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资料类习作的编排意图、教学策略和写作方法
2024-04-19安徽蚌埠第一实验学校233000
安徽蚌埠第一实验学校(233000) 杨 阳
搜集资料类习作要求学生根据搜集来的相关资料完成习作。虽然统编语文教材只编排了四篇搜集资料类习作,在六十多篇单元习作中占比不到7%,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体,这类习作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那么,教材为什么要编排搜集资料类习作?教师又如何开展搜集资料类习作的教学?这类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生注意的地方呢?
一、搜集资料类习作的编排意图
(一)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材编者意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学语文、用语文,自觉主动地积累知识、整合信息,进行语言文字实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表1可以看出,这类习作选材十分广泛,且都需要学生借助资料进行写作,这类习作有利于学生在广阔的学习空间和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表1 统编语文教材搜集资料类习作所处位置及主题内容
(二)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中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在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中指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学生身处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由于经验不足,在面对大量零散式、碎片化的资料时,他们很难将其统整起来。这就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初步学习筛选和整合资料的方法,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搜集资料类习作的教学策略
(一)前置作业,做好准备
写实类、想象类和应用类作文的写作,多数时候不需要事先准备,课堂上教师即时指导,学生即时写作;搜集资料类习作则不同,教师要在学生习作前,布置搜集相关资料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习作课的前3~5 天,甚至一周之前,根据习作内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习作准备。
(二)归类整理,筛选资料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纷繁复杂,但其中的一些资料与习作主题关系不大,且受字数的限制,学生很难将其全部写入习作中。因此,学会在海量的资料中筛选有用的资料、剔除无关的资料的方法至关重要。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学为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56 处,包括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习作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处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别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选择好习作对象,再回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的摘录、删减、概括和改写等方法,以便在整理资料的过程能够迁移运用。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提醒学生从基本现状、景点外观和历史故事等方面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为后续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1.互联网,资料丰富
互联网上的资料非常丰富,但也比较芜杂,甚至还有很多虚假的资料,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学生的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甄别。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从互联网搜集到的资料,要及时保存并打印出来,留待习作课上有选择性地使用。
2.图书馆,针对性强
学校图书馆、社区书屋以及县市图书馆都是学生搜集资料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后者存储的图书比较丰富,且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检索指引,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这些地方搜集相关资料。如,江南地区有端午节吃馄饨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我们家乡有农历三月二十八赶庙会的风俗等,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学生可以翻阅描写各地人文特色的图书,搜集到这些资料。同样的,教师也要提醒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及时记录下来,以备写作时使用。
3.报纸杂志,积少成多
报纸杂志属于连续出版物,更新速度快,讲究内容的时效性,资料搜集难度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专门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在翻阅报纸杂志时看到的感兴趣的、有用的资料收集起来。如“国宝大熊猫”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报纸杂志比较喜欢刊登的内容,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在写作时就不愁没有素材可用了。
4.现场采访,真实可感
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较浅,学生对家乡的风俗了解得并不多。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长辈或者了解相关风俗的人做一次采访。采访前,准备好相关问题,如“这种风俗有什么特点?”“它的来历是什么?”等;采访时,要有礼貌,说清楚采访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及时记录下采访内容,以备写作时使用。学生选择的采访对象往往亲身经历过相关的风俗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且采访对象通过口头而非书面的形式描述风俗活动,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的习作表达更有人情味。
搜集资料时,最好多个渠道同时进行、互相补充,使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互相印证。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教材提供了“动物的尾巴”“涮羊肉”“怎样泡酸菜”等写作内容。学生要介绍一种事物就必须了解这种事物。由于阅历有限,学生只有依据一定的资料才能写好习作。基于此,学生可以采用网络检索、查阅报刊和采访家长相结合的方式,在印证资料的同时,也拓宽学习的视野。
(三)明确要求,前后勾连
搜集资料类习作和其他习作一样,都和单元语文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习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回顾单元语文要素;同时,勾连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单元语文要素。这样,学生才能在写作中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
从表2 可以看出,这四篇习作与单元语文要素的联系都非常密切。
表2 搜集资料类习作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
教材编者编排搜集资料类习作旨在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为“介绍一种事物”,学生可以选择动物、植物、物品或其他感兴趣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习作对象,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习作的要求是:一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二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三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教师要提醒学生按照具体要求进行写作,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这样能确保单元语文要素得到有效落实。
(四)注重过程,准确评价
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根据搜集资料类习作的特点,教师在制订评价表(见表3)时,不仅要关注习作的质量,还要将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作为评价要点之一,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表3 搜集资料类习作评价表
三、搜集资料类习作的写作方法
(一)撰写文章
1.构段方式,层层递进
搜集资料类习作介于写实类作文和说明文之间,所以应根据内容的不同方面划分段落,使习作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条有理。如在教学“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教师可以展示以长城为对象的写作提纲。从提纲中可以看出,提纲内容全面具体、结构层层递进,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构段参考。
长城
第一段: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第二段:修建长城的缘由
第三段:长城的长度和遍布的省份
第四段:长城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第五段:在历史上长城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六段:对长城的赞美
搜集资料类习作一般是按照事物的要点分段表述的,每个自然段多为独立且完整的个体。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个自然段之间设置适当的过渡语,使整篇习作重点明确、前后连贯、浑然一体,防止习作成为材料的简单堆集。
2.语言特点,朴实无华
搜集资料类习作的语言特点应该以朴实无华为主,旨在将写作对象的特点介绍清楚,慎重使用华丽的辞藻,可以多使用一些比喻句,以便更加形象、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引用采访人物的对话到习作中。
(二)适当评论,发表感悟
在搜集、阅读资料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部分内容写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观点,可以使用诸如“我认为……”“我感到……”“我的感受是……”等话语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在习作中发表个人的独特看法能使习作变得更有深度、有新意。
(三)多样表达,学科融合
搜集资料类习作在语言表达上提倡多样化,包括直接引用、转述和评论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片、表格和数字等方式丰富习作形式。如写作“家乡的风俗”时,学生就可以出示与家乡风俗相关的照片或者手抄报等;写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时,学生就可以出示习作对象的一张或者几张图片,图文并茂、互相印证。又如,写作“介绍一种事物”时,有的学生选择了“动物的尾巴”作为习作对象。由于教材没有明确说只能写一种动物,学生就写了牛、鸟、鱼的尾巴,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分别记录下这三种动物尾巴的长度、作用等,使得这篇习作更具说服力。这样多样化的表达,将语文、数学、美术和科学等学科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契机。
(四)注明出处,产权意识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直接引用一些资料。基于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直接引用资料要做到少而精,要注明资料的来源。如从报纸杂志上搜集到的资料,就要在习作中注明是什么报纸或是什么杂志,发表在哪一期,作者是谁,是怎样介绍的;从书上搜集到的资料,就要注明图书的名称、作者、出版单位等。”这样,能使学生养成在引用资料时标注出处的良好习惯,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五)注重修改,完善习作
初稿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再次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习作内容。如果习作引用的资料过多,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合理安排习作内容,主要内容详写,次要内容略写。
搜集资料类习作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好资料、利用好资料,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创意表达,从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