风险评估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定位,可为后续护理工作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11]。本研究使用的风险评估表包含“住院患者外走风险评估及措施表”、“中文版布罗赛特攻击行为量表”及“住院患者自杀风险评估及措施表”,可根据评估结果明确患者外走、攻击及自杀风险,弥补传统护理干预中依赖护理人员经验进行判断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护理,使护理干预方案更富有针对性[12]。
观察组干预后的HAMA 评分、HAMD 评分比对照组低。研究结果提示风险评估干预下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这是因为在风险评估结果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行为模式,辅助患者以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应激事件,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13]。其次,针对性护理干预中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指导其进行集体活动,可促进患者与外界交流,有助于帮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14]。
综上,风险评估可有效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降低暴力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