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肥东县“文化凝核、两翼齐飞”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

2024-04-19杜晟昊

国际公关 2024年1期
关键词: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杜晟昊

摘要: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党中央提出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乡镇基本情况。本文选取安徽省合肥市两毗邻乡镇进行研究,从共性和个性问题两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性模式:“文化凝核、两翼齐飞”。基层政府要在打造全域旅游的基础上,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乡村之间大景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旅游规划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进程加快,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有机融合,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突破行政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当前,需要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创新乡村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模式,“文化凝核、两翼齐飞”融合发展,以农村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带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等各环节的全面振兴。

一、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

本文以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和长临河古镇为研究对象,两个乡镇相邻。

桥头集镇地处肥东县东南部,有资源、地缘、老工业基地、发展环境等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近年来,桥头集镇区跳出原来的地域限制,逐步向西发展,并与合肥循环经济园、山王项目集中区、鸡笼山苗圃等连成一体。

长临河镇紧邻合肥市滨湖新区,交通便捷。近年来,在合肥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下,长临河古镇立足自身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在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长临老街、六家畈古名居的修复和保护;四顶山、红石咀公园、振湖塔等自然资源文化的开发等。[1]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城乡双向自由流动的趋势不断加强。但城乡二元分割的基本制度格局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根本。乡村旅游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桥头集镇和长临河古镇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路径和解决措施。

(一)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

1.乡村旅游缺乏联动机制

行政区划的限制造成乡镇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分割和失衡、旅游整体性体验降低、旅游开发成本增加及景区建设重复等问题。相邻乡镇地形景观、气候景观、社会习俗、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相同点较多,政府与企业缺乏对当地资源的充分认知,片面地用统一的柏油马路、乡村洋楼、店铺招牌、墙壁插画、活动广场呈现乡村新面貌,脱离乡村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其他乡村模板,导致乡村面貌千篇一律,逐渐失去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旅游模式多为 “走马观花”式,尚未达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全域旅游维度,导致游客留不住、留不长。产业发展存在盲目性和自发性,邻近乡镇打造同质的 “乡村IP”,如安徽歙县的宏村与西递。乡镇之间缺乏沟通协作的平台和机制,各自为营,单打独斗,“以邻为壑”乱象突出,割裂乡镇间的交流与合作,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同质化,“千村一面”的恶意竞争损害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可持续性。

2.乡村旅游缺乏文化浸润

乡村旅游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自然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城市居民为对象,乡村文化是旅游的根基,更是旅游的灵魂。乡村居民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乡村景观的建造需要乡村居民的参与,为乡村景观凝聚乡村文化内核。但目前乡村旅游建设多以政府和企业为主导建设大景区,隔绝与乡村本地居民的联系,对乡村本身优势文化特色缺乏深耕,盲目打造嵌入鄉村村落的大景区,但大景区并未与乡村居民和乡村生活融合,形成乡村中的一片 “孤岛”。景区化模式在具体的规划与开发中,往往会出现景区乡村文化的空心化及居民旅游利益边缘化等现象。[3]片面追求景区的乡村性,简单地营造大景区,缺乏乡村文化的融入和乡村居民的参与。没有乡村文化浸润的乡村景观就像是水中浮萍,失去核心竞争力。

3.乡村发展缺乏人才

乡村人口流失是 “温水煮青蛙”式的村落毁灭之途,产业的匮乏、公共服务的缺失,让一代又一代人远离乡村,将村落推向消失的边缘。[4]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展迅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的优势吸引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乡村的衰败与消失。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农村老年人口的绝对数与相对数增加,农村成为人口净流出地,乡村青壮年流失,乡村留守主体老化。现在的乡村人才状况与乡村振兴战略多元化人才需求不相匹配,[5]乡村的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干部队伍年轻化和专业化进程缓慢。我国乡村人才一直呈现从乡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状态,乡村发展缺少人口和人才支持难以为继。只有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慧力量。

(二)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旅游发展的个性问题

1.乡村规划定位与现实情况的矛盾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乡镇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繁荣公共文化、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作为,对乡镇政府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桥头集镇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现代农业和文旅产业,奋力打造安徽省旅游名镇。

桥头集镇规划建设目标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循环产业新城、养老度假基地,主要功能为承接产业转移、农业观光、休闲养老、生态旅游等。但是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网络资料发现,桥头集镇如今遍布工业园区,如桥头集镇污水处理厂、桥头集循环工业园变电站、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省江淮磷矿、龙泉山生活垃圾处理厂等,使魅力山乡失去了往日的绿色生机。

很显然,桥头集镇现状与规划定位的桥头集镇主要功能相矛盾,近年来桥头集镇政府积极进行产业转移与升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搬迁重度污染企业,但仍缺少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型任重而道远。

2.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单一落后

乡村旅游以短途、短时、低价等特征,成为都市居民享受周末、节假日的重要选择。[6]长临河古镇以徽派建筑为主,拥有 “安徽省特色旅游小镇”的称号,长临河古镇还有 “皖中小上海”的别称。

