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鄂温克族鹿哨的历史及制作技艺

2024-04-21范铁明白云瑞

天工 2024年4期
关键词:文化意义鄂温克族

范铁明 白云瑞

[摘 要]鄂温克族作为现存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其鹿哨制作技艺是鄂温克人生活经验、创造智慧以及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对鹿哨的历史渊源、制作与形制、使用方法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挖掘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鄂温克族;鹿哨;制作技艺;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4-002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范铁明,白云瑞.浅析鄂温克族鹿哨的历史及制作技艺[J].天工,2024(4):21-23.

鄂温克族作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域为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鄂温克族简史》一书中对鄂温克的名称做过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一是“住在南山坡的人们”,反映出鄂温克族人与大山、森林的亲密关系[1]。鄂温克族是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主业的游牧民族,崇拜自然。其生存环境使他们长期以来同大自然维持密切的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鄂温克族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和生活方式。如鄂温克族的狩猎文化和驯鹿文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鹿哨作为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和狩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工具,其制作工艺是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瑰宝,对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鄂温克族以狩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的狩猎文化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许多传统制作技艺也日渐消失[2]。作为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缩影的鹿哨制作技艺也在逐渐消失。小小的鹿哨不仅体现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经验,也展示了其创造智慧以及审美观念。本文通过对鄂温克族鹿哨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制作特点及文化意义。

一、鹿哨的历史渊源

鹿哨在历史上被称为鹿笛或呼鹿,是狩猎民族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诸族广泛使用的一种拟声狩猎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乐器,可用于吹奏。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民族都曾使用过鹿哨。

对于鹿哨的起源,存在多种版本的神话和传说。在黑龙江的阿城和双城地区,有一部名为《女真谱评》的作品,里面包含了《完颜部的传说》,它叙述了完颜部始祖母九天女如何与她的丈夫函普结婚,生下了完颜部,直到最后由阿骨打建立了金帝国的过程。这个故事还提到了九天女发明的鹿哨是如何提高了他们捕猎的效果,从而使得他们的民族能够获取到更丰富的猎物[3]。尽管这个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融入进去,但是通过这些神话和传说,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历史的一些真实的影子。相对而言,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文化,如书籍中的文字更为可靠。

契丹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居住在了我国的北方大草原和东北地区,他们创建了一个庞大的辽帝国。契丹人擅长狩猎并且会利用鹿哨去吸引鹿群以增加他们的收成。这方面的信息在北宋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南宋的《契丹国志》、元代脱脱等人撰写的《辽史》以及清代杨复吉编写的《辽史拾遗补》中有详细的介绍。根据这些资料显示,至少在唐、宋的时候,契丹人已经开始运用鹿哨来引导鹿群以便得到更多的猎物。此外,我国东部的另一个古老的民族就是女真。这个民族非常善于骑马和射箭,并且历史记录中有大量他们在狩猎时利用鹿哨捕捉鹿的信息。据欧阳修编写的《新五代史》第七十三章描述,女真族经常模仿鹿叫,并以此来引诱鹿群,然后将其捕获。明朝时期李辅等人的著作《全辽志》第六章指出,女真男性勇敢且精通射箭,能够发出类似鹿的声音从而吸引鹿群过来再把它们捕获。另外,清朝乾隆时期的《钦定热河志》第四章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地点用鹿哨去寻找鹿。这种工具通常是用木头制作而成,形状像鹿的头部,人们会佩戴它作为引导器,通过模拟出鹿的声音来召唤鹿前来。这不仅可以在文学作品或书籍里找到大量的描写,而且出现在一些绘画作品中,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朝郎世宁等人创作的《哨鹿图》。由此可见,至少从唐、宋时起,契丹人和女真族就已经熟练掌握了鹿哨的使用技术。鹿哨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我国现存的最后一个以驯养驯鹿为生的民族,目前定居在根河市的敖鲁古雅民族乡。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驯鹿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世代以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驯鹿在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中占据着显要位置,并形成一整套内涵十分丰富的驯鹿文化。鹿哨是鄂温克族饲养驯鹿必不可少的工具。被认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鹿哨制造工艺,它的诞生和应用源自鄂温克族这个以打猎为生的民族对野生动植物深刻的理解,它体现了人类各种知识和技术的融合,也是捕猎器具发展和捕猎技术提升的实物证明,展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鄂温克族鹿哨的制作与形制

鹿哨由猎人制作,其技术通过口口相传,鹿哨有多種形状,如牛角状和喇叭状等,主要由桦树皮、桦木和松木等材料制成。

根据《辽史拾遗补》记载,唐宋时期的契丹人在猎鹿时使用木制鹿哨,以木筒吹出声音,而辽代女真族则使用桦树皮做成鹿哨。清代使用木制鹿哨,其形状像牛角,但中间是空的。详细记录鹿哨形状和质地的是清代西清所著的《黑龙江外记》。该书中提到布特哈地区有人使用木制鹿哨,长六七十厘米,能模仿鹿的鸣叫声吸引公鹿接近。然而并非人人都擅长使用,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作为早期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人捕猎时的必需品,鹿哨的制造技术被称为“阿来温”技艺。这种技术的实施对选用的原料的质地、细腻程度和形态等有着严苛的要求,并通过一系列步骤,如去皮、风干、烘焙等处理方式完成制作。弯如弦月,状似牛角,长短不定,亮铜镶嵌,十分奇特。鄂温克鹿哨制作过程:首先,材料上选用自然弯曲的桦木以及落叶松的根部为原材料,木材进行剥皮晾干。其次,把晾干后的木材锯开,一分为二,把中间镂空的部分刨掉,两口留有空余。然后,把木材用鱼皮黏合固定,慢慢打磨成头粗尾细的牛角或喇叭形状。最后,对两头进行打孔,一般头部有两孔,尾部有一孔,配以桦树皮或铜片进行装饰。猎人根据自己的狩猎经验,所做的鹿哨会有所不同。

