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文物》杂志与20世纪40年代的江西文化研究

2024-04-19廖太燕

创作评谭 2024年2期
关键词:江西文物

廖太燕

印刷机器和技术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推广和发展,新型出版业呈现蓬勃气象,造就了上海、北京等印刷中心,产生了一批富有价值的名报名刊。这种辐射力逐渐延伸到了江西,刺激了本地出版的兴起。据《民国珍稀短刊断刊·江西卷》所录,江西出版的存世民国期刊有六十余种,多数创刊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们或聚焦于江西的历史文化,或关注现实政治与经济,或刊载赣籍文人的作品和涉赣文艺作品,为录述和展现与赣地相关的人、发生于赣地的事,以及赣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精神面貌等保留了绝佳的资料。《江西文物》杂志是其中的代表。这份双月刊创刊于1941年1月,至1942年11月出版第二卷第三期后停刊,共计发行九期。关于杂志的创办缘起,可见彭程万撰写的《发刊词》:

中国为世界之一国,中国人须知世界,世界人亦欲知中国,然则中国人可不先求知中国耶?江西为中国之一省,江西人须知中国,他省人亦欲知江西,然则江西人可不先求知江西耶?三四十年前,倭人即锐意研究我国势,几于无孔不入,专著不下千种,期刊名目甚繁,其处心积虑,可恨亦复可惊也!西洋人之游历我国者,或著专书,或撰游记,出版后,其国人争相购阅。我国近代考古学上之重大发现,首推敦煌石室,亦西洋人为之先导,诚我国民之耻!然外国人之研究精神,不亦大可效法乎?江西在中国历史上地理上,均有其重要之地位,吾人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宜再补充一句:即应研究于斯,窃谓抗战建国之大时代中,有志之士,工作不外两途:即实行与研究,各自埋头苦干,同足报效国家,且文化经济,为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之两巨轮,就此二者勤加研究,尤于建国有益,本刊即以研究赣省之文化经济为帜志,尤注意征考地方文献,一面欲自课研究之成绩,而就正于社会,一面藉此为引人参加研究之媒介,而扩充协作互助之热情。易曰:“同气相应,同气相求。”邦人君子,见此新辟之小小园地,其亦欣然加以灌溉乎?!

由此可见,《江西文物》重视研究江西文化经济,征考地方文献,力图吸引更多人研究、宣推江西,造成同气相求的氛围。杂志主编是金溪人周维新(1892—1953),有《孔子与儒家》《江西与江西人》等文传世。主办单位江西文物社几经迁址,早期居于遂川五峰书院,后转到泰和山村,又至赣县龙岭。杂志初期定价每期一角五分,后改法币八角。即使实施过优待办法,杂志终究因纸张价格激涨、成本太高而停刊。杂志获过极高的评价,有人称其“体制完备、取材精博,诚足以羽翼惇史,沾溉艺林,而为现代文坛放一异彩”[1]

一、总结历史与把脉未来:

