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4-04-20闫阗赵松芳王学贺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闫阗 赵松芳 王学贺

摘 要:产教融合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协同发展的价值意蕴。本文立足于目前校企合作育人实践中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协同育人深度不够、广度不足、缺乏系统化长效保障机制、企业参与双主体育人内驱力缺乏等现实问题,探寻出建立协同育人合作共同体、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建立系统化长效保障机制的实践路径,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衔接融合发展和高等职业院校双主体协同育人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这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赋予了其新的发展动能。深化产教融合视域下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是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潮流和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更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价值意蕴

(一)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开启新征程。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和就业创业机会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与行业一线接轨的机遇。这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也提高了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

高校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提供了良好保障,有利于他们提前了解职业角色,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就业质量,有力推动了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而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助推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精细化管理,面对跨专业和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产教融合最好的出路是采取应用导向的教育,以解决真实场景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衔接产业元素,并且在创新课程内容和结构过程中融入产业一线团队;推进产教融合,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学习平台,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3]

(三)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协同发展

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目标是“育人”,核心是“学生”,关键在“协同”。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等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逐渐绽放出蓬勃生机,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向。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态势,特别是随着新型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同时也对人才的职业素养、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由此带来的产业链的迭代更新与再造,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设置只有与区域产业链需求相衔接,教育内容只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发挥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形成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大格局。

二、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现状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有待加强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因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出现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的现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科学研究、实习实践等方面与科技创新和行业跨越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使得学生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二)双主体协同育人深度不够、广度不足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从根本上打破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隔阂的有效举措。部分校企合作育人项目流于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学校和企业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双方未能将协同育人理念纳入各自发展的总体规划。校企资源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且合作项目形式过于单一。企业仅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实践机会,校企双方并没有合力打造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更未能在教学、科研、培训、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或开展深层次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效果和有效性未充分体现。

(三)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方面,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在企业学习或工作的经历,实践操作水平和实际业务能力有待提升。他们缺少对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变革和人才需求的认识,难以紧跟行業发展的步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将最新的实践成果有效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部分学科授课时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不足,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偏差,达不到顶岗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带教教师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缺少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更多的是将职业技能机械式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践相分离,可能会给学生造成“轻知识重技能”的不良影响。

(四)校企缺乏系统化长效保障机制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并不是新生事物,然而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经常出现“一头热”的情况。学校和企业合作初期交往较为热络频繁,但双方未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更缺乏推行和考核校企合作的奖励监督机制,致使校企合作难以持续、深入、健康发展,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往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健全系统化长效保障机制,才能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关系,提高合作层次,助推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稳健发展。

(五)企业参与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内驱力缺乏

企业参与校企双主体育人最直接的内驱力来源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一些企业受资金、场地及师资等现实条件制约,或因自身发展层次不够,未能深入参与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实践层面看,当前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仍然存在。“一头热”是校企合作的难点和痛点所在,部分学校无法做到时时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没有充分重视企业的利益和要求,使得校企合作失去“互利双赢”的合作基础。[4]一旦企业看不到产教融合给其带来的潜在利益,以及担心泄露核心技术而失去市场竞争力,便很容易丧失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属性和企业的经济属性存在根本性差异,学校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关注时效性和可见性利润。当企业不能将自己参与培养出来的人才“收入囊中”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企业长期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三、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一)高等职业院校对接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应专门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岗位标准要求,明确社会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精准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由学校牵头与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分工职责,按照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共同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校企共同承担机制,统筹利用好学校内外教学实训资源,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二)校企深层次探索产教融合,构筑双主体协同育人共同体

校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多年积攒的教育资源优势,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信息利用、课题研究、技术革新及成果转化、企业文化教育、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同时,校企建立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特色的产业学院,不断推进“专业建设、人才培育、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校企共同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一流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实现在教学改革、机制创新、科学管理及生产性实训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体制机制。[5]校企应扎实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实现双方“零距离对接”,多角度绘好产教融合“同心圆”。

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推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就业观,缩短学生角色转变期、就业适应期和职场磨合期。

(三)校企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体系

校企双方加强教师队伍专题培训和学习交流,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师资资源库,整体推进“双师型”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教师、辅导员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一体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双方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品牌课程创建及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工作。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把数字学习资源、虚拟网络空间以及传统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行业标准和职业元素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同时,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体现最新的技术及应用知识,并融合課程思政、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等内容,真正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无缝对接,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

严格落实“双班主任+双辅导员”制度,企业配置校外班主任及辅导员,将整体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及管理风格等企业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品牌化建设,增强思政育人的协同性、时效性和亲和力。学校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进入企业观摩学习或顶岗锻炼,巩固更新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学习企业文化,掌握行业前沿动态,为切实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企业应定期组织兼职教师前往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岗前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弥补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不足,丰富教学经验。企业立足于产业结构和行业人才需求为学生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地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校企建立系统化长效保障机制,强化双主体协同育人质量管理

校企建立系统化长效保障机制是激励是保障双主体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所在。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就业满意度、成果产出量与转化率、企业收益增长率等方面制定科学、系统的评估方法、指标及标准,确保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和质量可量化、可衡量。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监督考核机制,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入企实习的监督管理,灵活采用实地调研、个别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在企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情况等反馈信息,着力强化学生在实践实训过程中的服务管理。再次,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建立投诉举报渠道,制定明确的处理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和企业等相关方主动举报合作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违规行为并及时调查、处理,确保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最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奖励机制。高等职业院校可针对“双师型”教师在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划拨、课时补助发放、职称评审及行政提拔等方面予以倾斜;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机会、薪资增长等方式激励员工广泛参与。

(五)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校企双主体育人以协同育人为本,最终目标是校企达成合作关系,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校企双方必须共同承担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形成校企双方长期可持续合作、深度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企业应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确保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作用。要发扬企业的担当精神,充分认识到校企双主体育人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进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可推广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

四、结语

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更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其育人价值在于把产业先进技术工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使专业教学能够紧跟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团结协作,变一头热为两头甜,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只有校企双方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持续完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让产教融合迸发出发展新动能,才能加快构建校企协同发展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融合,为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3]朱雯珊.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3):68-72.

[4]何兴无,邹承俊,张霞,等.我国高职校企合作“校热企冷”问题浅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3):42-43.

[5]韩攀峰.高职学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3(16):39-42.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