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开展高校大学生教育与服务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4-04-20王勇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博物馆

王勇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博物馆开展教育与服务的重要对象群体。本文主要从构建完善馆校共建平台、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手段等多个方面阐释了博物馆开展高校大学生教育与服务工作的内容、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与服务;高校大学生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现代博物馆作为国家社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破除了知识等级,成为家庭教育与课堂教育的延伸,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博物馆服务,帮助启迪民智,塑造身份认同。[1]当然,博物馆教育毕竟不同于学校教育,而属于素质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范畴。[2]新时代,我国高校越来越注重加强自身与博物馆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衔接,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推进与大学生相关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文化素质培养工作。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现阶段的博物馆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开展教育与服务工作,积极搭建特殊的馆校合作平台,自觉承担起为大学生群体教育与服务的光荣使命。

一、构建完善博物馆与高校的共建平台是基础

博物馆的性质是非营利性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公众提供社会服务,有着“人类文明宝库”的美誉,因此,博物馆就是要融入大众,打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博物馆既展示出先人的辉煌与成就,又能呈现出不同阶段人类的生活状态和发展历程,能达教育与自我教育之效,培养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要培养观众更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就博物馆而言,其并非一个严格意义的说教式的教育场所,没有学校教育的诸多条框,形式上相对自由,能够扩大教育的范围,提升个人内涵,为教育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使人们拥有更多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因博物馆具有教育与服务功能,所以愈加被教育界重视,博物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宽阔的场所,拓展了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开展学生校外教育活动一向是各级博物馆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曾经探索出许多深受学校欢迎的教育方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3]

近些年,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与地缘相近的博物馆深入交流、共同开展活动,建立了众多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获得很大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新时代的博物馆应以大学生群体为基础性服务对象之一,与高校共同建立交流合作平台,

立足馆情,

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品牌,面向全体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服务。笔者所在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20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与培训基地协议书》,使“非遗进校园”成为本馆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4]

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高校的师资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要为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助力大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理念、合作精神的培育。我国各地的高校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多元化、综合性的培养工作。而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是一种颇受高校欢迎与认可的方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达到轻松普及学科知识的效果,助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从本质上讲,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是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积极调适自身行为策略以谋求共赢的良策。在具体操作流程方面,博物馆与各高校签订相关协议,明确馆校共建的义务和权利,以此为基础落实合作项目、践行工作细节,共同构建和完善馆校共建的合作平台。从博物馆的角度出发,博物馆可以从高校招聘实习生、志愿者,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养,为社会储备复合型人才。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各种与博物馆文化相关的主题项目活动,在活动中对大学生展开素质拓展训练。在此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利用博物馆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展多种手段的宣传和交流活动,缩短大学生和博物馆之间的心灵距离,使大学生群体能够走进博物馆,体悟博物馆的博大,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博物馆与高校的合作为基础,建立宽领域、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合作平台,会大大提高馆校双方人员的参与感和主动性,馆校双方应将自身拥有的各类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加深彼此的合作,在構建与完善馆校共建平台的全过程中,重点开展高校大学生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工作,注重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大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时,助力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是保障

在博物馆中设置志愿者可以有效帮助博物馆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而志愿者工作不仅加深了参观者对博物馆的印象,还有益于展示和提升博物馆的形象。博物馆的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且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对待新鲜事物的兴趣更强烈,具有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容易为参观者提供舒心满意的服务,使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不断缩短。

作为特殊的公共服务机构,博物馆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还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以往受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是被服务的一方,而在博物馆内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工作经历有利于他们深层次地体会人生,培育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精神,使其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获得个人成长。首先,博物馆的志愿服务能够助推大学生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在大学生以往受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培育模式往往局限于校内,且更多的是局限于课堂之中。大学生在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投入感兴趣的服务工作,明确发展目标,提高综合性潜能,更多地关注个性发展,体会自身的价值和奉献精神。其次,大学生在博物馆志愿服务过程中能够深层次地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他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会更加坚定地热爱文博场馆,增强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扎根于灵魂,并且能培育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等宝贵品格。再次,大学生在博物馆志愿服务平台上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有助于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最后,博物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特殊的平台,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策划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校外学习,这些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综合素养,提升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更好地为

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博物馆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以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持续健全相关运作机制,而在这些运作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博物馆志愿服务机制。如果