关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研析

刊载于《江西文物》的诸多论文显示出前辈学者对传统江西的认知和对未来江西发展的持续思考。从篇幅、形式上看,它们既有通论和总论式阐述,也有个案研究或分析,如周维新的《江西与江西人》评价:“江西为中国之腹地,为东南之要区,为文章节义之邦,为锦绣膏腴之域,可爱哉江西!”何以称“腹地”?江西扼长江中游,居心腹之间,鄱阳湖引各条水汇入长江,通联了中国的心脏地带;江西非沿海或边陲,盘踞大中华的大怀抱中,山水、气候和物产优质,适宜生养繁荣。何以称“要区”?在军事上,江西是东南五省(苏皖浙闽赣)最后的壁垒,为西南各省最前的屏障,以江西为中心可以呼应南北、绾毂东西;在经济上,江西是长江流域的中坚,东南沿海进出口贸易的一大路线。何以称“文章节义之邦”?自宋明两代,名贤、文豪和烈士先后辉映,不独满载省乘,在国史上亦占显著篇幅,“以地方特色形成时代异彩,以多数魁硕而倡导朝野风气”。何以称“锦绣膏腴之域”?江西高山环绕,北通水道,得天地之秀气,平原盆地分布巧妙,形成广大富源。如何“可爱”?江西俨如雄鸡昂首伏地,有起而一鸣惊人之概。在农业上,江西“为一大块农场”,水田、旱地共计四千八百余万亩,农民一千一百余万,灌溉便利,田地肥沃,农作物无所不宜,常有剩余输出省外。在资源上,江西“有一百七十亿元之宝库”,钨、锡等矿藏丰富,可以借机发展工业获利。在物质生活上,江西的粮食、蔬果和猪鸡鸭鱼等基础物品足用,尽管五金材料和现代工业产品需要进口,整体上各项物品出入扯平,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作者还细致分析了江西人的性格特征:1.硬,如徐孺子、陶渊明、王安石、杨邦乂、文天祥、谢叠山、姜曰广、李烈钧等“大贤伟杰”硬性不绝,但言语行动间“优于阳刚,偏于笨拙,优于质朴,偏于板滞”。2.散。江西人各自为谋,少互相照应扶持,缺乏团结意识,在大事业中未能创造出特殊光彩,只在文化经济上偶有共建。3.江西是后发型地区,经过长期繁衍生息,教育文化突飞猛进,乃有宋、明的辉煌。未来江西的教育、文化事业仍旧必须依照江西人的特性,去劣留优,才能健全性格,造成普遍风气。[2]

这批论文既有对古代文史、学术的总结与阐述,也有对当下经济、文化发展的分析和建言,如周维新在《江西二千年来学术史话》绪言中谈道:“江西历代学人之述作,见于通志艺文志著录者,约有九千种,前贤业绩,何其富丽耶?今先考览其足膺显学名家之选者,得百人左右。……庶后之学者,敬恭桑梓,怀想先民,而于各名家之鸿业宝典,流风余韵,及其影响之所逮,声气之所通,而增了解焉!而感兴趣焉!以益广其景行发扬之志,不亦可为昌明乡邦学术之一助乎?”他将二千年来江西的学术按朝代系统釐然地分作五编,并列出代表人物或作品加以探讨,如论陶渊明是“江西文章氣节之开山祖”,“以二十年之优游,遂成就其千秋不朽之文艺,其独具之个性,高远之理想,时时融化于作品中,表现超然之人格。综其文行,固与晋宋时代厌世乐天之名流隐士迥异也”[3]。经由对其行为、性格和文艺作品的分析展示对陶氏的安身立命之道或诗赋辞各体文独擅之美的盛赞,论述精当、独具只眼。另《江西历代人物之分布》认为根据各地各领域人数的多少或变化能够知悉文化开展的途径,就全国而言,人才经历了由北向南的集聚和变化过程,唐以前江西人才数排名靠后,宋、元、明则可入前五,从中可以辨析江西文化的衍变概况。省内各县贡献了多少人才却无统计,这是研究江西文化史的重要工作之一,便于刺激人心,唤起当地对教育的重视,或动继起之志,或生补救之心。作者以本省通志列传为依据,计算了从汉至清代的各色人物(烈女、寓贤、仙释除外),得出人才分布前七名为南昌、临川、吉水、庐陵、丰城、泰和、安福,并归纳原因为:与地理有关、与经济有关、与历史有关、与时势有关。作者总结江西人才以宋、明为盛,清代以降渐衰。这是由无特出伟人领导、科举上文风萎靡、政治上势力薄弱、学术上渊源浅狭等因素造成的,未来需要江西青年转移风气、施展抱负。[4]这应该是最早运用文化地理学和大数据模式研究江西的论文,新意十足。又《江西朱陆二学派述评》指出儒家宋学有北宋五子、南宋四子之称,尤其突出者有朱熹和陆九渊,自婺源划归江西后有“宋学乃在江西”之说。朱、陆学说均有独到之处:朱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居敬穷理,讲究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陆学重自我觉悟,不及朱学广博,但铢积寸累、细针密缕,气象伟大,总站在高人一等的地方。对时下青年而言,应当以平等的眼光去接受这种有差别的人格与修养。[5]他如辛际周的《明代江西之王学》、张为纲的《江西边民问题》、吴宗慈的《江西之土司安插问题》等文章,亦足见作者学殖之富厚。

