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T分析的小学文言文课堂互动行为研究

2024-04-20董媛马利云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

董媛 马利云

摘 要:课堂观察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或他人教学过程的记录、分析、评价和研究。教师借助研究工具开展课堂观察,进行量化分析,能获得较为客观的观察结果。本文借助OKC课堂分析视知工具,采用S-T分析法对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进行课堂互动行为观察。由数据分析得出该课堂模式为混合型教学模式,特点表现为师生互动行为比例相当。“善于提问以激趣”“良性互动以达标”“变式朗读以促写”是这堂课给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S-T分析;小学文言文;课堂观察;课堂互动行为

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承担着文言文启蒙的职责,也肩负着语文学科的育人使命,还寄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世代相传的美好愿望。当下,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强调传授文言知识,采用“逐字逐句”串讲的刻板单一教学方式,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不充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厚,无法有效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底蕴和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语文名师不仅对语文教育教学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还会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并通过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显现出来,最终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选择名师课堂探讨其师生互动行为,对教学实践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文借助课堂分析视知工具OKC,采用S-T分析法,观看特级教师罗才军《伯牙绝弦》课堂教学视频,通过数据分析研究罗才军运用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教学特点,为教师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一、研究对象选取

罗才军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罗才军在小学文言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与实施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开发的“《世说新语》小学生文言文读写课程”曾获评全国十大课程年度榜样。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声相识、相知,最后因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获得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他通过巧妙的设计,引领学生跨越时空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进而引导学生体会“知音文化”。

二、S-T分析方法

S-T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分析课堂教学过程的代表性方法,它可以对课堂中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做出科学分析。[1]东北师范大学张海团队开发的课堂分析视知工具OKC(ObservedKnownonClassroom)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种S-T分析工具。OKC工具采用教学元素动态网络分析框架,从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媒体和TPACK三个维度进行编码,对课堂的师生行为、采用的技术以及教学法进行分析。

本文基于张海团队提出的课堂行为分析框架[2](见表1),选择《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学行为这一维度进行观察。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课堂结构分析

本研究采用OKC工具对《伯牙绝弦》一课进行观察和记录,生成Rt-Ch图、S-T曲线图、教师行为演化图以及学生行为演化图(见图1~图4)。

1. 教学模式分析

Rt-Ch图表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以及师生行为转换模式。其中,Rt表示教师行为占有率,Rt值越高,表明课堂中教师活动越多。

Rs表示学生行为占有率,Rs值越高,表明课堂中学生活动越多。Rt值和Rs值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Rt+Rs=1。

Ch表示师生行为转换率,Ch值越高,表明课堂中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越多。[3]根据Rt-Ch值的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和混合型,划分标准及特点如表2所示。[4]

本研究采用OKC工具对罗才军的《伯牙绝弦》课堂进行记录和分析,生成的Rt-Ch图,如图1所示。图1中的黑色圆点即为罗才军《伯牙绝弦》Rt、Ch值的对应点,该课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值为0.54、学生行为占有率Rs值为0.46、师生行为转换率Ch值为0.17。本文将该课的Rt、Ch值与表2教学模式的划分标准进行对照可知,罗才军《伯牙绝弦》属于混合型教学,其教学特点呈现为师生活动比例相当,师生互动不会过于频繁。在混合型的文言文课堂中,适度比例的师生互动为教师提供课堂讲演的空间,还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能提高师生在文言文课堂的舒适度和体验感。

本文除了对罗才军的《伯牙绝弦》课堂进行数据分析,还对该课堂的教学实录进行了分析,发现该课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文言文教学課堂。小学生文言文学习基础薄弱,积累不深厚,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混合型即为小学文言文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

图1 《伯牙绝弦》Rt-Ch图

2. 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S-T曲线图用于呈现师生课堂行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S-T曲线图中,教学起点为坐标原点0,横坐标代表教师行为(T)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纵坐标代表学生行为(S)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本研究采用OKC工具,以师生行为为切割点,对罗才军的《伯牙绝弦》课堂进行记录。《伯牙绝弦》一课的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所示,每个小方格内的曲线表示每2分钟教学时间内师生互动行为的变化。

