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几年《法律与生活》高考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

2024-04-21刘丙胜王星星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24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纠纷公民

刘丙胜 王星星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中学)

随着新教材、新高考、新评价的全面实施,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成为高考政治的内容。面对全新的内容、高度抽象的理论,广大师生对该模块“考什么、怎么考”感到困惑。研究先行两年的新高考试题,教师可以厘清特定模块的考试方向,明确教学备考的逻辑,促进教考衔接,增强教学自觉和自信。

一、命题情况

卷别 年度 选择题 主观题 分值题号 内容 题号 内容2022 14 15不动产所有权合同的订立和履行18(2)18(3) 侵权行为、相邻权 13山东卷2023 14 15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仲裁16 19个人信息保护、相邻权纠纷、合同纠纷 19 2022 14 15 19 违约责任 12辽宁卷维护人身权利、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合同订立2023 13 14人身权利、诚信经营 18 维护人身权利、保护知识产权 14合同订立、保护物权浙江卷 2023(6 月)25 26夫妻财产归属 31 合同履行的原则、侵权责任、举证责任 15知识产权2022 13 14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依法保护财产权、合同 20 依法治国 13北京卷2023 10 11纠纷化解 17 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著作权保护 13侵权责任湖北卷 2023 10 11民法基本原则、所有权著作权 21(1) 民事权利与义务、依法治国 13广东卷 2023 15 劳动者权利 17(2) 劳动争议、侵权责任 10湖南卷 2023 13 14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19 保护知识产权、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13新课标卷 2023 22 人身权利、诉讼类型 41 合同履行、婚姻家庭、多元纠纷化解 14

1.分值占比稳定。由于法律知识对公民未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用性,纵观各省份的试题,多数是2 道选择题和1 道主观题,分值在13~15 分。

2.设问朴实无华。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说法、行为进行评析,对法律判决的合理性、合法性说明理由,对民事纠纷的解决提出建议或纠纷解决的启示,对民事法律结果的合理推断和理由说明等。

3.情境的“法治”特色。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法律生活的信息量较大,直接体现为文字较多,涉及多个主体、多种法律关系,法律事实具体翔实,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混合,隐含信息与显性信息相融,对考生的信息识别能力要求较高。

4.突出重点和主干知识。《法律与生活》的教材从民事权利与义务、家庭生活、就业与创业、纠纷解决设置四个单元,与公民个人成长的纵向进程一致,第一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对每个公民来说是打基础管长远的,所以成了考查的重点,而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然后是依法承担侵权或违约责任,有了纠纷争议要依法化解则是主干,它既贯穿全书,又渗透在每个单元,教学备考时可遵循这个逻辑整合知识。

二、试题特点

分析命题情况和命题特点,只是完成了“考什么、怎么考”的认识,明确教学备考的方向。作为老师,更要在此基础上把握“教什么、怎么教、怎么指导学”的教学逻辑,以增强教学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1.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强。现实生活是一个融合体,基于由解题向解决问题,由解题向做人做事的转变,要求知识基于现实生活而有机整合。

一是高中选择性必修与必修模块的综合。必修三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与选必二基于“在法律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大概念的整合。个人在维护自己权利时,要依法维护他人权利、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要自觉履行义务,依法理性解决纠纷。国家要保护个人合法权利,推进公正司法、法治社会建设,为公民维护权利提供法律救助。如2023 年湖北卷第21 题(1)问,要求运用《法律与生活》《政治与法治》知识评析甲乙丙的说法,评析甲的说法要综合运用选必二中的公民人身权和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公民要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评析乙的说法要运用民法典的原则,评析丙的说法要运用“依法治国”的原则。

二是模块内的综合。由于个人社会角色的多元性、立体性和试题容量的有限性,试题考核要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覆盖更多的内容,因此,试题创设典型真实的生活化情境,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真实的情境测试学生的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素养。如2022 年辽宁卷涉及合同的订立与履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侵权责任的承担、劳动者创业,2023 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第41 题“假如你是人民调解员,请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小张的做法和说法的不当之处,并给当事人提出两条解决纠纷的建议”,除了第三单元知识未涉及外,其他三个单元的知识都涉及了。

2.情境的结构化程度高。学习选必二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而是培养具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的公民。通过结构化的手段设计得体的命题情境,一方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在复杂的情境中做到情境、学科任务和价值立意融合起来,让素养水平外显可测。另一方面则要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均得到考查,从而真正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3.批判性思维的“法治味”浓。法律讲究推理论证和逻辑思辨的能力。一是信息识别能力。寻求隐含证据、对证据进行合理评估。二是有效推理合理论证,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2022 年山东卷的情境材料详细描述了邻居因噪声而引起的纠纷过程,并且附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具体法律规定的相关资料,要完成好题目的要求:对甲丙互称对方构成侵权的各项说法逐一评析,首先对甲认为丙的行为侵权的证据进行评估,辨识和判断证据合法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和论证;丙认为甲违反了噪声管理的相关规定,此时需要考生从“相关材料”中识别有效信息,寻找隐含证据才能合理论证,不至于盲目地简单否定或简单肯定,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教学备考策略