对于目前的经济、文化和人口建设等问题,学者们也有卓见,如周维新指出经济建设是抗战建国的根本工作、建设现代国家的根本要求,公开讨论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方针和方案实属必要。他认为要推动江西经济建设须先期解决三大问题:1.调查统计。省府经济委员会的设立和《经济旬刊》《江西年鉴》的出版带动了江西经济调查的推广,但由于机构改革,调查研究变少,而过去的调查方案不全面,有待完善,只有依赖政府、社会合力推动,才能了解事实,真正寻得解决问题的良方。2.资金经费。经济建设费资高昂,可从四个方面筹措:四大银行扩大贷款;开办工矿获利;开办公司招收商股;引导华侨前来创业。3.人才机构。做好加快发展省内职业学校和从外省引进人才相结合的配置工作。[6]周维新还为江西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强调新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多元因素的结合,处理好几重关系:“文化建设与孔子”篇思考如何传承固有文化的问题,主张保留合乎“真孔”的部分,淘汰“伪孔”部分,做到不盲从复古,不囫囵接受,从固有文化中创造新文化;“文化建设与科学”篇关注如何吸纳西洋文明,主张研究西洋文化的近代特色和我国所缺的部分,择取有益因素推动创造中国新文化;“文化建设与三除”篇强调推动文化建设应当先扫除文盲、破除迷信、铲除恶习,否则无法奠定基础。[7]王人立借助数据图说明了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1940年江西人口的起伏变化,认为自清嘉庆朝以来江西人口受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水旱之灾、盗匪猖獗等影响急剧减少,又因重男轻女的风俗、医疗条件差和童养媳陋习等导致男子偏多于女子。作者认为未来的江西人口发展既要量的繁滋,也要质的优化,要从发展卫生事业、改进农业、改善婚姻制度、保护孕妇产妇、奖励生育和防止水旱风虫灾害等方面着手,推行户政制度以达成目的。[8]

二、为乡贤立传,提振赣人志气

作为全面抗战期间创立的纸媒,《江西文物》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不断以影射的方式竭力批判帝国主义者的无耻侵略,也积极挖掘地方文化中的有效资源当作提升民众自信和精神滋养的动力。正如有学者所言,《江西文物》的创刊目的之一即为铭记本地先贤,提振赣人志气。彭程万的《爱乡土之意义》、周维新的《纪念乡贤与振兴教化》均有所论。前者指出随着国家民族观念日炽,乡土观念被讥为狭隘而遭弃,但从制度、文化或经济而言,以同村、同县和同省为基础结成的同乡意识往往能够生发出自然的情感,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吸引力,加以因势利导便能成为国家团结的始基;后者认为我国素有尊贤的传统,政府重视其祀事,史家表彰其功德,文士歌吟其品行,耆老妇孺传唱其事迹,赋予了重要的教化功能,后人有责任纪念乡贤,途径有日常祠祀、修墓、访书和扬名等。[9]杂志十分重视乡贤的浸润之功,也始终践行着这种理念。

