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风险挑战及应对机制研究

2024-04-22周晔李渴新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话语权

周晔 李渴新

摘 要:当今人类社会已全面朝向数字时代转轨,数字技术和现实已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实现了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各行各业的变革,包括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工作。以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作为切入点,从技术、主体、接受三个维度分析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风险,阐述在数实融合背景下,立足学生发展,提出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高校引领力、凝聚力、感染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数实融合;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应对机制

相关概念阐述

1.数实融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借助数字终端在数字交互中实现触觉、视觉、听觉的沉浸式深度体验。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逐渐被擦除,数字与现实深度互嵌,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无论如何强调数字技术的虚拟性,都不可否认其对现实的依赖,数字技术无法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虚拟依托现实,并需要回馈现实。面对数实融合的背景,人们如何真正做到适应、融入以及为我所用,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前沿问题。

2.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要是指高校在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战场,青年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奏响主旋律,紧跟时代步伐,直面“未来已来”的挑战,以生为本,寻求创新,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数实融合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耦合关系

当今世界是万物互联互通的世界,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实践、文化符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带来影响,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深刻变化。在数实融合的大背景下,数据理念已经深深植入广大师生的脑海之中,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与思维观念,高校的意识形态上升至虚拟空间,形成数字意识形态,数字意识形态又会反过来强大地影响现实师生的意识形态。

以生为本是实现二者耦合关系的发力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工作说到底是让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并内化为认同、践行。在虚实融合的背景下,大数据精准捕捉不同学生的信息需求,俨然已从过去的“你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你”,继而“看人下菜碟”式地传播带有价值观念的信息,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认同。

以虚拟空间的浸润能力为依托。我们必须用数字化技术打破虚拟与现实的壁垒,拓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空间。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丰富的信息活化了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加之科技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快、辐射性强,使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传播更具吸引力、影响力与感染力。

实现数实融合与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二者耦合关系的最佳激活点,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精准指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高校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领作用,洞悉大势,谋篇布局。

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风险挑战

1.技术维度:新技术条件下对话语权的争夺空前激烈

意识形态斗争并不会随着数字与现实的深度交融而消失,反而在新技术的条件下各方对话语权的争夺愈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谁的传播手段更先进,阵地就会被谁抢先占领,更多的话语权就会被谁优先掌握,更大的影响力就会被谁优先具有。技术赋能下的数据信息裂变式发展,各方对话语权的争夺空前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思维对我国青年进行信息渗透和价值推广,西方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在逐渐扩大,利用意识形态占领我国青年学生思想的企图从未间断。

此外,数实融合背景下,信息具有来源渠道多、内容庞杂、传播方式丰富等特点。在虚拟空间更多呈现的是快餐化、碎片化意识形态,在海量信息面前,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时而“沧海一粟”,你“育人”,它“娱人”,原本集中于官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时而旁落,话语受众对官方主流信息关注度降低,一定程度上削弱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同样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主体、客体、方法、原则、内容、载体等诸要素及其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呈現出复杂结构、多元组合和动态交互。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处于思想单纯之时,明辨是非能力较弱之期,很容易受不良思潮及别有用心之人的影响。青年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数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倾向于在网络新媒体中寻找信息与答案,并且容易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是受到社会热点的吸引或是网络舆论的裹挟,从而发表一些情绪化的极端观点。更有甚者,会把这种情绪带到现实生活中,产生蝴蝶效应。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时空边界,颠覆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成为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新载体。

2.主体维度:专门性人才还是比较缺乏

随着虚拟空间与现实的日益交融,对高校教育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有些高校数字化技术设备有待完善,专门性人才较为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抓不住数实融合这个大背景所提供的机遇,不能将数字化技术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存在“割裂”现象。另一方面,教育主体素质参差不齐,存在能力不足、觉悟不够等问题,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始终保持一成不变的看法,没有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缺乏创新性。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数字化技术融入教书育人过程所带来的开放、复杂的环境挑战和快速更新技术的节奏,他们将数字技术实际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统摄网络空间资源能力有待增强。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存在技术异化现象,为了技术而技术,要虚不务实,使得技术与实践脱节,“唯技术论”“技术至上”同样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接受维度:学生内生动力不足

青年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及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较强,有时能够比教师领先一步接收到信息,但与此同时学生应对价值观念负面冲击的能力有待加强。青年学生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对内心原本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动摇,受到不良信息的吸引,逆反心理聚焦,排斥主流意识形态。此外,青年学生在上网时容易只接受并搜寻自己原本认同且感兴趣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1],这囿限了主流意识形态发挥的教育内化作用。

