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创意作业设计
2024-04-19福建厦门市深田小学361000邱雨林
福建厦门市深田小学(361000) 邱雨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见,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能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联结、融合多个学科;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为学生打通一个新的学习路径。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划分的,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在“双减”背景下,语文跨学科创意作业更多地指向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户外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一、语文跨学科创意作业的设计依据
(一)以语文新课标为纲
语文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第三学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跨学科语文创意作业应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科知识以及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出发,确立一个主题,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要素进行统筹,对作业进行全面设计,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积极沟通、合作探究以及勇于创新的品格。
(二)以语文学科性质为本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结构组织单元,前者凸显学科的育人价值,后者体现学科特质。语文跨学科学习创意作业应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等确定内容,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落实语文要素。
二、语文跨学科创意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第一学段,设计短期的单项学习活动
统编语文教材在一、二年级选编了《小蝌蚪找妈妈》《雾在哪里》《我是什么》《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文,介绍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相应的自然物象,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融合科学学科的“蒲公英的旅行”语文创意作业。
首先,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公园里观察蒲公英,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观察所得以及感受,思考蒲公英的生长过程。接着,学生带着观察体验和思考回到家,完成项目作业一“阅读与鉴赏”:阅读有关蒲公英的儿歌、绘本,进一步印证自己的观察、思考,对蒲公英产生更深入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继续完成项目作业二“表达与交流”:把《蒲公英的旅行》这个故事讲给大人听,完成一次表达训练。最后,学生完成项目作业三“梳理与探究”:摘一朵蒲公英,吹一吹,想象它会飞到哪里、遇到谁、发生什么事。这样短期单项的学习活动,能有效提升第一学段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以及想象力。
(二)第二学段设计中期的复合性学习活动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是“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细致观察,运用科学方法如实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主题为“看我变!变!变!”的创意作业,具体如下。
看我变!变!变!
你知道吗?一些小动物的习性和样子会随着成长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变态发育”。我们学过的那篇《小蝌蚪找妈妈》还记得吧。今天,让我们开启养蚕的征途,感受一下蚕宝宝“变形”吧!
【活动内容】
活动项目:养蚕日记。
活动场所:室内。
活动时间:每天10分钟,为期45天。
活动材料:养蚕盒(包括蚁蚕、白纸、桑叶、清水、毛笔)、观察记录表、日记本。
【活动目标】
1.能耐心细致地养蚕,连续观察并清楚地记录蚕的成长变化。
2.能了解蚕宝宝成长过程的基本阶段与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3.能使用书面语和口头语清楚地描述自己某一次的观察记录。
【活动过程】
项目作业一:阅读与鉴赏
观察蚕宝宝可是个细致活,写成文章更要下一番功夫。我们先来看看,作家陶秉珍(浙江萧山人,早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实科,曾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著有《植物漫话》《昆虫漫话》等书)爷爷是怎么写他心爱的昆虫的!
[材料一]
蟋蟀的产卵和孵化
要看蟋蟀产卵,不必怎样大规模地准备,只需有点忍耐心就行了。六七月里,捉一只雌蟋蟀,放在底上铺着一层泥土的花盆里,再用玻璃或铜丝网罩着,防它逃走,而且要常常换鲜菜叶,不要使它挨饿。这样布置停当后,如你还肯热心地一次一次访问,那一定能够给你一个满足的报酬。
雌蟋蟀产卵时,将产卵管垂直地插入泥土中,静静地伏着,过了好多时,拔出产卵管,休息一会儿,再到别处去,在它势力范围内的全面积上,一次一次地反复着。大约经过24 小时,产卵工作方才完毕。
我们如果拨开花盆中的泥土,便能看到呈两端圆的圆筒形,长约两毫米,稻草似黄色的卵,各个孤立,垂直地并列在土中。凡是两厘米深的地方,便能寻得。一只雌蟋蟀大约要产五六百枚卵。卵数这般多,大概在短期内,还要经过残酷的淘汰。