第一种方式是研究、传播乡贤。欧阳祖经的《江西乡贤述略》从多个层次论及乡贤:自吴芮起,历数了李朝、徐孺子、陶侃、陶渊明、钟绍京、刘昚虚、綦毋潜、卢肇、郑谷、欧阳修、晏殊、王安石、李觏、黄庭坚、欧阳修等人的功业和事迹;罗列和简评了历代文人学者的文章学术,为其盛景所折服;称扬了胡铨、洪皓、文天祥、谢叠山、谭纶、万元吉和易堂师友的忠义之气、节义之概、不污之道;江西先有朱陆理学泽被后世,后有王门弟子、李绂等,或为循吏或为纯儒,不失学者风范;江西方外文化极盛,涌现了许多高僧大德,成就了不少祖庭级别的庙宇。[10]这是第一篇详细论述从秦汉到清代的江西乡贤的总论式作品,对各领域名家有了直观的、理性的评骘。更多的是个案式论述,如周维新的《攘夷爱国之胡忠简公》从“略史”“攘夷论”“学术”“逸事”“先贤评语”五部分分论胡铨的人生与文章,并照录了他绍兴八年上宋高宗疏、隆兴二年上宋孝宗疏,前者认为秦桧等屈膝于敌,令宗社蒙羞,必须问罪方能提升军中士气;后者主张不与敌人媾和,否则外患常在、国家多事,终至败亡。作者评价二疏“字字句句,皆春秋大义,民族精神,沉痛激切,淋漓尽致。当日危急存亡之局,有公此文,不独为宇宙间争得几分正气。且使夷虏知中国尚有人。其忠君爱国之诚,始终如一。直言敢谏之志,再接再厉。盖皆由平日学养得来,非久积至大至刚之气,曷能有此惊天地泣鬼神之言论也”[11]。周维新整理了明代名将刘綎的生平事迹,成文突出了他两次征倭的功绩,又在《刘大刀歌》写道:“三百年前刘大刀,威震中外真人豪。……征缅征倭多险艰,独能磨砺雪国耻。……呜呼今日倭祸炽,国军援缅扬我武。缅人应忆大刀事,道其姓字犹虎虎。英雄浩气吞河岳,未必今人不如古。海天唤起猛将魂,亚洲团结灭倭虏。”《书宜黄黄爵滋先生》则记述鸿胪寺卿黄爵滋1838年上《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历数鸦片的毒害,主张对贩卖、吸食鸦片的行为加以严惩,得到道光皇帝支持,遂有林则徐赴粤销烟的壮举。类似这种挖掘江西历史上在反抗外侮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考释其人生行迹,宣扬其事业功绩的文章,为数不少。彭程万指出:“江西民性,最尚气节,安内攘外尽忠报国之伟大英杰,代有其人。”[12]这种重功业、显道德和扬民族气的笔调贯穿在对赣籍人物的品评之中,与抗战事业形成内在的精神共通。

第二种方式是撰写像赞。清代张英说过:“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以传者,必其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流于一世。乃能留其谱,且留其像也。”[13]绘制图像和撰写像赞能让子孙后裔在瞻仰其像时兴起仰止之心。如彭程万对曾巩的刻绘:“??乎旴江之秀,郁郁乎军山之高。孕南丰之形胜,产北宋之文豪。慨距古兮窎遠,值末流兮混殽。独希圣而振奋,乃任道而忧劳。挟浩气以迈往,求众妙之曲包。发为文章而一扫靡靡,蔚为道德而力挽滔滔。著为事功而千秋弗替,矢为志节而百折不挠。盖公生平隐然继孟韩之遗绪,且亲受欧阳庐陵之薰陶。况他山之攻错,又曾与王临川缔道义之交。故实大声洪,为一代之泰斗,息百家之纷呶。八百年后,瞻公道貌,低回俯仰,想见运万钧之笔力,真堪钓东海之巨鳌。”[14]文章不遗余力地称扬了先贤的道德文章和节义气概。其他如徐孺子、陶渊明、胡铨、周必大、文天祥等人的像赞先后刊出,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第三种方式是立传。杂志设有专栏“江西近代乡贤列传”,入传者有许振祎、胡思敬、陈宝箴、胡家玉、文廷式、李有棻、高心夔、黄维翰、吴嘉善、毛庆蕃、桂中行、刘庠、龙文彬、万青藜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享有不俗的地位,传文皆由周维新撰写。对每位传主,作者均有自己的评判,借助精细、客观的细节正本清源,打破成见或一般结论,如对胡先骕曾祖胡家玉的刻写:同治十二年(1873年),胡家玉“疏请裁江西省地丁加征银两,先是九年家玉奏江西钱粮新章,于定例每两征银一两随征耗银一钱外,加征银四钱,以江西额征银一百八十余万两,每两加四钱计之,每年实浮收七十余万两,有违永不加赋成宪。请敕江西巡抚饬属停止,至是应诏陈言,复申前请,诏曰:‘各省地丁钱粮,均有定额,如该左都御史所奏,是该省州县正额之外,违例加征,民间受害,何可胜言!亟应速为禁止,著刘坤一严饬所属州县恪遵定例,不准丝毫浮收,如查有私立捐款公费名目,额外加征,即著严行参办。坤一复奏,请仍加征丁漕,分成提解司道两库,以抵捐摊之款,分给道府州县,以抵漕规节筹礼月费各陋规,诏如所议办理。家玉反复较论,引据部章,沥陈其弊,得旨交部妥议。寻议照旧收钱,每两著加二百文。诏许之。坤一又奏江西漕丁改章,家玉曾致书信干预”[15]。江西巡抚刘坤一违例增税,遭到胡家玉反对,他以为江西曾沦为太平军与清军的主战场,经济困窘,加税无异于雪上加霜,乃三次上书议论,增税方案遂止。他后因刘氏反戈状告家族拖欠田税被降五级调用,但这种为乡人仗义执言被挟私攻讦的义举得到了传颂。