学生主动搜寻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不足。例如:“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借助互联网这一传播载体组织引导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具有时空灵活、内容全面、沉浸体验等特点,但是有些学生面对主题团课的学习像是一种强制性的任务。更有甚者,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有学生分享“三秒完成青年大学习”“快速刷完青年大学习”的发帖,并收获了众多点赞和转发量,在大数据的加持下推送给更多的青年学生群体,变成潜移默化的渗入式数字传播。在虚实融合的背景下,提供巨量资源可供学生接受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内化,重点应放到学生接受意愿的加强、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和内生动力的增长。

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提升空间

1.提升新兴载体育人功能

在数实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兼顾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两个阵地,强化马克思主义在虚拟空间与现实领域的引领地位。网络管理员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检测校园内传播的海量信息,适时、适度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检测,一旦发现有师生传播不良信息或进行恶意煽动时,及时将这种情况扼杀在摇篮中,防止增殖式、井喷式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找准苗头后,可转向线下精准教育,针对敏感性、热点问题以及青年学生容易困惑的社会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教育,解决学生们的困惑,进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加强主旋律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大数据平台、有效的话语载体,对高校师生的海量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师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进行在线预测,正确引导校园舆论风向,提升话语认同感,从而达到针对性、个性化教育,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的实效性,培根铸魂,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提升内容品质

第一,要立足学生需求,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主动运用网络化、生活化语言进行对话,并在对话中体现意识形态情感温度性。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于碎片化、多元化、分散化,往往以兴趣为驱动器,这对理论传播途径、内容、形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可将主流观点进行生动化、通俗化转换,从而与青年学生群体建立对话渠道,提升青年学生对我国价值理念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认同感,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影响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二,要创新话语内容,丰富数据文化,用数字空间的“在场”补充现实空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缺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高校要善于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学校论坛等线上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新媒体载体,开辟新的教育途径,为青年学生开辟更为便捷、亲和、自由的话语传播平台,使学生真正感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理论高度与文化厚度。特别要说的是,高校在充分利用网络载体的同时,要加强从技术层面构筑网络信息话语权及其安全屏障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网络舆情及了解师生价值取向,加强监管,进行合理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3.提升交互性和学生自觉接受性

随着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消解后,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与客体的边界也渐渐被擦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质就是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以及对错误思想观念的辨别与批判,从而能够真正做到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可通过举办微电影、微宣讲等形式丰富的线上活动,积极运用手机App、H5小程序、网络直播等载体,“微你微我无微不至,网你网我一往情深”,从而促进学生们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生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融合。

高校要通过升级优化技术来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智能化水平,打通技术壁垒,充分利用技术赋能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伟大时代产生伟大思想。高校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其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和指导实践的精神动力、凝聚力量和智力支持。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作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性教育,使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入行,保证青年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守政治底线。面对数字技术在校园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中带来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对新技术的关注和研究,着力探索和挖掘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价值,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更为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广阔的空间。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校内校外协同,多方打好组合拳,使铸魂育人功能走深走实。

4.构建数实融合型育人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在数实融合的背景下,也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主体带来新的要求,高校工作者要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術,从而守护好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第一,提升高校育人主体的技术水平。在引进技术型人才的同时,对辅导员、党委部门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做好相关培训,使其深入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适应数实融合大背景下的教育变革,能够如鱼得水般利用视频直播课、MOOC(慕课)等网络云端授课方式。第二,提升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数实融合型人才队伍,有效提高教育效果。高校教师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素质,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发自内心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发挥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其次,教师要主动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界限。最后,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自觉承担线上线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任务,用有吸引力的丰富内容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兴趣、有认同感、归属感。高校党委宣传部门要承担起领唱者的角色,积极发声,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音响,为学生提供正向舆论指向,让真理性与价值性闪烁光芒。高校要旗帜鲜明,客观且正面地回应分歧、及时澄清误解,以此达到增强价值认同、凝聚思想共识的话语要求。

结论

各大高校应正视数实融合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革新技术,合理运用数字化工具,努力做到让数字发声赋能,创造价值、回馈现实,敢于亮剑、善于亮剑,掌握好意识形态话语的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晔,张旭.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2021(11):47-49.

[2]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193.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新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研究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