要使机制成功运行,首要考虑的就是缩短高校大学生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使得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而是社会化、有亲和力的。大学生在博物馆馆开展志愿服务既能提高其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又能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博物馆的文旅资源得以更加高效地利用。若考察大学生博物馆愿服务机制,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来看,大学生群体是推动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各地区的诸多博物馆依据自身性质、类型和特点组织实施了多种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志愿活动对大学生也有着人生价值引导的作用。笔者调研发现,在这些志愿活动中,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是最具基础性的、富有普遍性质的志愿服务内容。博物馆会定期由专业老师对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培训,传授服务知识,讲解社交礼仪,甚至一些博物馆在志愿服务培训工作中增加了外语讲解的相关课程与培训计划。

对大学生来说,进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

热情引导刚入馆的观众、耐心解答观众提出的问题、维护博物馆良好的参观秩序、面对观众开展问卷调查、对展藏品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等;还包括其他类别的博物馆公益活动,如大学生志愿者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引导带领下,深入基层、社区、部队,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活泼热情,主动服务,

积极承担辅助性文博业务与管理工作,不仅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也帮助博物馆收获了更多的人气。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除了不断壮大现有的志愿者队伍外,每年还对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针对社教活动项目,定期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并配置服装、开展馆际交流等。大学生志愿者专业培训包含讲解技能、礼仪培训、摄影课堂、手工课程、知识讲座等培训内容。志愿者管理工作主要为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于博物馆的公益事业。博物馆志愿服务工作开拓了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思想,使其呈现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更好地展示、传播了本馆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提高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效率。同时,也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的高校生活更加有意义、更丰富多彩。

博物馆在招募与培训大学生志愿者时,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尤其是考核制度。考核工作完成后,通过建立志愿者档案,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专项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志愿服务工作。博物馆应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内容的充实,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的完善,生动地体现了博物馆运营管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博物馆对大学生志愿者做好管理与培训,及时安排人员上岗,完成馆内布置的各项任务,使其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保证大学生志愿者能够享受的各项权利,形成义务与权利的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一套规范的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

三、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是手段

博物馆应当为大学生群体提供追求个性发展、增强综合能力的活动空间,帮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现阶段,针对大学生群体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的服务手段要注重多元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博物馆可以开辟更多的阵地、拓展更多的渠道,帮助大学生群体开展校外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博物馆拥有主题鲜明的陈列展览,这些资源与特色较校园常态化教育来说,更具优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博界出现了一批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及展陈、文保等领域的先进硬件设施设备的博物馆。在这些文博场馆中,参观者不仅可以观赏实物展品或数字化展览展示成果,还可以亲身参与到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研发等一系列环节中,因此博物馆与时俱进的公共服务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与设施设备、灵活多元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大程度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宽课堂教学的渠道,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消化校内课堂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博物館的运营管理和开放服务既能让他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文物藏品,开阔自己的视野,还能培养洞察能力和创新意识。博物馆通过不断创新,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教育水平,与高校建立合作,构建多功能的长效平台,引导大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志愿服务。博物馆还应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能力,帮助其弥补自身不足,为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投身社会实践做好准备。再以南京市民俗

博物馆为例,在本馆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举办的“大学生民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非遗”手拉手活动中,40位大学生与驻馆“非遗”传承人进行结对学习。通过学习,大学生对南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完成了校级课题《南京地区现存民间手工艺的现状与保护的调查报告》。又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举办以“药大情,民俗风”为主题的共建晚会,将“非遗”传承活动由封闭的场馆展示与表演转换成极具人气的舞台演出,并把传统曲艺、民族舞蹈、手工技艺表演、游戏竞技、民俗知识问答等十多个方面的“非遗”内容穿插其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艺术生活,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积极参与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创品的研发活动,其将传统工艺元素与现代审美情趣相结合,有力培育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博物馆作为我国文教事业的重要机构,其不仅有保护、研究、展示文物藏品的基础性职能,还担负着教育培养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责任,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江苏地区的博物馆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健全馆校合作机制,激发交流内生动力,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与服务,发挥好博物馆作为高校优质教学设施与大学生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137.

[2]邢致远.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研究[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60-61.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38.

[4]刁仁昌.南京博物馆综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6:33.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博物馆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浅析高校大学生思想咨询模式的构建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移动阅读行为特点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