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2024-04-20赵玉筱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互联网+

赵玉筱

摘 要:本文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现实价值、现状分析,从不断优化问题导向的设置、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完善高校软硬件设施、培养学生树立自觉的问题意识等方面探索“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路径构建,不断开拓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到“坚持问题导向”,这凸显了“问题导向”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关注,基于此,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已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议题。本文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现实价值、现状分析、路径构建三个方面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审视,以期能够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使“互联网+思政”成为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推动力。

一、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现实价值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思政教育的现实难题,对现实价值的分析能够不断开拓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互联网+思政”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問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强化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困惑和实际需求。如果教师还只是一味地讲授课本知识,就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热情减弱,信心降低,甚至会发出“老师讲的真的是对的吗”“我所学的内容对我真的有用吗”等疑问。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正是以为学生解惑为主线,通过设置问题将教材中的理论讲清、讲透,使学生根据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真正做到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出现了教师与学生分离、思政课与学生分离等现象,以致思政课的亲和力甚微,对学生的吸引力急剧下降。而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能多途径广泛接受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学情、时事热点、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问题等,结合学术前沿问题、学科重难点知识,进行“问题导向”教学设计,回应学生的疑惑,并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线上互动方式(如投票、抢答、主题讨论、小组比赛、分组任务等活动),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助于解答学生疑惑、满足学生需求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就是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具体课程知识开展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切实以学生疑惑为导向来设计教学,例如,“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这一问题就是依据学生的疑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在新时代的今天是否过时了”来进行设计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三个维度:一是时代维度。马克思主义诞生于百年前,它是否过时。二是真理维度。当代资本主义仍继续发展,它是否过时。三是实践维度。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教师层层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讲解及课堂互动,解答学生的疑惑,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日益焕发出真理的光芒。为有效推进“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本课题组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学生反馈了如下问题:一是希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多开展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改变枯燥无味的传接式课堂学习方式,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希望老师能够将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讲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希望走出教室,在课外课堂上多举办一些诸如辩论赛、小组演讲、小组展示等活动。通过座谈会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要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更多是希望思政课教师能够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答疑惑,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问题导向”教学。

二、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现状

要想在“互联网+”时代进行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就需要掌握目前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现状,具体分析其现有优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现有优势有待提升

“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础为“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极大便利。其中线上教学平台的创立,能够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奠定基础。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开展线上互动能够使学生熟悉参与课堂互动的方式。以郑州西亚斯学院为例,该校通过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平台提供的具体学习内容有课件、教案、章节内容、拓展资料等,使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都可以学习和巩固课程知识。这一优势可以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探索中、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在开展线上互动方面,本课题组教师在探索实践中具体践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例如,在开展以“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为问题导向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在课前进行了“你认为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的问卷调查,发布了讨论“共产主义的‘产指的是什么”等课堂互动,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不断思考,有效提升他们运用互联网参与课堂互动的能力。在分组完成时事点评任务的环节,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与焦点问题,为学生将这些热点、焦点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而思考问题、提出疑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做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有助于“问题导向”教学的开展实施。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短板亟须完善

当下,在“互联网+”时代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存在学生掌握的课程理论知识不全面、缺乏实际应用、不能融会贯通、参与互动流于形式、问题意识缺乏等短板,亟须弥补。在理论知识方面,虽然线上学习平台有丰富的学习资料,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也会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剖析,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将线上学习流于形式,在知识的应用上没有将所学知识与时事热点、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学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没有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生活实践。在开展投票、抢答、随堂练习等网络互动教学时,部分学生存在“假互动”的行为,没有真正思考互动时发布的问题,以致网络互动缺乏实效性。除以上问题外,还出现了部分学生不关注时事热点,或者不知道如何将热点问题与课程知识相结合,缺乏问题意识,出现了问题意识薄弱等现象。因此,面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我们应有效解决问题,有效推动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完善。

三、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探索此种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及教学方法的探究实践中,“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围绕问题设置、提升教师素质、完善设施保障、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等方面展开。