卵在产后的第十五六天,两点圆圆的带赭色黑眼在前端隐隐地看得出了,这说明,蟋蟀要孵化了。这时,这两个黑点的稍上方,就是圆筒的顶点,有一个小小的圆圈痕显现,这就是破裂线。不久,卵透明了,连幼虫的环节都看得出。后来,卵顶被这蛰居者的额一顶,就沿着破裂线分离,抬起,挂在一边,恰像小坛的盖子。
[材料二]
从蝻到蝗(节选)
蝗虫的幼虫,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作蝻。
蝻完成了最后一次的蜕皮,就成了蝗虫。假使你有忍耐心,你便能看到从蝻变蝗的经过:
当它用爪仰向地挂在某物上,前肢缩在胸口,三角形的小翅尖端向左右张开,中央露出两片狭狭的薄板。这就是到处保持安定的脱皮姿势。
最先,不能不把旧衣撕破。前胸甲的背面,隆起纵纹的下面,能看到一胀一缩的鼓动。脖子的前方,也有同样运动。大概要破裂的甲壳下面,全都有这等运动,不过只有透明的接合处,能让我们看到。
蝻所蓄积着的血液,齐向这中央部涌来。外皮尽可能地伸张、伸张,沿着预先准备着的、最薄弱的一线,撕裂开。留下的外皮,除这一线外,不论哪部分,绝不会有其他裂痕。裂口渐渐伸长,后方直到翅根,前方达到头部,达到触角,不久,渐渐膨起,背脊终究完全脱出。
接着,头部也拉出了。那“面具”照旧留在原处,丝毫不改变:两只已经什么也不看的玻璃眼睛;实在奇妙得很,原先是触角,如今成了空心的筒,并无皱纹,丝毫不乱,保着自然的位置,从这死而透明的面上垂着。
1.获取信息:材料一中,主要从____和____两方面介绍蟋蟀,其中第____段详细介绍了蟋蟀卵的孵化过程。
2.形成解释:材料二中关于蝻的蜕皮,作者写了四个阶段,分别是“(保持蜕皮姿势)—____旧衣—____背脊—____”。
3.评价鉴赏:阅读材料二,画出表达细致的部分,边读边想象,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旁。
4.创意运用:根据材料,想象蟋蟀或者蝗虫活动时都会想些什么,选择其中一个,与爸爸妈妈交流,录一段昆虫自白小视频。
5.阅读推荐: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昆虫物语》(莫里斯·梅特林克/著,黄瑾瑜/译)一书。
项目作业二:表达与交流
1.陶秉珍爷爷把昆虫的变化写得如此生动,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某一天蚕宝宝的成长情况后,做好观察记录,并将观察到的内容写清楚。
观察时,可以从蚕的体长、样子、活动、吃食等方面着手。记录体长时,可以把蚕放在方格纸上,在头部和尾部的地方画上记号,连接两点,测得长度。记录蚕的样子时,可以用手摸一摸,写下那一刻的感受;用眼睛看一看颜色。观察有哪些容易忽略的细节,可以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找得多,一起用文字记录下来。记录蚕的蜕皮、吃食等活动时,可以拿手机录像,和爸爸妈妈一起分析视频,并记录下来。
记录时,除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蚕,写一写蚕的心理活动。
可以借助表格,也可以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请从下面两种形式(见表1、表2)中任选一种做记录。写完之后,读给爸爸妈妈听,看看哪里不通顺,并改一改。
表1 记录形式一
表2 记录形式二
2.说一说:将养蚕过程中有趣的发现介绍给别人,注意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说清楚,可以先让爸爸妈妈当当评委。
项目作业三:梳理与探究
1.在养蚕过程中,持续细致地观察蚕宝宝的成长情况,试着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观察更细致、思考更深入。
2.了解了蚕的一生后,请用美术工具(彩铅、马克笔、胶泥、彩纸等)表现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吧!
(三)第三学段设计长期的融合性学习活动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科学精神”,习作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要求学生写一篇科幻故事。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篇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幻故事并不容易。因此,我们设计了以“科技改变未来”为主题的创意作业。
学期初,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推荐与科技相关的图书,如《三体》《流浪地球》等。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根据兴趣,自选探究主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参观科技馆,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学期结束后,学生结合研学等实践活动完成科幻故事的写作。这样长期的融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提升。
三、语文跨学科创意作业的评价
和纸笔作业的总结性评价不同,语文跨学科创意作业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表现性评价。教师要把学生所达成的学习目标以及在完成跨学科作业的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作为表现性评价的具体指标,并设计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二是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家长评价或让其他相关人员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要根据评价者的意见,进行反思和改进。三是借助相关平台拓展评价空间。教师可把跨学科创意作业的成果展示在社交媒体上,有的成果可应用于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是一种最有效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不断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