长临河古镇作为 “环湖首镇,生态慢城”的知名度并不高。长临河古镇政府、景区宣传手段和方式单一,没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平台优势,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关于长临河古镇旅游的话题热度低、浏览量少。政府和景区宣传力度和宣传投入较少,拘泥于传统的宣传方式。

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的宣传重点不突出,没有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各自乡村旅游优势。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两个镇都存在大景区比乡镇热度高、人流量大却没有反哺乡镇发展的情况。城市居民对乡镇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只是留下对景区的零星认知。

三、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文化凝核、两翼齐飞”

(一)乡村规划立足实际,积极做好基础配套设施

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谋划不足,变化频繁。长临河镇数次更换特色小镇的打造目标,从打造文旅小镇到自媒体小镇,最后改成淮军文化特色小镇。乡镇打造目标的频繁更换使特色小镇的打造工作不能顺畅进行。[7]要以政府牵头,优化乡镇类型定位,充分了解和尊重乡镇居民的意愿,专业部门进行科学调研,定位乡镇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以规划为引领,把 “两翼”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近年来,旅游景区团体游市场逐渐萎缩,以家庭为主导的散客市场日益壮大。政府在旅游规划过程中要注重研究旅游发展趋势,旅游市场趋势的改变会导致旅游产业、产品的更迭。在公共交通方面,要进一步完善 “两翼”联动,缩短乡村主要景区间的车程,拓展游客的活动范围。立足全域旅游,打造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大环线旅游线路。

(二)文化凝核,助力乡村振兴

走出乡村文化发展困境的重点是重构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政治的发展,更是文化与新时代的融合。“文化凝核”指的是以乡村优秀文化为核心,以乡村旅游为文化的载体,活化乡村文化,带动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文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血液,失去了乡村文化就会让乡村成为一片 “孤岛”。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损害乡村环境和文化,钢筋混凝土逐渐入侵乡镇的传统风貌。政府需要以 “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打造低密度、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的乡村景观。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旅客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唤醒游客的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重拾乡土文化价值,增加游客的文化参与感,使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与发展中得到保护。政府和企业要深刻挖掘本土文化内核,提取乡村文化元素,整合乡镇文化资源,讲好当地的文化故事,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实用价值。政企合作,积极寻找山水林田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结合点,从全要素角度提升文化价值,打造绿色生态园,吸引游客参与农家文化打造。

(三)两翼齐飞,加强乡镇联动与协同

推进全域旅游的关键是打破 “行政区经济”的现象。“行政区经济”使跨行政区的生产要素流动受阻,乡村旅游区往往规模体量较大,并跨越行政边界,由此产生跨界旅游区,容易引发行政区划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问题。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是肥东乡村发展的两翼。乡镇政府简单实行拿来主义,跟风学习,简单复制,乡村发展路径、定位不清;乡村发展总体规划碎片化,出现空间的替代竞争。要实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双方领导积极交流,依托周边城市和政策倾斜,发挥城市带动作用,实现 “两翼”融合发展。利用大景区带动乡镇中心发展,结合各自的优点,打造链接 “两翼”的旅游廊道,乡镇产业互补,减少乡镇之间的旅游景点重复建设,打破 “以邻为壑”的局面,拓展游客活动范围,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乡镇区域联通的整体发展格局,着重探索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共塑新时代地方情感。努力推动跨区域旅游合作,改变传统家庭式作坊的经营模式,实行区域间资源共享,建立共享平台,达到 “1+1>2”的效果。

(四)创新人才引入机制、革新宣傳方式和营销手段

农村发展环境对人才回流农村缺乏吸引力,亟须转变乡村人才单向流向城市的局面。针对乡村发展实际需要,人才政策重点向桥头集镇和长临河文旅小镇倾斜。人才引进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既要发挥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撑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人才引进计划,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人才,形成人才红利,促进乡村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乡村旅游的宣传方式和宣传路径。两个乡镇政府要加大营销投入力度,创新旅游营销手段。在属地景区宣传双方的景点和特色,并推出优惠观光线路和套餐,吸引游客拓宽旅游计划,为景区和旅游中心增加人流量。积极使用自媒体短视频等方式宣传旅游观光的不同线路、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产品。针对不同情况的游客推出不同的游玩线路,打造精品化旅游线路。

四、结束语

中国的未来在乡村,找到适合乡村发展的道路尤为重要。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有益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旅游不断发展,需要突破属地管理的局限,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安徽肥东县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 “文化凝核、两翼齐飞”发展模式,值得研究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殷晓雨,邢瑜,冯艳.长临河古镇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J].今古文创,2022,105(09):72-74.

[2] 周少来. “多予、少取、放活” 乡村振兴发展主题的时代转换[J].人民论坛,2020,664(10):94-97.

[3] 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9):158-162.

[4] 史英静.乡村振兴:留住年轻人[J].城乡建设,2018,550(19):

58-61.

[5] 李慧玲.探索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J].现代化农业,2023,525(04):79-81.

[6] 叶小平.乡村旅游地形象定位研究:以黄岩宁溪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3(02):56-58.

[7] 罗谦心.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以长临河镇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747(04):49-50.

猜你喜欢

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探讨新时期环境下博物馆的讲解工作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试论旅游规划中的旅游形象策划
网络视频材料在《旅游规划》教学中的运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