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析
2024-04-19张璐李雪
张璐 李雪
摘要:乡村文化发源于乡村农业生产和社会实践,是村民精神价值的凝结。乡村文化建设对于稳定乡村秩序、弘扬中华文明、促进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文化塑造乡村振兴灵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在充分反思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新时代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目标与新高地。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
作为 “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充分显现。当前实现共同富裕最大的突破口在农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涵养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家风良好、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新农村,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新活力。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乡村文化体系的优势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能实现乡村文明,也能展现乡村形象,促进乡村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源泉和思想根基,乡村文化振兴在提高国民素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全面发展、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持续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振兴。首先,乡村文化振兴旨在以新文化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用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抵御腐朽且落后的传统旧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根深蒂固的落后腐朽文化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振兴本质上就是 “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的长期性实践,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其次,乡村文化振兴能强化农民的文化自信,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蔚为可观的建设成果。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城乡文化差距愈发显著。乡村文化振兴深挖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稀缺性乡村文化资源,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农民群众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振兴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为当地居民提供精神养分,通过形式多元化、内涵丰富化的文化体育活动、文化知识培训,充分满足当地居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增强农民文化自信的关键途径
中华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只有扎根于广袤的乡村,不断汲取养分,才能让中华文化代代繁衍生息。乡土、乡景、乡情、乡音、乡邻、乡德等是中国乡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从丰富多彩的乡间艺术和张灯结彩的乡庆活动中,能感受到家庭和睦、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而这种经年累月形成的乡风民俗,犹如一根无形的精神纽带,将长期生活于乡村社会的农民的情感紧紧维系在一起。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强化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豪感,还有利于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农民的文化依附感,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农民的精神追求。因此,将地区文化特色融入乡村文化振興,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1]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充裕,还是在 “五位一体”上的全面提升,既包括人民物质富裕,又包括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各个方面,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已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强大阻碍。农村地区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薄弱环节,要实现农村的发展就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全面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总要求精简凝练地表达了乡村未来发展目标,也对乡村文明建设提出了要求,在精神文化上注重农民精神的富足,这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不谋而合。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就需要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振兴是凝聚力量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涵养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更能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升农民的建设积极性,弘扬社会正能量,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剖析
乡村文化振兴是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推进乡村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重新焕发活力的振兴战略。[2]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成果蔚为可观,乡村经济、乡村文化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乡村文化振兴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现实问题。要实现真正的乡村文化振兴,任重而道远。
(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的载体。为了让乡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我国在乡村地区成立了文化服务机构、文化站。但这些文化服务机构、文化站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举办的文化活动屈指可数,“摆而不办”的风气仍旧存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文化场所、娱乐设施较为匮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较低的情况。落后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难以支撑村民多元化的文化活动需求,削弱了乡村文化的功能,阻碍了乡村文化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总量缺乏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保障和支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高端人才陆续流入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人才短缺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拉大了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缺口,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人才匮乏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和人才外流。一方面,政府在城乡教育发展政策和教育经费拨款方面有所倾斜,大部分教育资金投向城市教育;另一方面,地区间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人才外流。村民迫于生计奔向繁华的城市求发展,使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年轻劳动力、大学生等有能力、有知识的本土化人才外流。乡村文化建设人才 “青黄不接”,让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一度难以为继。
(三)乡村文化体制机制不健全
乡镇政府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引导者和管理者,承担完善乡村文化体制机制、优化配置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职能。乡镇政府要积极履职,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文化干部岗位虚化、专职不专用、专岗不专业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专业人员配备数量不足以及配备的专业人员专业性不足等问题,使他们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力作用发挥受限。[3]此外,部门管理职能交叉,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性。文化管理政策不统一、政府财政资源被分割,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开展。乡村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乡村文化管理政策,乡村文化管理政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对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
(四)乡村文化建设资源缺失
乡村文化建设资源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乡村文化建设资源供给满足不了乡村文化发展的需要。资源供需失衡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阻碍。首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被搁置、丢弃的文化資源数不胜数,乡村文化逐渐丧失了其特色,呈现 “千镇一面”的现象;其次,由于农民缺乏文化自信,不重视当地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导致世世代代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而走向衰败;最后,社会主流媒体在报道乡村建设成果时,过度关注农民发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关乡村文化建设的报道少之又少。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对文化资源认知匮乏,不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乡村文化振兴难以发挥其实效性。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要夯实乡村文化振兴根基,合理调控乡村文化资源,充分调动乡村文化振兴动力,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效能,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一)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只有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夯实乡村文化根基。第一,要保障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政府需要做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顶层设计,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源源不断地供给新能量。第二,要加强乡村图书馆、乡风民俗墙、文化宣传栏、业余剧团、乡村文化活动室等建设,打造农民文化乐园、非遗展厅、村史馆,不断扩展农民的文化活动空间,为农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要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扩大乡村文化阵地,营造乡村文化氛围,繁荣乡村文化生活。
(二)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乡村文化人才的支撑。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到培养人才并吸引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注重对乡村自建文化队伍的扶持,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带头人。结合乡村的人才机构和当地农民的认知现状,有条不紊地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乡村文化人才。另一方面,要大力吸引外来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政策投入,吸纳大学生等投身乡村文化振兴,给予相应工资补贴,优化工作环境,完善工作设施,让人才引入政策能真正发挥实效。同时,提升乡村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激发乡村文化人才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人才保障。
(三)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工作机制
规范乡村文化管理是顺利组织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前提,也是高效发展乡村文化的关键。乡村文化建设是长期性、复杂性工程,仅凭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完成,需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当地农民等共同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构建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细化乡村文化建设目标,在党政干部考核体系中纳入乡村建设成效指标,更新党政干部的管理思想,规范党政干部的管理观念,将乡村文化建设提上政府工作日程;优化经费管理制度,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经费,在财政经常性预算中纳入文化活动筹办经费和文化基础设施运营经费,切实做到专账管理、专款专用,让每笔资金都有源可溯、用到实处,做到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与同级财政收入的同步增长;通过乡村自筹、社会募集、政府帮扶等多元化方式扩展资金来源渠道,以解决乡村文化振兴的资金短缺问题。
(四)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优化配置稀缺性的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首先,要合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如古村落、特色小镇等,利用乡村公共区域打造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其次,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需要建立相关的保护制度,同时联合政府和民间力量,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充分借助现代化新媒体的优势,打造 “互联网+宣传”模式,宣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唤醒民众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让当地农民真正重视乡村文化资源、自觉保护乡村文化资源。
四、结束语
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其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精神动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4]只有发挥乡村文化铸魂塑形赋能的强大功能,才能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吴燕,韦何洁.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05):145-148.
[2] 李明,陈其胜,张军. “四位一体” 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9(06):147-156.
[3] 马珂琦. “文化小康” 视域下新时代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3):18-26.
[4] 范波.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08):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