本文对图2进行分段研究,发现《伯牙绝弦》教学前期,师生互动行为曲线靠近45°斜对角线(见图2中由原点指向“C”的这条曲线),这说明教学前期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相伴随出现,师生互动行为平稳向前推进。《伯牙绝弦》教学后期(见图2中点“C”后面的曲线),师生互动行为切换频率较教学前期有所降低,但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仍然伴随出现,可见师生之间交流密切,保持着适度的互动频率。

图2 《伯牙绝弦》S-T曲线图

图2中有两段明显长时间的学生行为和三段长时间的教师行为,分别标注为点“A”“B”“C”“D”“E”。结合课堂实录分析发现,点“A”代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环节,点“B”代表教师示范朗读环节,点“C”代表教师讲解和板书环节,点“D”代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环节,点“E”代表教师小结环节。教师讲授行为和学生朗读、练习行为穿插进行,相得益彰,这与混合型教学模式特点相符。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对课堂的把控收放自如,即教师引导合时、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合理,更有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3. 师生行为演化分析

师生教学行为演化图直接呈现课堂教学过程(见图3、图4),反映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演变情况。RC曲线图中的RC值表示各个教学行为之间的相对中心度。通过对RC值的计算,可以得出教学行为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演变规律。本文对图3和图4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罗才军在执教《伯牙绝弦》的过程中,善于采用提问式和鼓励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言主动性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在文言文课堂中,提问式和鼓励式教学方法齐头并进。从教师行为演化图3可以得知,教师提问行为(B4)和教师给予指导或指令行为(B6)基本趋向一致,教师提问和指令几乎同时下达,说明教师善于采用提问式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或鼓励(B2)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教师注重鼓励式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

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从学生行为演化图4可以得知,学生主动发言(B11)在教学后期呈下降趋势,而学生被动发言(B10)在教学后期则呈上升趋势,说明学生尽管参与回答课堂问题,但主动性有所下降。教学后期,学生举手发言的主动性降低原因有二:一是教学中后期是难度较高的文本综合分析和运用阶段,对于该学段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二是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学生的主动意识仍有待强化。

混合型教学模式总体特点为师生活动比例相当,师生互动频率较为适中。罗才军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教学模式即为混合型,结合其教学实录,可发现该课堂的混合型教学特点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师生互动行为相伴随出现,教师提问行为和学生回答行为穿插进行;第二,师生互动行为比例相当,师生朗读互动频率较为适中;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收放自如,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并预留学生自主练习空间,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二)课堂特点分析

1. 设计核心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

由数据分析可知,该课堂特点之一为师生互动行为是相伴随产生的,具体出现在师生问答过程中。教师深思熟虑设计的核心问题链,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问题链由多个问题链接而成,这一连串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每个问题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需要围绕文本设计核心字词,并依据实际学情特点设计一串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如罗才军以“念”“志”为问题链核心字,设计了“‘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一样?”“志、念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志、念?”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主旨。学生回答“‘念与文中的‘志有关联”“志和念就是伯牙的志向和胸怀”“就是像巍峨的泰山那样屹立人间的志向、像江河一样宽广的胸怀”。学生的回答验证了教学问题链对文本理解的促进作用。在师生问答行为相伴随出现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文言文学习思路。学生通过有效的思考和回答,不断深入地体会文本的主旨意蕴。为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言文,教师需要深思熟虑设计核心问题链,并加强师生问答交流的密切性。

2. 变换师生朗读形式,营造良好课堂互动氛围

由数据分析可知,该课堂特点之二为师生互动行为比例相当,具体表现在师生课堂朗读互动行为频次适中。罗才军不仅合理分配师生朗读行为比例,还善于变换师生朗读形式,营造了良好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良好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能为师生双方提供舒适的课堂体验。课堂上,罗才军精心安排了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还设计了教师示范读以及师生情境对读环节。这些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既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师生的课堂互动性。尤其是在师生对读“伯牙与子期相遇”环节,师生深情对话,在课堂上再现了“伯牙鼓琴,子期善听”的美妙情景,读出了知音相遇的惺惺相惜,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师生的课堂对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让学生沉浸于文言文的朗读、沉醉于文言文的趣和美,感受文言文语言之精妙。

