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芬奇:我不仅是画家,还是博学者

2024-04-21姜啸然

美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门徒鳗鱼蒙娜丽莎

姜啸然

“有时候你不妨停下来看看墙壁的缝隙或者火堆的灰烬、天上的云彩、草地的蘑菇或者其他什么类似的物体,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很有可能让你从中找到非常珍贵的发现。”

——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与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同时,他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他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范围和深度,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土木工程等领域都有所建树。

1466年,14岁的达·芬奇进入“佛罗伦萨最好的工作室”——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的画室,开始他七年的学徒生涯。在那里,达·芬奇学习了与绘画、雕塑、建筑相关的各种技艺,并且结识了当时佛罗伦萨最有天分的艺术家们。

乔尔乔·瓦萨里在《意大利艺苑名人传》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受洗》是韦罗基奥接受的订单,而画面上左下角手捧浴袍的天使出自达·芬奇之手。当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看到达·芬奇画的这个人物的时候,他被达·芬奇的天赋和才华震撼了。达·芬奇如此年轻却远超过自己,于是他就放下了画笔,从此再也没有画过画。

虽然后来的艺术史学家、评论家对这个故事的真假表示怀疑,但是达·芬奇的天赋确实毋庸置疑。从他存世的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达·芬奇的过人之处。达·芬奇最有名的两幅作品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达·芬奇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人文主义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不同、关注人所处的世界以及关注人所取得的成就。因此,从15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肖像画出现了。这个时期的意大利,尤其是佛罗伦萨的贵族们,喜欢请画师来为自己画像,这也促进了肖像画的产生与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画家更加关注人和人的不同,在画人像的时候,要抓住不同人的不同特点。

达·芬奇做了大量的解剖和观察记录,通过科学研究来丰富自己对人的理解,通过大量的写生来锻炼自己。达·芬奇可以抓住某个生动的瞬间,并且把这个瞬间记录下来。

1.和谐而平衡的构图

2.油画替代蛋彩画

在技法上,达·芬奇用油彩代替了蛋彩。蛋彩画是用蛋黄或者其他水溶性的黏合剂来调和颜色的,所以颜色看起来较为平面化,缺少光泽。而油画是用油来调和颜色,所以颜色具有光感,变化更加丰富。《蒙娜丽莎》是用油画颜料绘画的,给人一种真实、立体的感觉。

3.晕涂法

《蒙娜丽莎》是使用晕涂法绘画的代表作。晕涂法还被称为薄雾法、渐隐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模糊事物边界线,让物体产生一种烟雾缭绕的朦胧感。

绘画中,嘴和眼通常是决定人的表情的关键,尤其是嘴角和眼角。但是,在《蒙娜丽莎》中,人物的嘴角和眼角被模糊处理,这就让人对她的表情产生了疑问——她到底是严肃还是在笑?

4.不对称的背景

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左右两边并不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左边的地平线低,右边的地平线高。就是说,人物左边的场景似乎是俯视看到的,而右边的背景是平视或者仰视才可以看到的图像。有人说,这种错落的背景让蒙娜丽莎在其中忽上忽下,为这幅画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5.蒙娜丽莎的眉毛在哪里?

仔细看一下,蒙娜丽莎的脸上是不是少了些什么?她的眉毛不见了,而且她的眼睫毛也没有了。

专家曾经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时尚进行推测,认为那个时期的女人觉得脸上的眉毛和睫毛并不好看,于是就把自己的眉毛和睫毛去掉了。后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位巴黎的工程师用了约3000个小时,用超高分辨率的扫描仪扫描了《蒙娜丽莎》之后发现,其实蒙娜丽莎是有眉毛和睫毛的,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眉毛和睫毛消失了。

