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2024-04-22谢家良
谢家良
摘 要:构建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做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步骤。在精准调研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炼形成课程模块,并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的思路搭建课程体系框架,分层分类设置课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构建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通过有效的措施确保课程体系顺利实施。
关键词:专业群 课程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行业企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组建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业群是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办学的关键所在,构建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依托厚重的汽车类专业办学历史与特色,在调研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该专业群由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智能技术6个专业构成。经过不断建设与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于2021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构建课程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决定了专业群建设的成效与人才培养质量。
1 专业群课程体系概述
1.1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内涵
专业群是由一系列相关专业组成的集群,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设计的一套有机组合的课程系统。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相关专业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专业群与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专业群的建设可以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又可以促进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1.2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特点
专业群课程体系涵盖了多个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核心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等课程,通过科学的整合与重构,形成一个综合、连贯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专业群课程体系紧密贴合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和职业需求。专业群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和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群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修不同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技能领域。
2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 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其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将行业需求和最新的标准融入课程之中,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出更加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1]。
2.2 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通过对专业群内的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可以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团队的活力,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与利用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可以避免群内专业課程之间的重复和冲突,建设专业群共享的实验室、校内外实训与实践基地,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用。
2.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专业群课程体系可以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通过合理设置课程,保证学生在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跨专业选修课程,从而培养出具备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3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一般以行业企业调研为起点,在深入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系统规划设计课程模块,并持续跟踪和优化改进课程体系。
3.1 行业企业调研
行业企业调研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选择行业领域内的代表性企业,如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等,聚焦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等关键方面,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手段,进行深入、详实调研,以广泛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细致整理和分析,得以准确地识别行业的发展态势、职业岗位需求、企业用工标准以及人才的供给缺口,为后续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依据,确保课程体系能够紧密贴合行业的实际需求。
3.2 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分析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根据行业企业调研结果,分析职业岗位的关键能力需求,包括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等,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2]。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职责相似性,将相关岗位划分为不同的岗位群,针对每个岗位群,制定具体的能力指标,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这些指标将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3.3 课程模块设计
课程模块设计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将职业能力转化为相应的课程模块,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参考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使之与职业能力要求相匹配,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企业实践、毕业设计等,这些环节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模块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职业能力需求,以实践应用为导向,注重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从而培养出具备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4 持续改进与优化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收集企业、教师、学生对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意见建议,定期对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评估,根据反馈意见和评估结果,找出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4 专业群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4.1 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搭建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行业企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然而,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过于强调专业性和独立性,忽视了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资源共享,导致关联专业不能协同发展、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专业服务产业链能力不强等问题。为适应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需要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模式,基于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在诸多课程体系模式中,“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能够适应多元化需求、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突出专业特色、培养跨专业能力以及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好的适宜性[3]。
“底层共享”指的是群内各专业学生通过一些相同的课程来学习掌握共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在这一类课程学习中,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具有共同性和共享性。通过底层共享课程,可以确保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掌握基本知识、形成通用的能力与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层分离”是指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行业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中层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专业的特色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个专业都有其独特性和深度。“高层互选”是在底层共享和中层分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跨越专业界限,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跨学科课程,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高层互选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的视野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行业环境。概括而言,“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底层共享为基础,确保各专业学生掌握通用知识和技能;以中层分离为特色,突出各专业的核心知识和实践能力;以高层互选为拓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4.2 专业群课程体系构设策略
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应按照“分层设计、互补递进、分类设置、衔接贯通”的策略展开,即专业群课程体系按底层、中层、高层三个层级搭建,层级间形成依托递进关系,每个层级具有某种相似属性但包含不同类别的课程,层级课程横向关联、纵向贯通,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底层共享课程通常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类。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深入分析各专业的共通需求和核心素养,以确保底层共享的公共基础课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专业群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精细设计专业基础课,确保它们既体现专业共性,又兼顾专业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步深化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底层共享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基础知识、通识能力和基本素养学习平台,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中层分离课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针对行业需求和各专业特点,基于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并确定专业核心知识、技能和素养,确保专业核心课对接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引入行业标准和规范,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设计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中层分离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专业方向课程,为他们的职业能力形成创造必要条件。
