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全院血糖模式在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4-04-22周强徐静陈思劼丁香熊红萍
周强,徐静,陈思劼,丁香,熊红萍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福州 350000
中国位居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之首,据预测,至204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超过1.2亿[1]。现阶段,我国18 岁及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0.4%[2]。糖尿病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认的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3]。糖尿病患病人数近年来呈现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在手术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在不断加大[4]。住院患者血糖异常需经科室申请和组织会诊,但管理不规范,导致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目前,信息化技术在医院诊疗系统中广泛应用,为临床带来极大便利。信息化血糖联网管理系统,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血糖管理模式,立足于信息化技术,搜集并自动上传患者血糖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模块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生成、管理及数据共享等,实现血糖管理的自动化与信息化,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精准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手术治疗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300 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临床指南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代谢性疾病;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损伤;合并精神疾病史或认知障碍;中途退出研究。本研究经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150 例。对照组接受普通会诊模式给予患者降糖治疗。观察组接受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干预:应用医院开发的“糖尿病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临床智能血糖仪”监测入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实现对患者的信息化管理。“糖尿病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对接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智能血糖仪、血糖监测表等;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所获得的相关临床信息:来自医院的信息系统的检验结果,智能血糖仪检测到的血糖值,医师和护士手动录入的血糖值,均可同步上传到内分泌科室的糖尿病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上传全部数据,进行保存、归档,同时可对数据进行分析。糖尿病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包括手术方法、基线资料、临床检测指标、血糖变化趋势、不良事件发生状况等相关内容。在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对低血糖、高血糖阈值予以明确,如果上传到系统当中患者血糖信息高于或者低于规定阈值,系统界面就会出现提醒信息,并发出警报。同时在科室范围内组建糖尿病全院管理工作小组(由多名内分泌科医师和糖尿病专科护士组成),糖尿病管理小组的主要成员,需要根据日常饮食、年龄、生化检测结果等信息,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降糖方案,根据智能管理系统中显示的血糖趋势,对降糖药物剂量进行调节,实施必要的饮食指导,既往接受胰岛素治疗患者,需及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等,外科医师及护士在获得相关信息之后,需要协助落实医嘱,采用胰岛素泵治疗,为患者提供干预方法,改善血糖,针对血糖水平极高、病情复杂等情况,由糖尿病管理工作小组,对患者实施专门的床旁会诊指导。胰岛素泵模拟人体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通过持续24 h 向患者体内输送适量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作为基础剂量,以维持正常葡萄糖代谢功能。其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空腹和餐前高血糖状况。在每餐饭前,可预先给予适量大剂量胰岛素,从而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现象。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手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感染、低血糖、疼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②血糖水平:干预前后分别采集指尖血,采用我院现有血糖仪,对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同时采集静脉血液,离心处理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③炎症水平: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液,在离心处理后,对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水平进行测定。④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价,每个量表最高80 分,分数高则心理问题严重。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最高10 分,分数高则疼痛重。⑤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血糖达标时间。⑥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百分制问卷,通过不记名打分的形式,在出院前对满意度进行调查。满意≥80 分,基本满意60~<80 分,不满意<60 分。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分别以n(%)和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中男性98 例,女性52 例;首次发现糖尿病34 例,既往确诊糖尿病116 例;糖尿病史0~16 年,平均(7.7±0.6)年;年龄30~75 岁,平均(61.5±2.8)岁。对照组中男性97 例,女性53 例;首次确诊糖尿病36 例,既往确诊糖尿病114 例;糖尿病 史0~18 年,平 均(7.5±0.8)年;年龄30~75 岁,平均(61.3±2.6)岁。数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存在可比性。
2.1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出现2 例,对照组13 例,发生率分别为1.33%和8.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8.491,P=0.004)。
2.2 血糖水平 两组干预后血糖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血糖水平更低(P <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血糖水平
2.3 炎症水平 两组干预后CRP、WBC 水平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CRP、WBC 水平更低(P <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炎症水平
2.4 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 两组干预后SAS、SDS、VAS 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SAS、SDS、VAS评分更低(P <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评分(分)
2.5 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血糖达标时间 观察组住院总时间、血糖达标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住院总费用少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血糖达标时间
2.6 患者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 <0.05)。见表5。
表5 患者满意度 [例(%)]
3 讨论
高血糖的存在,会使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并且会增加住院死亡率。高血糖若未妥善控制,可能造成伤口不愈、感染、手术延迟等不良情况。但过度控制血糖也可能引发低血糖,影响患者恢复[7]。有文献指出,医源性低血糖或心血管事件可能抵消长期维持正常血糖的益处[8]。有文献报道,急性应激、不稳定饮食摄入、手术、用药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增加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延长住院时间,缩短生存期[9]。
在近年来的医疗趋势中,非内分泌专业科室的高血糖住院患者比例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医疗界的广泛关注,也促使我们对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进行更深入地探讨。自我监测在糖尿病的管理与治疗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了解患者疾病状态的关键方法,更是调整治疗方案和促进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10-11]。研究表明,糖尿病的管理应被视为一个多学科的联合行动。其涉及内分泌科医师的专业判断,护士的日常护理,营养师的饮食指导,以及药剂师的药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协作[12]。这种多学科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对住院患者开展个体化的血糖控制,从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疗住院的非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临床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工作。这不仅需要更新现有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果,更是对患者负责任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努力,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要加强对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使血糖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使生活状态保持良好[13]。但是,患者实施自我管理,从当前的医疗模式来看,受到患者自觉性影响的程度较大,一些患者在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出现后,才会到医院就诊,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往往不是十分理想,因此,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的难度也相对较大,通常波动呈现阶段性特征[14]。本次研究中,研究了手术治疗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干预的临床价值,通过对比得知,观察组研究对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前后血糖、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心理状态、疼痛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准备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围手术期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似[15],由此证实,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数据管理、血糖监测、数据传送等步骤充分结合,实现床边整合信息化管理,与血糖监测终端,应用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说明,手术治疗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和炎症反应,迅速减轻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患者经济负担,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提高满意度。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信息化全院血糖管理干预效果理想。但由于本次样本容量小,为深入探讨效果,今后可开展进一步深入大样本容量研究,以期获得最佳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