3. 巧控师生课堂节奏,预留学生自主创作空间

由数据分析可知,该课堂特点之三为教师的教学节奏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这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仿创文言短句的引导,即“收”;也体现在学生发挥主体性,自主感知文本意蕴,即“放”。罗才军能巧妙调控课堂节奏,做到收放自如。例如,罗才军为学生创设了仿创文言短句的情境:“假如你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和孤独。可是这时候子期出现了,无论你弹的是什么,子期都能发出‘善哉的感叹,你有什么样的感慨?”该情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感知文本意蕴的空间。学生代入文中“伯牙”的角色,一边欣赏背景音乐《知音》,一边回顾文本并进行模仿和创作,用文言文写下“伯牙”遇见知音的感慨,深刻体会“知音文化”。如学生回答“伯牙得遇锺子期,感慨道,善哉,此人知我所念,明我所志,真乃知己也!”“伯牙得遇锺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锺子期也”。在学生读准、读顺、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想象并仿写创作文言文。这不仅能让学生欣赏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也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5]好的课堂需要教师在教学上做到收放自如,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巧妙调控师生行为节奏。师生活动比例恰到好处,才能促进双方产生舒适的课堂体验。

四、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S-T分析法是一種较为科学的课堂观察方法,它能够较为客观地描述分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行为。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运用S-T分析法,对师生互动行为特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其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文章借助OKC观察工具,基于S-T分析法对罗才军《伯牙绝弦》这堂课的互动行为进行量化研究,得出该课堂教学模式为混合型。混合型教学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师生活动比例相当,师生互动频率较为适中。罗才军在《伯牙绝弦》的教学过程中,以“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变化多样的朗读形式”和“收放自如的课堂节奏”印证了混合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从而使《伯牙绝弦》这堂课取得全国特等奖。

借助S-T分析法,本研究发现罗才军的《伯牙绝弦》文言文公开课,其师生互动行为给小学文言文教学带来如下启示。

(一)善于提问以激趣

小学阶段是文言文启蒙时期,更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罗才军基于《伯牙绝弦》文本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深思熟虑设计核心问题链,采用多样的提问形式,促进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并进行有效回答,得到了理想的课堂互动效果。这启示教师们,文言文教学需要善于设计问题并巧妙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第一,问题设计要合乎小学生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第二,师生课堂提问互动要丰富而密切,师生其乐融融,才能让小学生亲近文言文、喜欢文言文,并成为文言文的“知音”,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良性互动以提效

良性互动指师生互动行为比例相当,互动频率恰到好处。文言文教学需要师生良性互动,才能高效达成目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罗才军在课堂教学节奏上能够收放自如,既引领学生理解关键字句,又适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感知文本意蕴,有效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这启示教师们,文言文教学需要合理安排师生行为比例,搭建师生平等的民主课堂。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文言文“逐字逐句”串讲的观念,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句,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达成文言文教学目标;其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空间,营造师生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用心体会文本意蕴,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三)变式朗读以促写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文言文朗读不仅要变换形式,而且要与“写”相结合,以培养小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罗才军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读准、读通、读懂《伯牙绝弦》,使其能通过文字由衷地抒发“伯牙得遇知音”的感慨之情,获得心灵上的感染和熏陶。这启示教师们,文言文教学需要将多种变式的朗读和写作相结合。通过“读”,小学生能丰富文言积累;通过“写”,小学生能提升语言表达。读和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而促使小学生理解文言之意、欣赏文言之美、体悟文言之蕴。

参考文献

[1]薛新国.基于S-T分析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以两堂《诫子书》比较观察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9(Z2):87-90.

[2]Hai Z,Luyao Y,Yulu C,et al. Min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Data for Understanding Teachers Teaching Modes[J].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20(5):1498-1514.

[3]刘立新,杜卫民,王萍,等.对S-T分析法的改進及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分析[J].化学教学,2014(7):19-22.

[4]王陆,张敏霞.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7.

[5]王蕴杰.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LICC模式评析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
中外教师在高职外语合作教学中的和而不同
此处有声胜无声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