根据现有的文献,近代鄂温克族人不仅选择桦树皮作为鹿哨的制作原料,也使用了松木作为制作材料。内蒙古鄂温克博物馆馆藏的以桦树皮卷合制成的号角状的鹿哨,长约53厘米。在两端附近系以皮绳,作为背带,方便携带。除此之外,鄂温克博物馆索伦展厅和民俗展厅也有桦树皮鹿哨馆藏(见图1、图2)。

木制的鹿哨相对较多,形状多为两头翘,扁、平,整体微弯,有一道束腰。较粗一端为双孔,较细一端为单孔,两端均包以桦树皮加固。无论是鄂温克博物馆还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驯鹿文化博物馆都展示了鹿哨藏品(见图3)。1946年由鄂温克族老猎人西班制作的鹿哨,目前被收藏在民族文化宫。该鹿哨由红松木制成,呈牛角状,长71厘米,并在中间进行了雕刻,使用细鳞鱼皮与熬胶黏合。它的头部较细,尾部较粗,呈喇叭状。在头部、尾部和中间各有三道箍,两侧靠近头部和尾部的地方绑有细皮绳作环,环上还系着宽皮带,方便猎人在出猎时背挎于肩膀上,平时则可以悬挂起来。根据现有的记录与收藏实物来看,鹿哨的形式多种多样且形状各异;其制造原料普遍为当地资源,包括各种不同的材质,方便取得;它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化,没有过多的步骤或过于繁复的设计;主要由居住在森林里的猎人亲手打造,既朴素又不失实际使用价值;这是一种体现了长期生活在山区的狩猎部族的生活经验和聪明才智的产物。

从几十年前开始,在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和生态移民政策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的鄂温克族人已经离开了他们曾经居住的大山,迁往了内蒙古的根河市敖鲁古雅新乡。随着生活习惯的和生存环境的改变,鄂温克族饲养驯鹿减少,鹿哨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鹿哨大多存在于博物馆内,考虑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更愿意用已经习惯了的现代制品。所以,可以考虑在鹿哨原有基础上将体量缩小制成工艺品,作为摆饰,这样在使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又完美展现了鄂温克族典型的桦树文化和狩猎文化。

三、鹿哨的用途及文化意义

鹿哨这种模拟声音的狩猎工具在我国北方和东北亚各个民族的狩猎生活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猎人利用鹿哨来模仿野兽发出的叫声,以此吸引野兽的同类去接近隐藏着的猎人,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狩猎行动的收获量。

(一)鹿哨的使用方法

猎人使用鹿哨时,“常隐蔽于林间逆风之处,单手持笛站立竖奏。嘴角斜对着吹口,鹿笛吸气发音,犴笛吹气发音,其音尖细而清亮……通过口形的变化和气息的控制,模拟不同动物发出的各种叫声”。鹿哨“两头都能吹出声响。细头吹出公鹿声,粗头吹出公驼鹿声”。使用鹿哨诱猎的对象主要是马鹿、驼鹿等。

(二)鹿哨的文化意义

在我国北部和东部的广阔地域内,以捕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广泛运用了鹿哨这一重要的打猎工具。这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是早期社会人类获取食物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关键装备。

鄂温克族鹿哨的发展和应用源自我国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狩猎群体对野生动植物的深入了解。此外,鹿哨的产生和运用需要与其他的捕猎技术和设备相互协调。所以,鹿哨的实践反映出鄂温克族人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技艺水平,也证明了捕猎器具的进化和捕猎技术的提升。鹿哨在鄂温克族狩猎人群中有广泛的应用,展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尽管它的外形简单,但实际上浓缩了北部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狩猎社群的生活经验、创造能力和美学观点。这种历史性和文化内涵使得鄂温克族鹿哨成了我国北部及东北部地区的狩猎群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中的独特風景。

四、结论

鹿哨是鄂温克族人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有效狩猎工具,也是鄂温克族人智慧的结晶。随着如今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其价值与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如今,鹿哨已经从拟声狩猎工具演变成演奏乐器和手工艺品,鄂温克族鹿哨制作工艺也成为鄂温克族狩猎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项传统技艺,也是鄂温克族的民族文化瑰宝,对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鄂温克族的鹿哨也是狩猎时代的重要实物遗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耐日.驯鹿文化与鄂温克题材油画艺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2]侯静.“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3]魏晨.哨鹿与鹿哨:清宫中的木兰围猎“号角”[J].文物天地,2023(6):66-70.

猜你喜欢

文化意义鄂温克族
黑龙江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之美
民居趣读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探究
高校内应对综艺活动教学研究
中美国家形象广告视觉文化意义的二元差异
浅析女性穿越小说
浅议日本鸟居文化及其与中国牌坊文化的差异
关于《奥赛罗》戏剧文化意义的思考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