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

2024-04-22左崇良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发展路径中国

左崇良

摘 要:高校智库是中国智库的主力成员,有其独特的存在。现实中,我国高校智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功能定位不清,智库独立性不强,人员资金来源单一,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困境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内外部环境的制约,组织运作模式不匹配,还有评价体系不完善。本研究基于中国现实语境,发掘高校智库建设的多重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高校智库有序发展的策略和路径。中国高校智库建设需要突破的重点是创新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层分类差异化发展,改革评价制度和资源分配制度,推进协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现实困境;归因分析;发展路径

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体之一,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首次提出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概念和建设目标,全国高校整合资源,陆续成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政府决策咨询的新型科研机构——高校智库。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1] 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建设了多少智库?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如何?是否实现了国家政策的预期?基于以上思考,课题组以“高校智库”为主题,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搜索,在CNKI筛查北京大学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的题目,筛选出368篇文献;同时,我们通过《光明日报》、中国智库索引(CTTI)系统等权威官方渠道查找与高校智库相关的报道文章,广泛阅读文献并进行梳理和分析,辅以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获知中国高校智库的数量规模和发展现状以及高校智库的国内排名、产品产出、区域分布等情况,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亟须明确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路径。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

现时期,高校智库已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支新军。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校智库建设获得了新进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

1.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倡导和推动,最近几年,高校智库型机构在中国大量涌现,成为国家治理研究、政府决策咨询的新锐力量。

第一,《全球智库报告》定期发布,中国智库稳健上升

自2006年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定期发布《全球智库报告》,每年发布一期,建立了一套客观公正的研究体系,通过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综合排名,实现研究全球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中的作用,描绘出全球智库发展的路径图,引导各国智库为搭起社会与政府间的桥梁付出努力。[2]

2020年1月30日,国际极具权威性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全球智库报告2019》(2019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在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等全球近150个城市盛大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智库数量排在前三名的国家是:美国(1,871家)、印度(509家)、中国(507家)。有7家中国智库位列全球智库百强,而其中属于高校智库的,只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在全球高校智库排名第9位,在全球智库总排名第81位。2021年初,《全球智库报告2020》在纽约、华盛顿、伦敦、北京等全球近130个城市发布,该报告指出,2020年,亚洲超过欧洲,成为智库数量最多的区域。与此同时,中国的智库数量有大幅增长,位居世界第二。由此可见,中国智库实力稳健上升。

第二,高校智库数量大幅上升,分层明显

现时期,我国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智库做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并出台办法,极大地推动了各级各类智库快速发展。

2018年1月,《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颁布了“中国大学智库百强排行榜”,该排行榜是中国高校智库的第一个排行榜。报告较为详实地描绘了中国高校智库的总体面貌、地域、领域等表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拥有1,000多家高校智库。高校智库百强呈现出“三大方阵”:一是国家高端智库。全国首批的25个国家高端智库中有6个高校智库,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二是高校智库前三十强。其中,清华大学5个,中国人民大学3个,北京大学3个,复旦大学2个,中山大学2个,浙江大学2个。三是中国大学智库百强。九成以上来自于“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3]。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荣登榜首,获得“中国大学顶级智库”三十强第一名的好成绩;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在推进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4]

高校智库的地域分布不均衡,各省级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在《2018中国智库报告》中,有13家高校智库进入前50强,这13家高校智库分布于9所大学,9所大学皆为国内顶尖的“985工程”高校。区域高校智库数量与高校绝对数量不成正比。从2018年进入百强高校智库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湖北4个省市的高校智库有59家,近六成的百强高校智库集中在这4个省市;有11个省市(河北、黑龙江、辽宁、甘肃、山西、重庆、河南、宁夏、青海、海南、贵州)没有高校智库进入100强;重庆、河北、甘肃3個省市的高校智库数量及校均智库数量都比较多,但都没能进入百强智库,说明这些地方的智库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

2022年8月,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发布了《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2021》。2021年,全球智库参评数量由2020年的388家增至403家。从国内外智库占比情况来看,在总智库池扩充的情况下,国内智库的占比逐年提高,中国智库的发展势头强劲,这与近年来中国围绕《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政策有关。中国智库TOP100排名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排名国内第一。进入全球智库TOP20的国内智库只有3家,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3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15名)和中国工程院(第19名)。从高校智库建设来看,名列前十的依次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5]