周维新为每则传记加了“论曰”,表达出个性化、得体的论评,如论胡思敬:“我国政治上之监察制度,为古今所重视,然言官大都荣辱死生之虑梗于胸中,稍奸黠者,类多默然取容,或避重就轻,以不关痛痒之言塞责,如其中偶有一二著直声,则群起赞叹而敬重之,敢言者或得罪以去,则愈足以吸引清议之同情,其皎然之志节,往往博得后世之称颂,历久而不衰。清光宣之际,政治黑暗,其朝廷已有瓦解之势,独以此时特出名御史数人,皆敢撄龙鳞捋虎须而无所回顾,是不啻清史末叶之光,亦留数千年来御史制度最后之佳话,今之膺监察职责者,闻彼数君子之风,亦将有所动于中乎?!思敬学识偏于守旧,固环境使然,惟其所著书,多关国闻史实,足供后世采览,诗文亦卓然成家,编刻豫章丛书,尤有功乡邦文献,综其始终,可谓特立独行之君子也已。”[16]既肯定了胡思敬作为言官尽职敢言的品格,也称扬了他在整理、编刻乡邦文献上做出的大贡献。通读这批传记,可见作者思路开阔,不拘囿于一门一户或一党一派之私见,结论相对客观,所持就的“了解之同情”的历史观让人物叙写不乏温度。

三、存留史料与研讨学术:

关涉江西的人、事和文

《江西文物》每期设有固定专栏“江西近代史料”,刊过欧阳竟无的《散原居士事略》、聂肇灵的《王云传》、涂闻政的《熊译元传》、杨赓笙的《李守诚先生事略》、陈量才的《彭素民先生事略》、陈任中的《刘樾农先生家传》等文,记录了近代以降关涉江西的历史事件和赣籍名人。以“南昌教案”为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南昌知县江召棠拒绝了法国天主教南昌主教王安之的扩大传教特权和释放因违法被拘之教士的要求,遭到恫吓,并因冲突导致重伤而逝。父母官殒命激怒了当地民众,于是群起抗议,捣毁教堂多处,杀死王安之等法、英人士九人,史称“第二次南昌教案”。這次教案在国内外影响巨大,各大中外媒体纷纷报道、评论。江西通志馆编纂部采写的《法国教士王安之戕官案》从戕害的经过,民众的公愤等角度详述了案件。教案把江西卷入舆论中心,让地方官绅民商进退失据,有人为此蒙受牢狱之灾。得知由张之洞主理教案后,一批本地士人推举李有棻代笔上书(即杂志所刊《李有棻为王安之案上张之洞书》)恳请秉公办案,酌情赔款,以避免牵累官绅,安定人心。这两篇文章对于读者回归历史现场,了然真实的历史事件、社会心理以及某些士绅的认知提供了显在的叙述,也能使读者面对外国侵略者时激发出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