(一)不断优化问题导向的设置

马克思曾明确提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谓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因此,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教师要不断优化问题的设置。优化问题设置要从关注学术前沿、关注学生疑惑两个视角具体剖析学科内容,将两种视角有机结合从而优化问题导向,使问题集学术热点、社会焦点、课程重难点于一身。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对提出问题的分析研究要全面、精准、到位,要以精准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2]。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落实“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专题可归纳为:马克思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本主义论、社会主义论、共产主义论等专题,各专题中的每一节都以“问题导向”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实践。例如,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专题的教学内容中设置“意识的本质与人工智能”的问题导向。又如,基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结合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和对“人工智能真的能超越人类意识吗”“人工智能是否会反攻人类”等疑惑,在这一专题的讲解中设置了四个问题:意识活动的器官是人脑还是心脏?意识的内容究竟来源于哪里?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人类意识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该如何认识意识活动与意识内容的关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案例讲解,由浅入深,从理论到实践,一一回应问题,使学生知道意识活动的器官是人脑,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实在,清楚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工智能不具备与人类意识相类似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再如,在“共产主义论”专题的内容中,结合当前学术界对共产主义如何实现的相关研究,以及学生存在疑惑的“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所讲的按需分配是不是意味着我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共产主义真的能实现吗”等问题,综合学术前沿及学生疑惑这两个维度进行设计。对于这一内容的讲解设置“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这一“问题导向”教学,并设置了三个问题——真理之问:何为共产主义?现实之问:共产主义理想为何离我们那么遥远?实践之问: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我们该如何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从真理、现实、实践三个维度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要在实践与奋斗中实现共产主义等问题。其中对第一个问题的讲解,本课题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中找寻答案,解答了学生所疑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自己的工资拿在手里是否违背了共产主义”这一问题。在这一“问题导向”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以三个维度的问题环环相扣地进行引导,着重引导学生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思考问题,推动学生对原著的传承与灵活运用。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基于以上实践研究,在今后探究“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紧跟社会热点问题,结合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关注点,在进行“问题导向”教学设计时具体学情具体分析,避免所带班级出现同一课件、统一案例的情况。“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解答学生疑惑,传达理论精髓。教师应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回应学生问题,探寻问题出现的原因,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解决现实问题。“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实施可将高校思政课打造成既具有严谨的理论知识体系,又具有实践针对性和时效性的思政金课。

(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要求其能够借助互联网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效建设课程站点,通过添加章节内容,发布课前任务、课后作业,评改学生线上任务等方法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校大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元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和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学情,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精准、丰富、时效性高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应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考核方式。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教育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互联网+思政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创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上不断探索。第一,在教学内容上,打破课本固有章节的限制,将学生新提问题纳入教材体系,“实施以问题为线索的专题式教学”[3]。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實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吸引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问题交互式课堂,积极参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第三,在考核方式上,构建以问题为原点、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考核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时刻保持学术研究的信心和热情,关注学术前沿问题,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分析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结合课程内容进行“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实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问题导向”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回应在“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高校通过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中,着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设计教学专题、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教学辅助制度、加强科研支持力度等能力。

(三)完善高校软硬件设施

开展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需要不断完善高校软硬件设施,以保障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能够走进课堂落到实处。“互联网+”时代“問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必然要求有现代化教室的支撑。以郑州西亚斯学院为例,该校一直为教师教学提供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全校多媒体教室在所有教室中占比接近90%,其中智慧教室有60间。学校建有教师备课资源库,在原有教学平台上,建立完善了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运用先进教学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现在,学校所有主讲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和制作配套使用的音像视频资料,实现资料全部上网。该校全体思政课教师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的网上教学实施方案及具体要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支撑环境,建设并逐步完善泛雅网络学习平台。该校结合学生实际和特点,合理设计线上课程,把原来作为辅助手段的网上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之一;广泛收集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充实网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完善教学环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的开展,有助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该校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了教学设计,设置了新的教学模块,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时,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推进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具体措施保障。首先,推进教学资源内容创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海量、便捷、共享等特点,提供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空间时间限制,为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提供基础。其次,推进教学方式形式创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采取分组讨论、问题抢答、模拟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推动教学模式转变。再次,该校出台相关文件支持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创新以及科研项目。该校以“互联网+”为背景,将新媒体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等都转化成推进教学过程的有利因素。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创作与本节课相关的短视频,举办小组赛,以学生喜爱的方式丰富教学手段,更好地开展“问题导向”教学。

(四)培养学生树立自觉的问题意识

在进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熟知学科理论知识,关注学术前沿,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更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有效分析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以及存在疑惑的问题,只有综合考虑,才能使“问题导向”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提问、在热点事件中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热点难点问题联系起来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本课题组在有关“资本主义”的专题中,设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了吗”“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时代剩余价值的源泉”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什么没有过时?结合人工智能等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是否也是价值的源泉。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课题组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开展引导学生勤思、多问,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利用超星泛雅网络学习平台,以分组任务的形式,在讨论部分增加“时事点评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设计点评主题,明确各组点评主题的主要观点。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展示学生所关注的事件及他们对于此事件的看法,充分引导学生去关注时事,提高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明确指示,从“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现状分析、路径构建三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审视和研究,本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要高度重视“问题导向”教学的指示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应着重从不断优化问题导向的设置、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完善高校软硬件设施、培养学生树立自觉的问题意识等方面积极探索“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路径,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勇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2]厉晓妮,林海燕.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54-57.

[3]姚晶晶.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8(3):152-153.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互联网+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