第三,高校智库在智库中占比高,社会影响力大

近年来,中国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增大,来自高校智库的声音越来越多。《全球智库报告2020》综合榜单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全球化智库(CCG)、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IISS)、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8家中国智库连续两年入选全球百强智库榜单。其中,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IISS)是入选全球百强榜单的高校智库。

中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有25家,这些单位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共10家,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二类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智库,共12家,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三类是依托大型国有企业,只有1家: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第四类是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共2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由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共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整合为新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5家试点单位调整为24家。

高校智库在新型智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2018年11月20日,中国智库索引(CTTI)共收录706家来源智库,其中高校智库441家,占比达62%。CTTI系统共收录了来自高校智库的7,110篇内参、17,646份报告、4,978篇報纸文章、6,220本图书和45,130篇论文,分别占CTTI系统内各成果总量的74%、81%、52%、80%、85% [6]。高校智库已成为智库内容生产的主力军,这体现了中国智库建设的一大特色。

智库建设是时代性课题,国家需求引发了中国高校智库的快速发展。有学者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4月20日,中国智库索引(CTTI) 共收录836家来源智库,其中高校智库560家,占比达67%。而2018年11月,我国高校智库数量为441家,仅占比62%,这说明高校智库增长迅速。2020年4月,《清华大学智库大数据报告(2019)》发布。清华大学选取的分析样本有1,065个智库,有社科院类智库69所,党政部门智库157所,军队智库2所,科研院所智库24所,高校智库611所,企业、社会智库118所,党校行政学院智库54所。高校智库611所,占据了中国智库的半壁江山,其中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表现亮眼。

第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发展迅速,贡献度大

中国广大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号召,高校智库快速兴起并发挥自身优势,在诸多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高校智库在服务国家大局、引导社会舆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高校智库已明确服务于党和政府部门,政治性特征显著。时至今日,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作为依附于政府的研究机构,它们在信息采集和研判、参与政策咨询、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信息资源分析与应用研究中心(CIRAA)智库研究小组于2016年成立,对全球著名智库活动进行数据驱动范式的综合性评价与评级。基于数据分析,从国内外智库占比情况来看,在总智库池扩充的情况下,国内智库的占比逐年提高,中国智库的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国内智库102家(27.13%)、国外274家(72.87%);2020年,国内智库108家(27.84%)、国外280家(72.16%);2021年,国内智库128家(31.76%)、国外275家(68.24%)。与2020年入榜情况比较,近两年的TOP20榜单重合率为85%。2021年,是项目组第五次发布智库排行榜单。2021年,中国智库影响力TOP20榜单中,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这两家智库是中国高校智库中的佼佼者,在咨政建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智库积极主动作为,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专业素养。中国高校智库长期聚焦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定期发布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为政府、企业和其他单位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主张和政策建议,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2.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

中国高校智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少问题,陷入了发展困境。

第一,高校智库数量庞大,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个高校智库,但高校智库之间的差距明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我国既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这类“高大上”的高端智库,也有普通高校建设的毫不起眼的智库。高校是我国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但问题是,高校强大的研究力量是相对分散的,合力不足,高校智库研究中碎片化现象严重。高校智库数量虽多但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智库不多、智库研究成果质量总体上不高。

我国高校智库的同质化程度高,发展不平衡,影响渠道相对单一。高校智库是应用型研究机构,但我国高校智库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存在着各种偏差,存在谋取名利、“大干快上”“纸上谈兵”的不良现象。高校智库虽然积极地向政府建言献策,但实效性不强。

第二,高校智库功能定位不清,存在多重发展误区

当前,我国高校积极参与智库建设,但存在目标定位不清、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渠道不畅通,研究合力难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高校及其领导在智库建设中表现出了超强的功利性,高校智库陷入发展性误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存在四类问题:一是国内高校一些智库,做的主要事情是发表白皮书,而没有独立和深刻的声音,智库依附现象严重。二是缺乏明确的政策咨询信息,供求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科学。三是以学科建设代替智库建设、割裂智库研究和基础研究,忽视宣传工作,传播意识淡薄。四是智库治理机制运行不畅,高校智库主体性缺位,缺乏开拓创新的智库组织文化,粗放管理影响营运能力的提升。

