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研究

2024-04-22李岩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

李岩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通过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职业教育的道德底蕴,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进路,包括强化理论学习、推进“三教”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创建育人条件、探索“中文+職业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赋能机理;实践进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伦理观念、价值取向,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思想脉络和精神谱系,其所构建起的中华文化价值坐标,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前进方向。“教化之行,兴于学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文化内涵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职业教育的深刻底蕴

1.重视教化,持文守正。“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支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为人们的言行提供了道德准则;从历史传统看,“尊重文化、践行道德”的“君子”思想深刻映照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与社会制度中;从社会角度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倡导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团结精神,无疑也是今天职业教育所吁求与倡导的职业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持文守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底色,更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文化基石。

2.寸积铢累,精益求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态度和职业精神,注重对细节的关注、对质量的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寸积铢累,精益求精”的背后,是积极勤奋、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处世观,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务实内涵,与职业教育培养理念高度契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工匠们以“寸积铢累”的精神,通过反复实践,最终才能实现技术的突破,反映了中华文明崇尚实证、敢于钻研的民族个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寸积铢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务实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进路。这种蓄积在民族文化中的务实内涵,与工匠精神的独特品质——专注、细致、精益求精、不断创新高度契合,职业教育者必须深入挖掘,才能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效果[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内在机理

1.传承工匠精神,重塑职业教育的精神信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中的君子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写照。工匠精神“以技为皮,以术为骨,以匠为心”[2],蕴含着勤奋劳动、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等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职业精神传统。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挖掘工匠精神的独特品质,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一是振兴民族职业文化,以鲁班、宋故兴、马钧、李春等为代表的许多技艺大师秉持着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用亲身实践证明长期专注和执着练习是“炉火纯青”的必由之路[3]。二是重塑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工匠文化,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使之内化为现代职业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价值信仰。三是依靠工匠精神优化职业教育的育人路径,强化“教”的导向性、“学”的主体性、“做”的实践性,在专业领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逐步成为行业专家。

2.增进文化自信,指引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向。文化自信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精神之基。增强文化自信,对于指引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坚持德技并修、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一批“国之大者”。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生态,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和文化自信。三是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新风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助力其成为文化传承的新载体,弘扬“敬业乐群”的劳模精神,激发每个职业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内生动力,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堡垒。

3.培养民族认同,厚植职业教育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伟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爱国主义情怀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思想精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薪火赓续的新形式,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精神标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爱国主义精神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坚定国家立场和立志报效祖国是成长之本、成才之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厚植学生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职业教育要发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培养民族认同的内在机理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的实践进路

1.强化理论学习,重视文化育人理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了政策依据。职业院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职业院校育人的生命线。一是要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相关论著,认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二是要转变办学理念。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三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办学内涵。要在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方案等文件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传统文化育人的地位。四是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长效机制,使传统文化之花在职业院校生根、开花、结果。

2.推进“三教”改革,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领域改革,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三教”,即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三项基本要素,是实现文化育人的基础保证。一是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督促教师系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素质,通过专题培训、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提升全体教师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水平。二是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编写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积极开发活页教材和网络“金课”,并将校史、地方文化、职业文化等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框架。三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采用启发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VR、AR和AI等技术实现多维教育体验,给学生全方位的互动体验,赋予传统文化课堂教育新的“活力”, 丰富案例教学,强化知行结合。

3.整合教育资源,营造文化育人氛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要主动作为,发挥自身的育人主体作用,广泛动员一切积极因素,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一是要充分发挥院校的主导作用,认真组织谋划,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创新载体形式,积极举办具有文化底蕴的主题活动,广泛开展课内外教育,全方位引导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政府部门、文化场馆、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职业院校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遗址的互动交流,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合力。三是要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应用,相互学习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挖掘当地文化底蕴,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开展文化研究,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探索“中文+职业教育”,拓展文化育人渠道。职业教育具有适应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要充分利用“走出去”战略机遇,深化跨文化交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各地,使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一是要加强“中文+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职业院校应基于产业需求在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使各国学生在学习中文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可发掘校企区域资源优势,联合开发特色职业教育项目,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通过“鲁班工坊”“孔子学院”等平台,将特色项目推广国际,增强影响力[4]。三是要深化多元文化融合。可以组织开展中外教师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多语种文化节,开设中外文化比较通识课程等,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开展国际学院建设,深入国际职教合作,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化水平。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职业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挖掘其中的核心价值,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动力,助推职业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征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系2023年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课题“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DEC202361909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彦杰,张沛海.传统文化助力职业教育守正创新的探讨[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1):77-81,88.

[2] 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蘇教育,2015(44):20-22.

[3] 李强.班墨匠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兼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1(3):46-52.

[4] 曾淑媛,汪星星.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背景下“鲁班工坊”走出去路径探究[J].北京文化创意,2023(5):73-78.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人事处)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