“赣风录”是杂志的另一个固定专栏,载有王有兰、胡先骕、汪辟疆、刘肃、程学恂、辛际周、蔡敬襄、车驹、熊育钖、王易、欧阳祖经、程时煃、彭程万、熊冰、周维新、任传藻、陈颖昆、胡献雅、杨赓笙、黄介民、聂肇灵、叶纫芳、吴宗慈、高巨瑗、卢兆梅、熊冰、吴天声、邵潭秋、夏敬观等赣籍文人的诗词作品。这批诗词主题明确,在日常生活和情感的表达之外,主要张扬爱国情绪,如杂志社收到文天祥画像后,印刷寄赠请诗人们题吟,胡先骕、辛际周、吴宗慈、程学恂、周维新、刘肃、欧阳祖经、车驹、卢兆梅、蔡敬襄、谌福谦等均有题,尤以辛际周诗情感磅礴充沛:“掬英雄泪,千秋尚满襟。归魂燕月黯,遗恨赣江深。虏盛方吞汉,阳疑不战阴。舟沉悲块肉,瓯破失全金。仗义扶维柱,流风烈古今。犹闻劬岭峤,未肯惮岖嵚。惶恐滩头路,零丁海上吟。孤怀长慷慨,百沴敢陵侵。甘死留青汗,成仁叶素心。……”陈三立的《题文文山先生遗像遗墨》更为奇崛遒劲:“兴亡细事耳,人气延天命。吾乡有文谢,万糜挽使正。谢像藏退庐,竦瞻缀微咏。二妙开图幅,奇表嵩华映。附上府埋扎,出处痛执政。作事随天去,一语公自评。错落数百字,肝胆写豪横。我欲饮其气,吐以斫枭獍。压寐魔重重,造劫萌非圣。狼藉蹄迹间,孤攀血泪迸。”他们借助事件的讲述、形象的塑造和人物的对比等方式颂赞了文天祥等爱国为民的先辈,并引申出先人精神的当下价值和意义。诸位诗人还为徐孺子、胡铨的画像集体题过诗。

陈三立去世后,杂志刊登了数首祭悼诗,如周维新的《敬悼陈散原先生殉节》:“卢沟桥畔风云起,倭寇猖狂祸亟矣。一战熸师失故都,登场傀儡尽无耻。先生竟陷危城中,满目腥膻何忍视。虎口难逃白发人,痛心夷祸遽至此。胸有千秋临大节,自谓老夫惟一死。从容绝食赋同仇,以身殉国励多士。薇蕨长留血泪痕,可惊天地泣神鬼。”蔡敬襄的《陈散原先生挽诗》:“板荡中原愧二臣,涪翁以后有斯人。平津沦陷先生死,大节昭然泣鬼神。”车驹的《散原翁挽诗》:“众生颠倒日,寇满旧京畿。绝食终全义,伤时早识机。太邱元特达,双井自光辉。回首匡山路,白云故故飞。”三首作品不约而同地称赞了在虎狼入侵之际、国人蒙难之时,陈三立愤然绝食的举动,称之为耿直、爱国、充满正气的知识分子典范。它们以喷薄的情感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了本国士人的高尚气节。

