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响研究
2024-04-22刘靓竹
刘靓竹
( 天津市天津医院脊柱三病区,天津 300211 )
既往研究指出, 我国早在2015 年时就有超过1.4 亿的40 岁以上骨质疏松症患者, 该年龄段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达24.62%。 且骨质疏松更常见于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越高,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患者骨折风险越大;尤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骨质疏松患者群体不断扩大,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导致椎体功能损伤,通常需手术治疗,但老年患者耐疼痛性差,缺乏疾病认知,自我护理能力差,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并发症。 且我国老年患者平均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记忆力减退,理解能力下降,对健康教育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较差, 接受能力较低, 执行困难,加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 传统健康教育涵盖疾病基础知识、治疗相关知识和并发症知识等,但主要依靠患者住院期间和复诊时的口头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差。 常规康复护理开展通常较晚,虽然能满足一般护理需求,但针对性较弱,效果不尽人意。 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提倡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并发症[1]。 健康教育方面则推崇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整合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主题, 丰富健康教育方式,从而提高教育效果[2]。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 例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对象, 将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用于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中, 以分析其应用价值。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12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90 例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5):男23 例,女22 例;年龄60~74 岁,平均年龄(65.91±1.54)岁;致伤原因:高坠伤14 例,交通事故伤16 例,其他原因5 例;文化水平:初中以下29 例,初高中13 例,高中以上3 例;骨折阶段:L1为19 例,L2为26 例。 观察组(n=45):男26 例,女19 例;年龄60~76 岁,平均年龄(65.01±1.61)岁;致伤原因:高坠伤17 例,交通事故伤14 例,其他原因4 例;文化水平:初中以下27 例,初高中15 例,高中以上3 例;骨折阶段:L1为17 例,L2为28 例。 2 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患者≥60岁;影像学检查确诊腰椎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症;行手术治疗;患者会使用智能手机。 (2)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症者;严重器官疾病者;精神病史、认知异常者。 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包括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入院和出院集中宣教)、体位护理、用药指导、并发症预防等;术后7 d 指导患者做康复运动。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 (1)多元化健康教育: ①在手机上做骨质疏松和腰椎压缩性骨折相关健康知识宣传, 以动画与真人结合等方式展现健康知识,包括早期康复训练示范等内容。 ②实施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③入院2 d 内评估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微信使用方法,加入康复微信群;鼓励患者每日查看微信更新内容,学习健康知识,鼓励通过微信向病友、医护人员提问;微信健康知识由1 名护理人员专职推送,包括疾病、治疗、并发症预防、早期康复锻炼等知识;出院后,每周由2 名护士进行在线护理咨询服务和患者问题反馈及整理。 ④同伴教育。 选取骨质疏松5 年以上、依从性好、康复良好,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上,善于交流、积极热心的患者为同伴教育组长,共4 名,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开展同伴教育活动, 即组长协助医护人员对组员(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提供帮助,每周组织活动,包括室外活动、在线茶话会等,时间和形式由组长与组员协商确定,组长主持病友共同学习骨质疏松和压缩性骨折、 手术治疗等知识,分享个人自我护理经验,对组内康复较差、依从性较差的患者给予关怀和帮助, 活动后将结果汇报给护理人员。⑤家属赋能教育。至少1 名家属全程共同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与患者一同学习健康知识, 向家属讲解骨质疏松和压缩性骨折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护理方法、手术配合事项等;向家属介绍病房环境及病床、床头铃等使用方式,告知预防跌倒措施,指导家属学习辅助翻身,帮助患者进食、洗漱等;组织家属与患者一同学习康复锻炼视频,并进行现场示范,确保家属掌握并协助患者学习, 之后家属对患者每日康复锻炼进行鼓励和督促;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指导时需要家属全程参与, 告知家属为患者每日提供饮水量在2000 mL 左右,提供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坚持清淡饮食,根据医嘱补充钙和维生素,强调正确用药的重要性, 建议家属购买药品分装盒, 标注用药剂量、时间等,避免患者漏服或多服;家属定期与患者一同向护士反馈康复训练、饮食、用药等情况。 (2)早期康复训练: 根据术后恢复情况调整康复锻炼时间,通常在术后4 h 疼痛缓解后,可做踝关节旋转屈伸等运动,术后24 h 可做抗阻力伸膝运动,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术后2 d 进行骨折部位外固定后,可活动其他部位;术后7 d 可做腰背肌功能训练,30 min/次。
1.3 评价指标
1.3.1 健康认知
于术前和术后3 个月采用骨质疏松症知识问卷(OKT)评估,包括危险因素认知(11 题)、运动相关知识(7 题)、钙知识(8 题),总分0~26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认知越好[3]。
1.3.2 疼痛与功能康复
术前1 d、 术后3 d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0~10 分为无痛到极度疼痛,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轻[4]。 术前1 d、术后3 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总分29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好。于术前1 d、术后3 个月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评估功能康复,分值为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功能康复越好。
1.3.3 自我护理能力
护理前和护理后(术后3 个月)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估,共4 个维度,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好[5]。
1.3.4 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
护理前和护理后(术后3 个月)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量表评估患者的应对方式,共有屈服、回避和面对3 个维度, 共有20 个条目, 各个条目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 即根据患者应对情况给予1~4分, 其中屈服、 回避分值越低表示患者应对方式越好,面对分值越高表示应对方式越好。 护理前和护理后(术后3 个月)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患者自我效能, 共有10 个条目, 各条目用Likert 4级评分法,给予1~4 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自我效能越高。
1.3.5 并发症
包括便秘、腹胀、恶心呕吐、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使用SPSS 19.0 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n,%)、(±s)表示,分别行χ2、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健康认知对比
护理前,2 组OKT 各项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OKT 各项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OKT 评分对比(±s,分)
表1 2 组OKT 评分对比(±s,分)
?