“趋向”和“管治”构成了智库与政府互动的实践基础,但高校智库与政府的话语权不匹配。智库与政府双向交流的缺乏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供需衔接不够,智库成果缺乏可操作性,政策咨询被少数人用来“做姿态”。政府靠熟人和圈子找咨询专家,智库靠“猜测”对接党政部门的决策需求,双方之间存在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產品不对路等问题。

第三,高校智库缺乏稳定支持,智库人才流动不畅

高校智库缺乏稳定的支持,高校智库成果难以得到认可,这影响了高校教师从事智库工作的积极性。当前,高校智库人才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匮乏,各层次智库人才的良性流动、职业发展等受到传统制度的制约,旋转门“双向旋转”机制还不通畅,各类人才创造力得以充分激发的局面尚未形成。

智库建设需要人员梯队。但是,在中国的大学里,一种令人痛心的情况屡屡发生。高校智库招募的专职研究人员享受不到高校教师的正常待遇,那些被选为大学智囊团后备力量的年轻教师常常在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面前犹豫不决。在现有的学科体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涉及智库研究工作的需要,这导致了国家急需的智库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错位。

第四,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国家需求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导向存在偏差。高校建立和认可研究机构时,没有对智库进行分门别类,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政策咨询服务之类的评估标准。高校智库之间缺乏整体性规划,高校对智库建设的评价标准普遍缺位,成果认定体系不适应智库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但与国家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高校智库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机构类型和职能扩展;二是与团队建设有关的人事政策;三是研究模式;四是成果应用的制度机制。在传统大学制度的影响下,我国高校智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僵化的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的研究方法,评价指标有失精准。

高校智库深陷困境的归因分析

对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归因分析,有助于找出高校智库建设的阻碍性因素。

第一,高校智库与高校、政府的行为准则存在冲突

高校智库研究成果质量低下和影响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智库和政府三者的运行机制难以兼容,大学、智库和政府机构三种组织的使命、价值和行为准则之间存在冲突。

我国高校智库起步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在高校智库的运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突显出来,对此进行反思实有必要。高校智库是在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种科研组织。高校智库在人事和财产管理上没有自主权。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矛盾是这种新的科研组织与大学原有的学术生产机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智库与高校整体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校库关系”是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变量。当前,智库相对独立与隶属于高校之间的角色定位矛盾、高校智库建设的学科性与高校建设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智库建设目标功能与高校建设目标不相一致的矛盾、智库质量标准的多样化与高校评价体系的专业化之间的矛盾、院校办学效益与智库建设成本之间的矛盾,造成高校在建设高校智库过程中价值功能的“被牵连—被离心”,以及高校智库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被束缚—被边缘”的窘境[7]。

第二,高校智库与政府以单向交流为主,话语权不匹配

高校智库与政府以单向交流为主,话语权不匹配,是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困境的真实表现,原因很复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高校智库已具有较大规模,但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同步提升。对于大部分高校智库来说,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咨询报告质量不高有其根源。咨询成果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研究议题小、内容散、问题分析浅等方面。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高校智库机构在成立之初,就是作为院系的“副业”而设立,本身要受到院系主业(教学和科研)的制约,智库研究(现实问题与对策)仅仅排在第二或者第三位次目标。二是高校教师主要接受传统的学术训练,对学术评语体系熟稔,但对智库报告所要求的行政(政策)话语体系不太熟稔,导致智库成果难以被重视和采用。

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尚未达到决策咨询的期望。行政主导型政策制定体制决定了我国政策知识的主要功能是决策咨询,其生产过程技术性强、生产系统结构中心化、传递方式具有吸纳性,这使得我国对高校智库的政策知识需求较为有限,政策知识产品的“适用性”相对不足,传递渠道不够畅通,智库功能与大学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为此,高校智库建设须注重内涵提升及与其他类型研究机构的错位发展,充分发挥促进政策质量提高与政策共识形成的功能[8]。

第三,高校智库组织结构不合理,建设中突显三大矛盾

近年来,在党政部门的战略驱动下,高校智库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发展。但在高校既往科研工作和机制运行上所形成的路径依赖,与智库管理工作、智库运营工作的方式不全然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校智库借助外力得到迅速壮大的同时,是否能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内部治理体系,高度影响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参与治理能力[9]。