杂志记述过几次学术论争,如关于志书编纂的讨论:先是周维新在《江西民国日报》刊出《对于修省志之感想》,谈及关于重修省志的思考:修志以搜访资料最紧要,撰述尚在其次;要预先确立志书体例,以有所依据。又须注意两点:修志宜求实用,以时段区分以便参考;不能徒尚空文,敷衍塞责。为了趋新,应当避免将省志做成以往那种数十册不便携带的旧款。聂遁翁来信,对周氏所持旧志不需重修、另纂补编以结束旧时代文献的观点表示反对,主张最好对旧志进行根本性改造,如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一般。周维新复函,认为现代学问,包括方志学应以分类实用为主,方志书至少包括三种形态:题材博大、收罗丰富的史料式大型保存本,繁简适宜、取精用宏的指南式中型普及本,各色略备、简明整洁的教材式小型特用本,每种志书有不同特点、要求,须得采用不同的纂修方法和模式。这三种文献均载于《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一期。周氏还在同期刊出的另一篇文章指出编辑乡土志为抗战建国的要务之一,将其列入国民教育框架是个重要措施,如杜威所言学生应该学习的历史包括传记历史、原人历史、政治或军事历史、经济或实业历史、智能历史(学术史和文明史),乡土志恰好能够提供丰富的材料;志书的写作宜用明洁活跃、引人入胜的文字,力删浮文,并参用统计图表,让人一目了然;材料要精于审择、巧于裁剪、善于诠次。[17]吴宗慈就《江西通志》人物列传的编纂提了十六条原则,如严嵩不载于分宜新旧志书,而其文章、相业不容抹杀,须列入并客观地载其事迹。[18]卢印农则对吴宗慈、邹鹄所定的通志体例提出异议,如反对删除“星野”,认为它对西方近代天文学有过重要影响,也便于了解古代气象和测量技术等。[19]

四、结 语

区域研究是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构成,加以宣推对本土的读者可以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让他们或自豪于本地的底蕴,继续自信地前行;又或为本地的贫瘠而惭愧,整好心态而奋起直追。《江西文物》的创刊正当其时,它强化了赣人的地域认同,吸取自胡铨、文天祥等乡贤的宏正之气为陷于抗战困境中的读者提供了精神滋养,坚韧了心性以迎接新生,对于后世了解、研究江西和塑造文化自信依然大有裨益。鉴于此,对它展开研究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注释:

  • [1]王权:《附来书》,《江西文物》第一卷第四期,1941年7月。
  • [2] 周维新:《江西与江西人》,《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一期,1941年1月。
  • [3]周维新:《江西二千年来学術史话》,《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三期,1941年5月。
  • [4]周维新:《江西历代人物之分布》,《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二期,1941年3月。
  • [5]周维新:《江西朱陆二学派述评》,《江西文物》第二卷第二期,1942年4月。
  • [6]周维新:《江西经济建设之先决问题》,《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一期,1941年1月。
  • [7]周维新:《江西文化建设奠基论》,《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二期,1941年3月。
  • [8]王人立:《江西人口问题》,《江西文物》第二卷第一期,1942年2月。
  • [9]彭程万:《爱乡土之意义》,《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三期,1941年5月。
  • [10] 欧阳祖经:《江西乡贤述略》,《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五期,1941年9月。
  • [11]周维新:《攘夷爱国之胡忠简公》,《江西文物》第二卷第一期,1942年2月。
  • [12]彭程万:《发扬江西精神》,《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二期,1941年3月。
  • [13]张英:《题刘氏像跋》,见《张英全书: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2页。
  • [14]彭程万:《曾子固先生像赞》,《江西文物》第二卷第二期,1942年4月。
  • [15]周维新:《胡家玉传》,《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二期,1941年3月。
  • [16]周维新:《胡思敬传》,《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一期,1941年1月。
  • [17]周维新:《编辑各县乡土志献议》,《江西文物》第一卷第一期,1941年1月。
  • [18]吴宗慈:《江西省通志人物列传编纂方法之拟案》,《江西文物》第一卷第六期,1941年11月。
  • [19]卢印农:《论重修江西通志体例》,《江西文物》第二卷第一期,1942年2月。

[作者单位:江西行政学院文化与科技教研部。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全集的胡先骕人文学术思想研究”(19WX06)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江西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6.江西卷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3.换装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