6.空气透视

《蒙娜丽莎》中,人像背后的风景看上去有些模糊,似乎被一层雾气笼罩着。这是西方绘画透视关系中的“空气透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近实远虚”。这种模糊可以让观者的眼神放在前景的人像上。就好像照相的时候,对焦在主要人物的脸上,后面的背景则是虚化的。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也会使用“近实远虚”的处理方法。通常将近景画得充实且颜色较深,而远景则画得相对简单而且颜色较浅。从董源的《龙宿郊民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近实远虚”的效果。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被直接画在了意大利米兰的圣母感恩大教堂修道院的墙上。可惜的是,这幅画的保存状况非常不好,因为达·芬奇使用了新的绘画技术,而用这种技术绘制的壁画不易保存。

1.构图

画面采用的是焦点透视,而这个焦点正在画面的正中。这些线可以将观者的视线引到画面最重要的部分——耶稣的头上。将最主要的人——耶稣放在画面的正中,也是这个主题绘画常见的构图形式。

耶稣位于画面正中,将画面一分为二,也将12位门徒平均分在画面的左右两侧。耶稣的外轮廓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给人一种稳定感。他的门徒并没有与他紧紧地挨在一起,他们之间空出来的空间,再加上耶稣后面的窗户所映射的光线,形成了一个圆形,让人感觉仿佛是耶稣在发光。

2.神奇的“三”

耶稣两侧的门徒三个人一组,耶稣背后有三扇窗户,耶稣外形的轮廓线是三角形。达·芬奇之所以在构图上用了这么多的“三”,是因为“三”在基督教中是一个神圣的数字。

这12位门徒可以分成四组,每一组都是不同的。第四组里的三个人之间的距离最大,第二组中的三个人几乎贴在了一起。这13个人的不同的距离,每个人不同的高低,让画面充满节奏感。12位门徒坐在桌子的后面,感觉有一些挤,但是这种拥挤感却让人觉得真实。达·芬奇把犹大放在了这13个人的中间,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让观者可以将他区分出来。

3.人物表情

《最后的晚餐》的题材取自《圣经》。犹大是耶稣的门徒之一,他出卖了耶稣。耶稣在被逮捕前,和12位门徒共进最后一餐。餐桌上,耶稣说了一句让众人惊愕的话:“看啊,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而《最后的晚餐》描绘的则是耶稣的十二门徒在听到这句话之后的情景。每個人的表情都不同,错愕、惊讶、紧张……每个人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都很生动。

4.丰盛的食物

这幅画很大,高4.6米,长8.8米,因此观测的角度比正常的角度要高一些。达·芬奇为什么要这么画呢?因为这样就可以把餐桌上的食物更好地呈现给观者了。

餐桌上描绘了各种餐具,如盘子、刀子、水杯、酒杯、盐罐等;也画了不少吃的,如鳗鱼、石榴、羊肉、面包等。据考证,《最后的晚餐》中,大家吃的是鳗鱼,而且是烤鳗鱼,配的是切片的橙子。达·芬奇画鳗鱼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自己爱吃鳗鱼。在达·芬奇的手稿中,有购物清单上写着“胡椒面包、鳗鱼、杏”。文艺复兴时期的菜谱显示,那时流行吃鳗鱼,还流行各种柑橘类的水果配鱼吃。

达·芬奇的成功和他的天赋、勤奋与认真有很大的关系。在画《最后的晚餐》的时候,他一大清早就爬上梯子开始画画,一直画到晚上,中间也没有放下画笔,甚至忘记吃饭。他也会站在那里好几个小时,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画中的人物。

达·芬奇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他会专注于弄懂植物的特征,观察天空的变化、月亮的轨迹与太阳的升落,他这样说过:“有时候你不妨停下来看看墙壁的缝隙或者火堆的灰烬、天上的云彩、草地的蘑菇或者其他什么类似的物体,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很有可能让你从中找到非常珍贵的发现。”

(本刊编辑部摘自《这才是艺术 达·芬奇》,人民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门徒鳗鱼蒙娜丽莎
可爱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两双鞋子
两双鞋子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我国鳗鱼产业2019年发展趋势与建议
蒙娜丽莎说
水中鳗鱼机器人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一种离散问题的新型鳗鱼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