高校智库的组织运行模式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智库建设面临的三个主要矛盾,包括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的矛盾、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之间的矛盾[10]。从新制度主义理论角度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着理性选择导致主体利益冲突、权力的非对称分布导致组织与学科专业权力冲突、合法性机制引起多元文化碰撞等困境产生[11]。高校智库不同于其他类型智库,它具有依托于自身丰富的学科和学术资源,聚焦基础性、长线性的问题研究的优势,但也有其“比较弱势”,如智库建设要求有相对固定的信息或者资料来源、要具有固定的经费和技术支持、要具有持续跟踪观察社会问题的能力等,这对于建设中的高校智库都是难题。尤其突出的是,高校智库从建制、科研程序到科研项目管理等,缺乏相对独立性;人事管理僵化,缺乏内部奖惩激励机制。人事管理体制是高校智库重要的管理体制之一,其在引进人才方面须遵从高校的事业编制人事制度管理,造成智库人才向传统的教学科研人才看齐,这一定程度制约了智库的发展,导致了高校智库“社会影响力不强、资政建议采纳率偏低”的困境[12]。

第四,智库评价活动偏重于工具理性,忽视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随着国家决策所涉因素的日益复杂,理性决策至关重要,高校智库建设受到高度重视。高校智库建设既是高校的社会责任所在,也是高校积极参与国家决策服务的先机所据,但是,国家智库包括省级智库并非适合所有高校的目标选择、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于诸多高校智库并非明智之举[13]。

SCI、SSCI和CSSCI本身是文献索引系统,其指标无法全面衡量一项研究的社会效益和创新贡献。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破五唯”对高校智库建设将产生有益的影响。高校智库建设归根结底是其能力建设。根据决策理论、政策过程理论以及高校智库的本身运行特点,构建高校智库的运行框架,并依据运行框架构建高校智库能力体系。高校智库能力体系要素分为基础能力、情报能力、成果产出和创新能力、政治能力和服务能力。高校智库基础能力雄厚,而情报能力、成果产出和创新能力、政治能力和服务能力均存在不足之处[14]。?

智库评价是智库研究的难点,也是智库研究的薄弱环节,最具挑战性、最具争议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07年开始推出年度全球智库发展报告,它是知名度最高的西方智库评价报告,但其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主要还是基于西方的导向性评价理念与标准。《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及其以后系列报告主要聚焦中国大学智库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提出大学智库评价“三维(FAC)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中国大学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方法。高校及其智库要积极探索并实施、推广科学客观的成果认定与激励制度,与国内同行一道,打造出更符合中国国情和高校智库特征的“中国标准”。

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路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智库,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必须履行的使命职责。高校智库,路向何方?推进高校智库建设,可依据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色,走以下几条路径。

第一,明确功能定位,高校智库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智库的发展目标,明确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战略研究、人才培养、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五大功能。

高校智库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智库。高校智库是中国智库体系的一支“新军”,从其自身资源、政策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公开发布、决策方案的推广和实施等角度来看,高校智库具有官方智库无法获得的优势,也是民间智库无法相媲美的。高校智库具有自身优势,如学科齐全、人才集聚、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此外,我国高校集聚了80%以上的社科研究力量,这是无与伦比的优势。

基于高等教育的特殊背景,高校智库发展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可依據自身情况,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基础理论研究优势、跨学科综合研究优势、人才优势、学术优势、对外交流优势。与此同时,我们须着重引导高校智库型机构进一步深化改革,适时启动高端智库建设计划,重点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高校智库既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与政府智库相比较,高校智库有更大的自主性,高校智库“不能以获得什么级别的批示为目的”,其提供的咨询报告应该基于学术的严肃性和真实性,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差异化的发展形成自身特色。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指出,中国新型高校智库是“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的基本定位。作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智库不仅具备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撑的常规性职能,更是兼具高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独特职能。不同于社会智库、党政智库和其他类型的政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的建设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高校智库的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以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为导向,以创新改革机制体制为重点,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为核心,以打造富有特色的研究项目为纽带,以提高研究质量和成果转化率为目标。[15]高校智库须明确自身的担当与作为。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智库责无旁贷地承担着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的时代责任。为此,高校智库建设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要明确主攻方向;二是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四是要推动科研方法创新。