2.2 2 组疼痛与功能康复对比
术前1 d,2 组VAS 评分、 腰椎JOA 评分、BI 指数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3 个月,观察组腰椎JOA 评分、BI 指数,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疼痛与功能康复对比(±s,分)
表2 2 组疼痛与功能康复对比(±s,分)
?
2.3 2 组自我护理能力对比
护理前,2 组ESCA 量表各项评分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ESCA 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ESCA 评分对比(±s,分)
表3 2 组ESCA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
?
2.4 2 组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对比
护理前,2 组应对方式评分、GSE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 组屈服、回避评分均低于护理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 组面对评分、GSES 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对比(±s,分)
表4 2 组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对比(±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
?
2.5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与行为干预使个人或群体掌握自我护理知识,建立健康观念,改变自身行为,利用周边资源减轻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的教育活动。 常规健康教育主要依靠患者住院期间的口头讲述, 虽然也结合院内张贴墙报、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等图文教育,但形式依然单一,且主要为单向信息传播,教育效果不尽人意。 多元化健康教育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多媒体教育、 同伴教育等方式, 丰富了信息传播途径,使健康知识呈现更加生动,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和学习,在许多科室已取得良好效果[6]。 本研究中,多元化健康教育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健康教育、同伴教育、家属赋能教育。
其中,多媒体健康教育包括手机节目宣传、微信软件健康教育; 尤其是近年来微信等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健康宣传更加生动、形象,时间和地点更具灵活性,同时能实现护患互动,备受推崇。 胡孙玉等[7]研究者将微信健康教育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延续护理中,与常规护理比较,前者护理后健康知识掌握率更高,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更高(P<0.05)。
同伴教育是指个体或群体一般更愿意听取拥有相似知识背景、相似经历、相似年龄和兴趣爱好的同伴的建议和意见,因此,同伴教育是通过设立同伴教育组长,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分享经验,达到改善自身现状的教育活动。 既往研究者将同伴教育用于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 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前者护理后的骨质疏松相关知识评分、健康行为评分、GSES 评分更高(P<0.05)[8]。
家属赋能教育是将患者家属作为影响患者康复、知识掌握、自我护理技能提高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以此进行干预的一种健康教育方式。 家属赋能教育能使家属更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治疗情况和护理要点,参与到患者健康教育和康复计划中,协助患者康复。 目前,家属赋能教育被用于癌症患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妇产科、儿科患者中,据报道,家属赋能教育能有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提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依从性,促进康复。 冯春兰等[9]研究者将家属赋能教育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 能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锻炼依从率,降低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本研究中, 观察组OKT 量表、ESCA 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中采用家属赋能教育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使患者从屈服或回避的应对方式转变为积极面对。 这是因为家属赋能教育使家属全程参与到患者的健康教育和一些简单护理中, 充分调动家属参与护理的积极性, 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和护理能力,从而能更有利于照料患者,弥补传统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力资源不足、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同时家属作为重要的陪护人员, 其在患者身边的时间较护理人员更长,几乎能随时照料患者,提供帮助,且家属与患者的特殊关系能更好进行沟通, 尤其对于接受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弱的老年患者而言,家属的陪护更为重要,能更好督促患者完成康复训练,并按医嘱完成饮食计划、用药计划,积极面对治疗。
早期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病理和生理恢复情况进行的早期功能训练,坚持循序渐进,在不同康复阶段进行合理锻炼。 与常规康复训练相比,早期康复训练能缩短卧床时间,促进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因长期制动等导致的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且早期活动有助于胃肠蠕动,可降低胃肠并发症风险[10]。故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腰椎的神经丰富,术后局部痛感强烈,术后长期制动导致局部肌肉紧张, 而早期康复锻炼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流, 松弛肌肉组织, 加快损伤组织恢复,可缓解疼痛,故观察组术后3 d 的VAS 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早期康复训练中进行的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腰背肌肌力和协调性,促进伤椎功能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故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腰椎JOA 评分、BI 指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训练结合多元化健康教育用于老年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 能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