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人诗画中的鬓边花

2024-04-21张逸诗

美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花簪花插花

张逸诗

大概没有哪一个朝代的人比宋人更爱花了。一朵朵娇艳的花儿从枝头飘到发髻、从皇宫走向民间,在宋朝男女的头上盛放着四时芳菲。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邵雍的“头上花枝照酒卮”,黄庚的“插花归去蜂随帽”,这些诗词无一不体现了宋人对簪花的热衷和偏爱。

皇帝引领的“簪花潮”

宋代的“簪花郎”是历史长河中别有韵味的一抹风景。试想一下,让一个男儿郎在头上簪花尚属不易,何况是让千万个男子一同簪花,宋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宋代的“簪花潮”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形成的,而是像许多民俗一样,遵循着“从皇室到贵室再到民间”的规律,是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结果。

宋代君王也十分爱花,宋真宗本人就有簪花的雅好,有时兴之所至,他还会给大臣们赐花。在他之后,“御宴簪花”颇为盛行,并逐渐演变成宋朝法定的礼仪制度之一。

“御宴簪花”即宴会进行到中途时,内侍端着宫花来到群臣面前,皇帝、亲王由内侍服侍,其他人则自己动手,每人各取一朵花簪戴在纱帽上。虽是荣宠,很多大臣一开始内心也是排斥将花直接戴在头上的,因此他们通常是让侍从捧在手里,就当接受了皇帝的心意。到后来,朝廷明确规定“凡预大宴并御筳,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将不戴花上升到了不尊重皇帝的高度。

司马光一向崇尚朴素,不喜奢靡。他考取功名以后,宋仁宗宴请新科进士并赐戴名花,只有他岿然不动,想要拒绝簪花。旁人好心劝他不要触犯礼制,他才勉强将花簪上。

如此一番“恩威并施”,男子簪花在京城便不再是什么稀罕事。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用一首诗描绘宋朝文武百官簪花走在街上的景象:“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皇家郊祀回朝,一列列官员队伍跟随在御驾之后,牡丹、芍药和蔷薇在百官的帽子上盛开,春天的美景已然到来。

“花事”成“民事”

《钱塘遗事》中记录了当时宋人的社会心态:“两观天颜,一荣也;胪传天陛,二荣也;御宴赐花,都人叹美,三荣也……”将御宴赐花列为人生第三大幸事,可见簪花已成为当时身份的象征。许多达官贵人也纷纷开始效仿皇室作风,各种宴会、雅集之上以簪花来助兴成为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据《梦溪笔谈》载,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发现自家后院的一株芍药竟开出四朵并蒂花,而且花瓣上下呈红色,一圈金黄色的花蕊被围在其中,是很难见到的品种“金带围”。韩琦喜出望外,特邀请同在大理寺供职的王珪、王安石、陈升三人赴宴赏花,之后四人各摘下一朵芍药簪在头上。谁想到宴会散后的数十年间,他们皆官至宰辅。这就是著名的“四相簪花”的典故。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司马光拒绝簪花一事吗?随着簪花在文人雅士间大肆流行,司马光也终于顺应了潮流。他曾在诗中写到自己在朋友家喝酒,多次因为太过尽兴而醉倒,回家时他的歪帽之侧还斜插着当季鲜花。可见,簪花如同抚琴弄舞一样,在宋代文人交际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果只允许权贵和文人簪花,老百姓可不答应。朝廷也不想因为一朵花的小事惹得民众不开心,于是顺应民意,让簪花这件雅事也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宋人簪花不分老少,苏东坡在《吉祥寺赏牡丹》中写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自嘲年老却依然戴着花朵。宋代的画作《田畯醉归图》,也刻畫了一位头戴簪花方帽、骑牛醉归的老者形象。

簪花当然也无关贵贱,名著《水浒传》中记录了几位簪花的梁山好汉,如“鬓边长插四季花”的燕青、“鬓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的周通、“鬓边插朵石榴花”的阮小五。