第二,加强高校智库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整合优质资源

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全国高校成立了众多智库、智库联盟。这固然是好趋势,然而,如何避免智库建设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真正发挥智库“大脑”的作用呢?这需要健全高校内外部治理体系,加强智库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整合优质资源。

健全内部治理体系,高校智库须在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规范化发展,需要从人员管理、资金利用、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内部治理机制方面着手,切实革除弊端,破除发展桎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是中国高校智库建设的成功实例,考察其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路径上如何打造高端智库,如何通过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的创新变革,突破高校智库发展的制度瓶颈,可为其他高校智库提供借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以“多维度的能力建设”模式作为高校智库的治理之道,科学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能力要素,在资金募集能力建设层面,促进政商学媒多元筹资方式;在知识储备能力建设层面,优化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在战略规划能力建设层面,塑造国际知名度与话语权体系等举措,为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提供有益探索。[16]

健全高校外部治理体系。中国高校智库要改变“库多智少”的现象,可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政府和高校双方共同发力。政府提供的间接支持,鼓励公众和社会机构向高校智库提供资助,在税收上提供一些优惠;政府给高校智库直接的支持,包括财政支出上增加预算以支持高校智库的发展,提供资助支持智库的机构建设,或向智库设定一些定向资助项目,集中研究当前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高校要改进对高校智库的管理和服务,加强智库的标准化建设[17]。建立智库成果转化渠道和转化平台,高校新型智库平台建设要做到选好题目、立题精准、反复调研、重点核查、对策有力、开门见山、层次分明、多方咨询、渠道畅通等,多元驱动实现高校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

智库工作强调建设性,强调如何改进那些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政策和措施。在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的基础上,保证高校智库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智”,或者说,高校智库有何不同于政府和民间智库,是社会各界都在探讨的话题。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民主的体现。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成功的制度模式主要有“相对独立式”“人际互动式”“间接影响式”。我国高校智库参与决策咨询以“有限介入”为主要特点,与决策部门的互动与协同不够,决策影响力较低。因此,需要以嵌入理论为视角,探索一种既能保持大学智库适度独立,又能使之深度参与决策咨询的中国特色制度安排;同时,遵循激励相容原则,优化改革路径,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18]

第三,高校智库谋求差异化发展,勇于培养智库人才

作为智力资源的有效集成形式,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高校智库建设带来新的契机。目前,我国高校建设智库进程受阻、智库与院系存在组织冲突、两者相互争夺资源、高校智库之间缺乏协同机制等。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更好地达到建设目标,高校智库应平衡权力,减少组织冲突;多途径筹措科研经费,跨界共聘优秀人才。

高校智库建设须谋求差异化发展。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类型,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以及人员构成。围绕高校智库组织特点以及智库人员工作性质与职业发展诉求,以多通道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探索建構针对学术型、咨政型、支撑型三种智库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和相应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高水平建设。高校智库应与其他类型的智库错位发展,人才培养与对策研究结合起来[19]。推进智库人才培养,是高校智库的一大使命。高校智库可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发挥人才关键作用,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校智库队伍;二是推动智库人才交流;三是高校智库为国家培养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的人才。

高校智库建设须以专业人才为支撑,高质量的智库、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还在于人才。高校智库具有人才密集、学科齐全、对外交流广泛的先天优势,且具有非营利性。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管理机制的改革。只有构建高质量智库队伍,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智库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高校智库人才管理应从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四方面入手:通过拓展引才渠道、构建“旋转门”制度,汇聚智力资源;依托智库人才资源,培育兼备学术能力和咨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保障智库成果产出的持续性;将学术成果和咨政成果均纳入考核指标,确保考核的公平合理;完善经费制度,优化激励体系,建立智库人员职业发展多通道。此外,还应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项目化运作,构建灵活的智库人才协同机制。[20]

第四,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高校智库协同发展

建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至少应包含国家提出的八条标准、新型智库突出自身“新”和“特”的标准、国际评价标准以及社会实践评价标准,其中最为实用的标准即是社会实践评价标准,看重研究成果采用后引发的社会效益和价值。高端智库建设成功的标志就是产出管用、实用的高质量成果,这也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检验标准。