高层互选课一般是专业拓展课和跨专业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阔思维视野为目标,设计具有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开发形成专业拓展课。打破专业壁垒,建立群内专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分析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优势资源,筛选出适合互选的课程,确保跨专业选修课具有专业交叉性和实用性。设计高层互选课程时,应注重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并建立灵活的选课机制。通过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形成能够促进专业交叉、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层互选课程体系。
5 专业群课程体系建构与课程设置
5.1 底层共享课程设置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底层共享课程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修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培养其综合素质和通用能力。底层共享课程的设置对于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底层共享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应遵循基础性、通识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等指导原则,确保学生在专业群内各专业方向的学习中都具备扎实的基础,掌握通用性知识与技能,为培养宽广的视野和跨专业的适应能力奠定基础,课程应能根據社会发展、行业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当不少于总学时的 1/4,要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4],根据这一要求,按照分类设置课程的策略,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分为文化基础课、素质素养课、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课、实践类课程,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文化基础课开设思想政治类、语言文化类、数理逻辑类、信息技术类、安全与健康类课程,其中,思想政治类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语言文化类开设大学英语;数理逻辑类开设高等数学;信息技术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安全与健康类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五育并举”的要求,开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素质素养类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择业与就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课程,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专业基础课是底层共享课程体系中的另一类重要课程,这类课程往往起到先导或桥梁的作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高层课程奠定基础,专业基础课通常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课程门数及开课顺序视具体情况而定。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开设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金工实习、汽车认知与使用、汽车构造与原理等共享型专业基础课,支撑各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
5.2 中层课程设置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中层分离课程是指在底层共享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的具有一定差异性的课程,这些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掌握各自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职业岗位要求。
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聚焦专业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有针对性的设置融知识、技能、素质训练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中层分离课程中,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中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由于学生的职业面向主要是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企业,职业岗位一般为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制造技术员、产品质量检验人员、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根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按照每个专业一般开设6-8门专业核心课的通行做法,设置包含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的中层分离课程。其中,专业核心课开设新能源汽车高压电安全技术、新能源汽车构造与原理、电池技术与管理、电机与电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整车控制技术、充电设施与技术,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高压电安全防护、新能源汽车构造原理、新能源汽车关键组成系统及其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开设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汽车销售实务、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学习有关新能源汽车维修、销售和售后服务、智能汽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5.3 高层课程设置
高层互选课程是在中层分离课程的基础上,为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其综合素质而设置的专业拓展课和跨专业选修课。
高层互选课程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发展性与灵活性,能够根据行业变化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社会环境。高层互选课程应涵盖多个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选择空间,满足其个性化需求。高层互选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高层互选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在跨专业交叉领域进行探索和创新。
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的要求,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的各专业主要对接汽车产业链上涉及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制造、技术与试验、汽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等职业岗位,这些职业岗位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聚合在一起组成职业岗位群。为适应职业岗位迁移并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择发展方向的需要,应畅通人才成长渠道,培养“一专多能”型具有跨专业能力的多样化人才[5]。为此,开设汽车制造类、汽车维修类、汽车营销类、竞赛选拔类、创新创业类、学历提升类六类高层互选课程,每一类别开设3-4门相关课程,如汽车制造类开设汽车制造工艺、工业机器人应用、汽车生产现场管理;创业创新类开设SYB课程、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汽车维护保养与美容;学历提升类开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机械设计基础三门考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职业规划等选择,满足职业发展、就业、升学和创业等需求。
6 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实施是落实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应抓好各方面的保障措施建设,以推动课程体系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
6.1 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为确保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设置与审核、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用、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规定,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以确保课程体系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6.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的核心力量,学校应注重教师的引进、培养与考核,确保他们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与业务素质。通过定期培训、交流研讨、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胜任专业群课程的教学任务[6]。
6.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的基础,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力度,配套建设教学软硬件资源,包括教学场地、设施设备、课程资源、网络环境等。确保教学资源的充足性和适宜性,以满足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教学需求。同时,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果。
6.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专业群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与企业同步的技术和设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行理实一体化、工学交替等实践教学,按照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构建真实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6.5 加强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
为确保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业评价、毕业生就业跟踪等方面的体系。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7 结束语
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支撐产业链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从行业企业调研开始,在深入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开展课程模块设计并不断优化调整,使之与人才培养更相适应。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的分层设计思路搭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综合考虑课程设置的原则与方法,体现专业群特色,分类设置不同梯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从而构建出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特色鲜明、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为确保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应加强各项保障措施的建设和落实。
基金项目:2023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能源汽车技术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J2038)。
参考文献:
[1]区婉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路径探析[J].广东教育,2021(11):6-8.
[2]刘晓燕.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8):171-175.
[3]王社,廖小健.基于“平台+模块”构建通专融合的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J].才智,2021(3):100-102.
[4]张健.“商用车智能制造”省域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2-65.
[5]夏学文.不同组群模式下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21(4):44-48.
[6]郭忠庆,高聪聪.基于核心岗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J].汽车测试报告,2023(1):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