凡夫俗子可簪花,三教九流可簪花,就连关押的囚犯被释放时都要接受狱卒簪花。《梦粱录》载:“以见禁杖罪之囚,衣褐衣,荷花枷,以狱卒簪花跪伏门下,传旨释放。”

乱花渐欲迷人眼

宋人簪的都是什么花呢?王巩《闻见近录》里记录:“故事,季春上池,赐生花,而自上至从臣,皆簪花而归。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始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也就是说,宋人簪的花主要分为“生花”和“宫花”两种。

生花指的是应季鲜花,比如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茉莉、秋天的皇菊等。但这些花太过普通,人们又都想往头上簪一些奇花异草,于是花匠们便想出利用人工嫁接的手段培育花卉珍品。宋代彭乘在《续墨客挥犀》中写道:“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

至于花卉在路途中的保鲜问题,花匠们的巧思依然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应是“菜叶藉覆法”和“蜡封花蒂法”,就是将鲜花提前放在铺满鲜嫩菜叶的竹笼中,再用蜡封好花蒂防止水分流失,这样可保证花瓣数日不落。

即使错过花时,宋人想要簪上喜欢的花,还可选择第二种方案,就是簪宫花。宫花是指以罗、绢、通草等为原料制成的假花,即《梦粱录》中所记载的“像生花朵”,可堪与真花相媲美。宋代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写道:“官巷之花行,所聚花朵、冠梳、钗环、领抹,极其工巧,古所无也。”描述的正是宋代花铺所售卖的像生花,可谓千奇百巧、争相斗艳。

如此,生花与假花相得益彰,构成了宋代花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景象。

花卉表达的特殊意蕴

宋代文人还将“簪花”频繁运用到诗词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得花卉也沾染了特殊意蕴,有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据悉,《全宋诗》中与簪花有关的诗歌有100多首,《全宋词》中描写男子簪花的作品数量约是描写女子簪花的五倍之多。

有文人借簪花意象表达自己豪迈洒脱的情怀,如赵葵在《赏花》中写道“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就抒发了追求把酒簪花的闲适人生的情志。也有文人借簪花意象表达郁郁不得志的悲叹之情,如陆游诗中的“纱帽簪花舞,盆池弄水嬉”,即抒发了垂垂老矣时无可奈何的心境。

簪花在诗词中还与折柳、长亭、孤帆等有着相似之处,可用来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王安石在《送刘贡甫谪官衡阳》中写道:“刘郎刘郎莫先起,遇酒当歌且欢喜。船头朝转暮千里,眼中之人吾老矣。九疑联绵皆相似,负雪崔嵬插花里。”好友刘贡甫被贬,诗人送别他时不免伤感留恋,于是“插花”表达了自己的愁绪。

此外“簪花”还有各种意象。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中的“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表明作者追忆青春年华,借簪花感慨韶华易逝;周端臣《清明湖上》中的“惊起少年游冶兴,插花沽酒醉清明”,描绘了人们在清明时节簪花游湖的热闹场景,作者欢欣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韓元吉《鹧鸪天·九日双溪楼》中的“不惜黄花插满头。花应却为老人羞。年年九日常拼醉,处处登高莫浪愁”,说明作者不愿时光流逝,喜欢在白发上簪上黄花,表达了对尘世生活的眷恋……

宋代文人的千思万绪都被揉进了“簪花”这一意象里,使他们笔下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的韵味,在诗词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宋人宴饮欢娱簪花、良辰佳节簪花、日常生活簪花……无论何时何地人人皆簪一朵鬓边花。可以说,一朵朵簪花使整个大宋王朝成为一个风雅的时代。可惜到了元代,前朝的簪花荣宠转瞬间成为过眼云烟,男子簪花之风也逐渐式微,那个花团锦簇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

猜你喜欢

生花簪花插花
云鬓簪花入画来
插花吟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要下雨啦
法治漫坛
插花由易到难
簪花仕女图
讽刺插花欣赏
妙笔从哪里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