1.推进法治教学一体化。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因此与此匹配的法治知识建构应该是立体的,这既包括模块内、模块间知识的横向贯通,也包括同一主题知识的纵向衔接。

推进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模块的教学融合,可以在教学备考过程中,将相关的知识相互渗透到各自的模块中,拓展到相应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复习必修融合选必二内容时,一方面可以“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一体建设中要如何保障公民的权利”为主题去拓展、补充和细化其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要如何保障公民的权利”为主题来丰富其知识结构,其对接关系如下表所示。复习选必二融合必修内容时,则以“公民要如何行使权利”为主题,将必修三中“法治社会”“全民守法”中对公民的要求融入整个模块的教学,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

选择性必修二单元内容 必修衔接点第一单元:民事权利和义务必修三:第四课: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第七课: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依法治国原则第八课:法治国家表现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二单元:家庭与婚姻 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就业与创业必修二:第二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单元综合探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诚信建设二单元综合探究:弘扬劳动精神与投身创新创业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必修三:第七课: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依法治国原则第八课:法治国家表现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必修四:第七课: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选择性必修二四个单元知识的融合,可以体现在框架体系构建,也可以通过多向设问来巩固,如人身权、财产权、继承权等与侵权责任;合同与社会纠纷的解决等交叉复习。

初高中法治教育现状是有主题但不够立体、有联系但不清晰的,关键是要将“整体”具体化、立体化,从而准确清晰地把握和架构法治知识体系,保障初高中法治教育的完整性、连续性,克服割裂与断层等现象。初高中教材内容有两种联系,教学中要厘清、贯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一是前后相继的联系,同一主题的内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逻辑深入。初中内容相对简约,基本维持在“是什么”的浅表层次,而高中内容则从“是什么”上升到“为什么”“怎么办”的层次。如在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依法行政的含义、要求”后引出法治政府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以降低法治教育内容衔接的跨度。二是因果联系,同一主题的内容按照前因后果的形式递进。初中教材从认知角度集中介绍法律知识,高中则分散阐述它的法理运用,内容上存在因果关系。比较明显体现的法治观念有宪法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针对因果关系内容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要寻找教学衔接点,做好初高中法治教育的衔接和过渡。在进行“法治国家”教学时,结合对孙志刚案的反思,要求学生进行议学活动:请定义你理想中的法治国家?你理想中的良法?让学生在回顾初中宪法知识的基础上,深化了“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思想,将“推进宪法实施”的法治思想内化于心,学习将法治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外化于行。

2.优化法治案例教学。不管是新授课教学,还是一轮备考,教师都会选用法治案例进行教学,但是容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案例不加选择,不能充分体现热点、育人点和焦点的有机结合,价值导向模糊甚至偏向;情境简单结构化程度低,学科素养的评价体现不够。针对上述现象,情境案例创设突出导向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关注情境案例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重视情境问题设计的探究性,体现情境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创设与学生身心具有融洽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掌握法律知识,经由学生的思辨和辩论,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法律规范,激活学生的法治思维,推动判断、采信、认证等法治思维的培养。

创设适当的情境对广大老师是一个挑战,它或受制于教师理论知识掌握的精准程度,或情境设计能力,或教学准备时间等多种原因。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教师可以高考题背景材料为基础,分解子问题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时政热点材料为线索,议题式设计进行多向思考。也可以教材案例为载体,变式训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3.紧紧依纲扣本。新授教学中教师碰到一些过难习题、涉及较多具体的法律条文,受此影响,教师对“法律知识教到什么程度,具体的法律条文是否要求学生背诵”感到焦虑、茫然。近两年选必二高考题其实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依纲扣本。我们要以教学目标、学业要求作为总体标准来统领教学,把内容要求具体细化落实为教学和评价的要求,再把教学提示落实为教学的手段、路径。在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学习《法律与生活》不是培育专业的法律工作者,无须也没必要要求学生记住一些课本上没有呈现的法律条文,而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法治意识,聚焦公民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行为,介绍公民在个人权利义务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社会就业创业和纠纷解决中的法律常识。“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更加全面地认识公民的民事权利与义务;更为具体地理解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责任,以及与创业和就业相关的法律制度,更为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懂得调解、仲裁、诉讼等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进一步提高主动学法的意愿、自觉用法的能力”。

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考试评价,教师唯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赢得教学主动,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纠纷公民
邻居装修侵权引纠纷
论公民美育
署名先后引纠纷
用“情”化解离婚纠纷
纠纷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