《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20年)》从中国大学智库评价的理论建构和学理逻辑出发,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学新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了智库评价“三维模型”FAC,即维度一之契合度: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认定标准与任务要求相关性与匹配度;维度二之活跃度:衡量决策咨询、媒体网络和学术研究交流的参与表现;维度三之贡献度:从量和质的角度评价智库咨政建言、理论研究成果和智库人才培养结果与呈现状态,为中国大学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未来我国智库评价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深化智库评价理论研究,提高评价方法科学性;提升评价主体多元化及协同合作;完善智库数据库建设,对智库成果和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多层次、完善的智库评价体系等[21]。

高校智库评价首先要基于高校智库的本质及其实际贡献,要以多元评价理念构建高校智库评价体系,全方位、多层面优化高校智库多元评价机制。高校智库作为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知识创新与应用平台,其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依托原有学科优势与破除传统学科约束两个主题。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应在明确定位与定能的前提下,从“建设一流”与“适应需求”两方面重塑学科战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知识生产模式特点的多元评价体制,以管理创新撬动组织创新,在改善公共决策系统和提升公共政策质量方面持续有力地产生“高校思想”与“高校影响”。[22]

高校智库建设是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成果优势转化为服务于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高校智库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矛盾的办法:一是解决学术研究和咨政研究矛盾最重要的路径是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即把对咨政研究的评价和学术评价区列开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咨政研究的评价体系;二是实体机构与虚体机构的矛盾可以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三是找到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的平衡点[23]。

推动高校智库协同发展,须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完善人才保障。智库是知识密集型组织,人才是思想与理论创新的主体,更是实现高校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生命力所在。建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关键在于创新制度设计,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智库活力。鉴于校库间存在的关系悖论问题,关系治理理论可为校库关系的良性治理与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即重新梳理高校智库与高校间的组织关系,建立协同共进的关系体系,推动高校智库建设由依靠高校组织建设的边缘化发展模式转向内部嵌入的协同发展之路。[24]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普及化阶段省域高等教育治理的体系结构与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A044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2-09-1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王俊生.美國智库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智库建设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8(Z2):118-121.

[3]中国大学智库百强排行榜出炉 大学智库前30强[EB/OL].[2024-03-12].http://www.551j.com/news/202203/338167.html.

[4]人大国发院荣登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首[EB/OL].[2024-03-12].http://nads.ruc.edu.cn/yjdt/3cf719b7463d49b5a61ae5bc1cd5c4bd.htm.

[5] 2021全球智库影响力评价报告,中国核心智库榜单排名[EB/OL].[2024-03-12].https://www.baogaozhiku.com/5126.html.

[6]于亮,王传奇,王斯敏,等.2018CTTI高校智库及“高校智库百强榜”报告[N].光明日报,2019-01-07(16).

[7][24]杨中艳,张忠家.高校与高校智库间的关系治理:逻辑、悖论与重塑[J].高教探索,2021(3):23-29.

[8]姜尔林.行政主导政策制定背景下高校智库的功能困境及其超越[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4):25-33.

[9]徐万欢. 高校智库内部治理的逻辑向度[J].江苏高教,2022(5):64-68.

[10][23]沈国麟.中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3个矛盾[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3(2):30-34.

[11]孙清忠,黄方方.我国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困境与消解——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5):130-135.

[12]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4):15-20.

[13]眭依凡,王贤娴.对大学智库建设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17,37(7):1-8.

[14]张春花,孙玉玲,迟玉琢.高校智库能力建设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3):10-19.

[15]程建平.高校智库建设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与路径选择[J].社会治理,2020(6):5-8.

[16]杨沐,林珅.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探索与多维度能力建设——基于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个案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3(1):93-100.

[17]张寒松.治理高校智库“库多智少”需要双管齐下[N].贵州日报,2019-04-17 (11).

[18]汪锋. 交互嵌入:一种大学智库参与决策咨询的理想制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85-90.

[19]金志峰,杨小敏.高校智库人员考核评价——基于职业发展通道理论的基本思路与体系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62-69.

[20]吴玉阁,邵长臻,魏文忠.新型高校智库人才管理机制改革推进路径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4):44-53.

[21]郭瑞,杨天通.我国智库评价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1):51-60.

[22]何晓芳,邵英硕.学科优势与学科之困:新型高校智库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2):33-39.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发展路径中国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